
汉代兵制述略.doc
11页汉代兵制述略 陈连庆 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特点有三:一、奖励耕战,兵农合一,人民平时务农,一旦有事则充当士兵二、制定有十等爵,使民以军功分别受爵,爵位较高者可以取得复除食邑的特权三、以家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倍其赋的办法,防止隐瞒壮丁,确保士兵的来源(注:《史记商鞅列传》)这种作法实质上是把专制政权政治、经济的支柱,放在个体小农身上因此,当井田制彻底崩溃以后,小农经济还有发展前途的时候,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兵制,便有存在的余地;反之,当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小农破产破落的时候,这种兵制便无法存续下去 西汉初年是小农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兵源比较充足,这时的兵制也在秦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南北军的制度已臻成熟阶段武帝发动对周边各族的长期作战,严重地破坏小农经济,农民破产流亡,兵源无法保证,征兵制开始破坏王莽改制,意图重建小农经济,但经济发展趋势,并非一纸行政命令所可挽回,王莽的新政终于失败到了光武帝刘秀的时期,就对兵制进行全面的改革所以叙述汉代兵制的变迁,必以汉初、武帝、光武帝划分为三个时期,而武帝一朝承上启下尤为其中的关键整个东汉时期属于过渡期,旧的兵制虽已破坏,而新的兵制并未形成。
其临时补充的制度,与西汉时期只有量的差异,并无质的不同由量变到质变的时期,就是稍后的建安之世 甲、西汉的兵制 一、汉代人民的兵役负担 1.兵徭合一的制度 汉代的兵役和徭役,合而为一当时人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大体如下: (1)正卒 成年男子一生服兵役二年,第一年为正卒,在地方服役服役完了以后,遇有战争仍可临时征发自二十三岁起至五十六岁免 (2)戍卒 成年男子服兵役,第二年为戍卒在京师屯戍者称为卫士,在边疆屯戍者称为戍卒也是自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 (3)徭役 每年在郡县服役一月,服役年龄与正卒戍卒相同如果不去服役,可交纳三百钱,作为县中雇人代役的费用 以上这种兵役负担,即董仲舒所说的:“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注:见《汉书食货志》,断句据滨口重国及劳干说 2.汉代的兵种 汉代的兵种,有材官、骑士、车士、楼船士等四种材官是步兵,骑士是骑兵,车士是车兵,楼船士是水兵大约三辅和西边北边多骑士,内郡多材官,沿江海地区多楼船士,车士在汉代逐渐被淘汰,越来越少(注:钱文子《补汉兵志》)车士在汉初还有一定作用。
支帝时曾发车千乘,骑十万,军长安,以备胡寇(注:《汉书灌婴传》)七国之乱时,汉发车骑平乱,最后还是以骑兵取胜(注:《汉书周亚夫传》)不过,卫青出塞对匈奴作战时,曾使用过武刚车从事防卫(注:《汉书卫青传》) 武帝对匈奴作战,引起了兵制的革命 汉初骑兵建军,大约完全遵循秦制《史记灌婴列传》谓:“西收兵骑于荥阳,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车)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乃拜灌婴为中大夫,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后来为了对付匈奴的骚扰,一方面招徕降胡、义渠蛮夷之属为兵,一方面在北边一带设置牧苑,大规模地进行养马这些牧苑共有三十六所,以官奴婢三万人养马,多至三十万头(注:《汉旧议》)京师又有六厩,每处多至万匹(注:《汉旧议》)武帝时卫、霍绝漠远征之役就动员了廿四万骑(注:《汉书匈奴传》)由于战争的消耗,马匹减少,不能大举深入武帝后期号召民间养马(注:《史记平准书》),但已不如前此之盛了 材官的训练,以发矢张弩为主《汉律》有蹶张士(注:《史记·张丞相列传》),谓材官之多力者,能以足踏强弩张之,故曰蹶张。
汉画中亦多有蹶张的图形骑士重在骑射,材官重在踏张强弩,战时以弓弩为主晁错《论兵事书》,历举各种兵种的用途,指出匈奴长技有三,中国长技有五,主张利用降胡的骑射,补充汉兵的不足(注:《汉书·晁错传》)后来汉朝采纳了他的建议,收到一定效果《汉书陈汤传》谓:“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西汉的一些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这也是原因之一 3.军队的编制 汉时军队出征,将军下有部曲屯等组织其编制如下: 将军——(部)校尉、军司马——(曲)军侯——(屯)屯长——(队)——(什、五) 郡县兵的组织如下: 太守——都尉——县令(长)——县尉——游徼或啬夫——亭长 边郡烽燧的组织,则为 太守——都尉——侯官——鄣尉——侯长——{K23627.JPG}长 郡县制与军制完全相当(注:劳干:《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 4.