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松原市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考试(一).doc
17页吉林省松原市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考试(一)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淄博模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诗,这一只神奇的云游鸟,当它自我的头上飞过,我在飞的灵魂与它猝然相遇难以言状的是我那份惊喜,如同两颗流星,在(幽寂/幽邃)的高空,擦肩而过,闪烁出两个永生时间中的一点微光在那片刻,我的灵魂如同水波,在一瞬间偎近了水莲虽只是一刹那,但是,美整个统治了我有时候,A,(凝望/张望)着远山上的片云,我似看到了诗神的面影,我匆匆拿出手册,捏起笔管,但一转眼,宛如一片倏忽的流云,诗的影子只成了回忆,多么恼人的挑逗!我真不知如何才使那凌波微步的诗神,在我粗糙的纸上,留下清浅的足印;如何把这比游丝更剽缈的意象,凝成有形的诗句;如何把握住它无穷的美,嵌进有限的几行墨迹;如何自那(苍茫/迷茫)的深渊,B我常自嗟叹是个低能的乐师,琴弦的颤动,应和不上诗神的轻歌!(1) 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偎(wēi) 剽缈 B . 弦(xuán) 闪烁 C . 颤(zhàn) 猝然 D . 和(hè) 倏忽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幽寂 凝望 苍茫 B . 幽邃 凝望 迷茫 C . 幽邃 张望 迷茫 D . 幽寂 张望 苍茫 (3) 在文中AB两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欣赏着湖面秋苇俯仰的画面 ②欣赏着俯仰湖面的秋苇③将那沉落的明珠打捞出 ④打捞出那沉落的明珠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二下·唐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
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路面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B .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因为它们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C . “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D . “技术的诗意”,如同庖丁解牛那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它并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技术和艺术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B . 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恐惧顿失,兴趣盎然。
C . “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术的“真”,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善”,凝聚着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美”D . 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B . 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既浪费也没有特色C . 一切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多些“技术的诗意”,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D . 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这种美可观可触可感,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3.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B .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C . 校园文化活动要扩大师生参与度,它的目的并不是比赛拿奖,而是要给更多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D .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 材料一侧重介绍了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B . 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C . 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实践学校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 .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E . 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3) 为了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