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礼仪概述.doc
9页1第一章第一章 礼仪概述礼仪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礼仪的含义礼仪的含义中国素有“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的美称,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礼”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人物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就连法国的启蒙学者孟德斯鸠也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第 316 页 )今天,礼仪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同样重大,礼仪可以使人们之间相互尊重、沟通感情、以礼相待、调节关系、加深友谊、促进文明第一节第一节 礼仪的涵义礼仪的涵义一、礼一、礼礼源于古代人类的祭祀活动礼的繁体字为:禮( ) ,据《辞源》解释示(qi):地神; :古代酒器的托盘;禮即祭神以改福的意思 《辞海》对礼的解释为: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由此可见,礼仪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二、礼仪二、礼仪礼仪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礼”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葬礼、典礼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如:“齐之以礼” (《论语·为政》 ) ,朱熹注曰:“礼,谓制度品节也” 如:送礼、礼品 “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2指法度、准则如:“置此为法,立此为仪……”(《墨子·天志》 ) 指典范、表率如:“上者,下之仪也”、礼仪小姐指容貌、风度如:仪表、仪态如:贺仪、谢仪礼仪是行礼的过程和仪式,是指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所认同和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礼仪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英语“礼仪”一词是由法语“egiguette”演变而来的,原意为法庭上用的一种通行证这种通行证上面记载着人们进入法庭应遵守的注意事项,后来被引用到其他公共场合,成为大家都愿意共同遵守的礼仪三、礼节三、礼节礼节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仪要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致问候、表达祝愿、相互帮助以及相互交流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如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微笑、尊称、问候等等,都是礼节。
在旅游岗位上,礼节是每位旅游职业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所以,作为旅游职业人员要熟知各国、各民族的礼节,了解各民族的风谷习惯,以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四、礼貌四、礼貌礼貌是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言谈举止礼貌的具体要求是:热情友好,尊重他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办事慎重而不推诿;行为举止有教养,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等礼貌是一个人尊重他们的体现,也是一个良好素养的体现,更是旅游职业人员尊重宾客,体现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标志渡海职业人员接待宾客时面带微笑,心存真诚,举止有礼,同时又考虑对象和把握分寸,那么他(她)不仅是一个礼貌的人,他(她)还是一个称职的员工第二节第二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一、礼仪的起源一、礼仪的起源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关于礼仪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人们普遍认为礼源于俗。
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礼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产生是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的变幻莫测的敬畏和无助,由于当时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认为上有天神,下有地神,所以才有了天神与地神控制的日月星辰、电闪雷鸣、地震洪水等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了神秘感,充满了敬畏和恐惧,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拜天地、祭神明,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祈祷降福免灾随着人类社《仪礼》 、 《礼记》三部礼仪专著的出现标志着礼仪的发展已相对系统化了 《周礼》 、 《仪礼》 、 《礼记》 ,合称“三礼” 《周礼》又称《周官》 ,为典章制度之本,讲官制和政治制度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为人事、举止进退和社会的规范 《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频繁,逐步形成了各种固定的模式,并终于成为相应的礼仪规范二、礼仪的发展二、礼仪的发展礼仪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并同步发展的从人类社会的礼仪现象分析,大多数礼仪形式的诞生都是约定俗成的,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在下意识,不自觉的行为中产生的。
如握手礼,传说是远古人类为防身和狩猎随身带着木棒、石块,路上遇到行人,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恶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伸开双手让对方看,甚至让对方 摸一下手中有无武器这种方式经过演变,逐渐形成了握手礼由此可见,礼仪规范是约定俗成的,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经共同认定而形成,并被大家一致遵守和应用的4翻阅中国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礼仪的发展脉络,礼仪究竟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但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礼仪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礼仪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古代礼仪向现代礼仪转变的过程一)古代礼仪发展的四个时期(一)古代礼仪发展的四个时期1、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2、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 1000 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还在朝延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
特别是《周礼》 、3、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 《管子.牧民》中有“大礼”和“小礼”之说,注释为“礼这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 ”以孔子、孟子为赌注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4、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 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社治”汉武帝时期,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让人们以“礼”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统治者还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 , 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封建社会时,礼制的核心思想已从奴隶社会的尊君观念发展 “君权神授”的5理论体系,所以“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道”指的就是封建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形成了完整的封建礼仪道德规范,到了宋代,封建礼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封建理学理论,并把道德和行为规范作为封建礼制的中心, “三从”、 “四德”就是这一时期女子道德利益的标准封建礼仪中的“君权神授”夸大神话了帝王的权力, “三纲五常”、 “三从”、 “四德”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发展限制了人们之间的平等交往近代以来,西方侵略者的入侵中国,使中国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资本主义的道德利益礼仪的影响西方文明和文化对中国传统秩序和伦理秩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由于西方文化体现了“自由、民主、平等、尊重”等思想,所以深受中国进步阶层的欢迎,并逐步推广到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资本主义礼仪规范在中国的推广和实施,为中国传统礼仪注入了新的微型机,简化了中国传统礼仪的繁文缛节,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各国礼仪道德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取长补短二)中国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二)中国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中国现代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是吸收了中国古代礼仪的精华,融入了时代精神兼收并蓄了不同的文化而形成的,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中国现代古代礼仪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文明的进程同步,它规定秩序,制定仪式,曾是中国礼治的基础,并被视为社会法制的必要补充,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礼仪规范与古代礼仪的繁文缛节相比,现代礼仪的礼节仪式更趋于简单化而易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体现了相互尊重,而不必再恪守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 第三节第三节 礼仪的原则与特征礼仪的原则与特征一、礼仪的原则一、礼仪的原则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应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6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也称之为礼仪的原则礼仪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如下六个方面:1、尊敬原则礼仪源起敬神,后发展演变为尊重他人,由此说明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宗旨在人际交往中尊敬他人是自身良好品质和素养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尊敬他人则是失礼的表现,同时也会失去他人的尊重掌握了尊敬原则,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2、遵守原则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它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
社会成员都应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共同遵守礼仪规范,社会才更有秩序,社会才更加文明3、平等原则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任何人都有平等使用的权力不能因身份、地位、收入、职业等的不同而礼仪的使用范围不同在交际场合,任何人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对方,都应按礼仪要求尊重对方,不能厚此薄彼,区别对待 4、宽容原则“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因为文化层次、风俗习惯、职业、年龄等原因,一方会产生失礼行为,冒犯了另一方出现这种情况时,失礼的一方应主动道歉,另一方也应以宽容的态度原谅对方,避免出现心存怨恨,过后报复的现象,宽容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应严于律已,宽以待人5、真诚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应以礼相待,真诚待人做到真心实意,言行一致避免表里不一,只行礼仪之事,而无真诚之心如果把礼仪比做一朵鲜花的话,那么真诚就是花的心真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一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待人真诚的人会很快得到别人的信任 ,而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既便一时不会被识破,但终究还是会失去人们的信任6、适度原则7适度原则是要求人们在适用礼仪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对象注意技巧,把握分寸。
如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奉承;既要自尊又不能自负;既要坦诚又不能粗鲁;既要谦虚又不能拘谨;既要老练持重,又不能圆滑世故 二、礼仪的特征二、礼仪的特征礼仪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规范性、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化性等五个方面1、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