爵邑制度和兵士身分 秦代的爵邑制度和兵制有密切关系汉代沿用秦代的二十等爵据《汉书百官公卿表》: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刘劭爵制云:“秦依古制,其在军赐爵为等级,其帅人皆更卒也说明兵徭合一的特点颇为扼要他又以二十等爵与士大夫卿子男相比傅,即“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自左庶长以上至大庶长九卿之义也关内侯者依古圻内子男之义也;……彻侯者依古列国诸侯之义也注:《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 秦制,不更以上即免除徭役,公乘是军吏爵之最高者,五大夫以上食邑汉初优待从军士兵,“七大夫、公乘以上皆为高爵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注:《汉书高祖纪》)这是临时的制度,秦汉爵制五大夫这一级很重要,五大夫以上才是高爵在汉代赐爵中可以看出但汉爵已不如秦爵之尊,秦时不更即可免役,汉爵则五大夫以上才能免役军功爵的千夫与五大夫相当故亦可免役后汉安帝永初三年、桓帝延熹四年均曾卖五大夫爵注:《后汉书安帝纪、桓帝纪》) 西汉赐爵表景帝后元元年 中二千石、诸侯相 右庶长武帝元狩元年 中二千石 右庶长宣帝本始元年 吏二千石、诸侯相至中都官、 左更至五大夫 官吏六百石武帝地节三年 中二千石 右庶长宣帝元康三年 中二千石至六百石 中更至五大夫宣帝五凤元年 列侯嗣子 五大夫元帝初元二年 中二千石 右庶长元帝永光元年 吏六百石以上 五大夫元帝竟宁元年 列侯嗣子 五大夫成帝永始二年 百万以上振赡者,二十万以上振赡者 右更、五大夫平帝元始四年 九卿至六百石、宗室有属籍者 五大大以上 附注:出处均见《汉书》有关本纪。
无军功不能封侯,是秦汉的惯例,汉代外戚封侯,则为恩泽侯(注:《汉书外戚恩泽侯年表序》) 武帝时李广利远征大宛之役,封广利为海西侯,封身斩郁成王之骑士赵弟为新时侯,军正赵始成为光禄大夫,上官桀为少府,李哆为上党太守,军官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奋行者官过其望,以适过行者皆绌其劳,士卒赐直四万金(注:《史记平准书》) 以上事例说明当兵并不杜塞政治上的出路兵士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居延汉简》是武帝后期迄东汉初之物,所记士卒多有爵位,最高者至公乘为止,可与文献互证 二、西汉的中央兵制 1.汉初的中央兵制 武帝以前的汉代政权,为了首都长安的警备以及天子的宿卫仪仗,设置了郎中令、卫尉和中尉三个官吏 (1)郎中令 掌管宫殿门户及宫殿内的警卫,部下有许多郎官,无一定名额郎官与一般士兵不同,他们都有官秩,或由高级官吏的子孙中选拔,是一种贵族兵 (2)卫尉 担当宫城(指未央宫)城门及宫城内的警备任务,是皇帝的近卫军,麾下拥有一、二万名卫士 (3)中尉 担任宫城以外长安城的警备,即首都长安的城防军,也拥有多数士兵。
此外,中尉还有其他重要职责,详见下文 由卫尉所辖的卫士构成的部队,叫做南军不包括郎中令手下的郎官中尉所辖的部队叫做北军卫尉的厅舍在未央宫城以内,卫士的主力分屯于宫城的重要地点,未央宫在长安城的西南方;而中尉之军,其营垒在长安城中的北部,由于两军驻守的位置,故有南军、北军的称呼 南军来自汉朝直辖的郡县,一年瓜代一次,轮流番上北军来自三辅,他们除了担当长安的防守警备外,还要担当内史地区(内史即以后的三辅)的警备,因此中尉既是长安的城防司令,又是内史地区的军事首长注:劳干:《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 京师设置南北军,实利其互相牵制宋人山斋易氏论此甚详他说: “汉之兵制莫详于京师南北军之屯,虽东西两京沿革不常,然皆居重驭轻,而内外自足以相制,兵制之善者也盖是时兵农未分,而南北两军实调诸民,犹古者井田之遗意窃疑南军以卫宫城,而乃调于郡国,北军以卫京城,而乃调之于三辅,抑何远近轻重之不伦耶?尝考之司马子长之作《三王世家》,载公户满意之言曰:‘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郡国去京师为甚远,民情无所适莫,而缓急为可恃,故以上卫宫城,而谓之南军;三辅距京师为甚迩,民情有闾里墓坟族属之爱,而利害必不相弃,故以之护京城,而谓之北军,其防微杜渐之意深矣。
注:《文献通考》卷150《兵考》) 殿中戒备任用郎官,其用意殆亦如此以上是汉初中央兵制的大略情况 2.武帝时期中央兵制的变化 武帝时长期对周边各族发动战争,兵制发生很大变化中央兵制也与汉初有很大的不同 (1)郎中令管下出现了期门、羽林 期门羽林都是皇帝的亲兵期门无定员,多时达一千人最初大概没有什么明确规定,不久便从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选拔良家子壮勇骑射者注:蔡质:《汉仪》) 《汉仪注》谓羽林从官七百人实则羽林亦无定数,随时增减《汉书地理志》、《赵充国传》、《甘延寿传》、《孝昭上官皇后传》,均谓羽林是从六郡良家子中擅长武技者所选拔,而《汉旧仪》又以为取三辅良家子,二说不同,《汉旧仪》所说或系东汉之制 武帝喜欢微行,从事游猎,期门即应此需要而生期门即于约定时间到某门下扈从之意羽林原为建章宫骑,但后竟转变为与期门近似的皇帝亲兵,由建章宫骑改为羽林武帝对外战争,战士死事,子孙无人抚养,后来羽林附设羽林孤儿,收容死事者的子弟成长以后编成一个部队,职责与期门、羽林相仿,也是天子的亲兵这些部队逐渐成为公开的宿卫仪仗部队,后来也往往派赴前方作战。
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仍保持贵族兵的本色,与一般士兵不同期门之职与郎官相埒,地位很高羽林亦可与之匹敌,有时且出其上事实上还不止于此,期门、羽林的优秀者可以转为他官《汉书》所载出身于期门、羽林而历充文武显职者,不乏其人羽林孤儿无固定人数,“父死子继”(注:《汉旧仪》)最初还有优待的意思,但后来竟从这里孕育了世兵的萌芽 (2)中尉事权之分(左右京辅都尉和城门校尉的设置)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于内史地区设置了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等三都尉至太初元年(前104年)分内史地区为三辅,分别设置长吏与此同时,中尉亦改称为执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