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文物鉴定与自然法则.doc
73页1文 物 鉴 定 与 自 然 法 则 试 论文物鉴定必须和自然法则相结合,并且以自然法则作为唯一的依据,脱离自然法则的一切鉴定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由文物自身、自然法则和现代科技水平三者所决定的文物要变化,变化必须在自然法则下循序渐进自然法则既不会保持文物维持成器时的原生态,又不会出现“过火”的行为与产物特征现今的科技水平面对文物的真伪可以说束手无策,既解决不了高温条件下不同物质分解与化合的具体理论、原理,更解决不了数百年、数千年物质间发生变化的秘密自然法则拉开了物质变化程度、决定着文物时空关系本文讨论六个问题:一是文物及其变化;二是鉴定理念需转变;三是人做永远不能与天做画等号;四是正确性确定的依据;五是自然法则;六是文物鉴定的逻辑关系一、文物及其变化目前地球上尚未有统一的文物定义但通常指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有形物体,它们都已成为历史产物不可再生,包括遗物或遗迹可分成移动和不可移动两类这就使文物具有了两个前提:其一必须是人造物;其二必须是历史上前人所造或所用之物这两个前提的核心是历史上具有人文痕迹的遗产我国“文物法”规定 1949 年以前的历史物件为文物所以文物必须经历了一定时空,也就决定了文物必然要发生变化。
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空间,文物变化程度各不相同变化是文物不或缺的本质,包括物体在时空中的各种改变新东西人们很容易看出来,因为它们没有什么变化对于老(古的另一称谓)的认可分为两种情况:有些老东西很容易被人识别出来,比如动物、植物、衣服、车辆……,有的甚至一眼就会分辨出来;但对于文物则因作伪与作旧的高度发展,加之宣传教育的不到位,人们又不知晓真正的文2物到今天是什么模样,就很难识别出来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思考、研判文物经历时空后的各种变化一方面要认知真文物变化的特征,以区分人造伪物的特征;另一方面要对客观世界加以全面的考量,分析自然法则与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步伐把文物变化与自然法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物的新生态与人做伪器是风马牛不相干的变化要以微观为核心不同时代的文物出现的变化存在巨大差异,其程度决定文物时间的长短任何变化是先由点、线始,继而扩大到面和体而点与线的变化在极微小时,人的肉眼根本分辨不出是否有变化及变化到了什么程度,只有依靠现今的高科技手段,把它放大,在一定范围内观察变化,才有可能确定该变化的特征,区分人做的伪变化和自然天成的时空变化凡经历了百年以上的文物,在其形体的各个部位均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物质世界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人们看不到,就是一般的放大镜也观察不到,只有用微观显微镜而分子一旦变化,它们的形、色、质就改变了,不再是原物质文物的构成各个部分原材料(物质)不同,成器时与自然法则作用下变化后的特征完全不同,变化发生时是以分子为最小单位,只有“长大”到一定形体,才能在微观之下看出它们的变化及其程度,鉴定文物离不开微观工具与方法微观也是观察、思考、分析、研判事物的重要方法,而且将愈来愈重要微观的范围极其广泛,可以小到分子、原子,甚至质子、中子、电子或更小面对文物,一般个人无法做到这一层次,一般把文物放大到 100 倍、200 倍就可以了,如能到 500 倍以上则更佳,但难度很大微观看文物方方面面的变化特征,尤其是变化间的相通性与自然法则的对接,可以从微观视野理解文物的真谛但与此同时务必也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研判,从可以想象到的微观领域,思考物质最小颗粒间的变化以及在微小空间内、不同颗粒之间的发展、平衡、统一不同变化间的同步发展在自然界内是一致的,是同向而行、步调和谐虽然由于时空3主客观(‘主’指文物, ‘客’指外部环境)的不一,文物各方面的变化有所差异,如有先后不等的变化、有快慢不一的变化、有轻有重不同特征等等,但绝对不会产生一个方面为零的变化,另一个方面为百分之百的变化。
同一文物各方面的变化大体保持在八、九不离十的同步程度既便直观下似乎差异极小,甚至无法凭肉眼观察出来,但在微观之下,必然清晰可见,可以分辨出不同的区域与程度、状态和层次等微观变化对不同的文物虽各不相同,但其间相通,微观不仅仅是方法论,是直观的补充与修定,更是思维逻辑的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依靠微观修定了很多以往不科学的结论,也为今后人类重新认识世界开辟了无法想象的巨大空间鉴定文物须臾不可或缺文物上的很多变化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在连看都看不到的前提下,怎么能够去思考?又怎么能运用逻辑来判断?高古文物的很多变化极其神奇,有些很难令人认知,甚至无法理解只有在微观视野之内,采用微观分析法,应用符合逻辑的科学原理与自然法则链接,才能实现完美与准确的答案通过微观平台使人们承认并作为依据,更对文物各种变化的理解与认知达到统一与平衡比如高古文物中极小的点、线、面之变化,要从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运动来理解,要从物质元素之间发生理化反应来认知,要把内外因素综合到一起来思考,把自然法则融会贯通于其中绝对的运动与绝对的变化和变化的相对性特征才能统一、才能平衡二、鉴定理念需转变现今人们对鉴定的理解与认知多数局限于器型、纹饰、工艺、款识以及原材料等方面。
这种方法是传统上遗留下来的,受制于历史与科技水平的发展,本无可非议然而科技与人们的思想水平发展到现代阶段,应该对鉴定有新的概念了:鉴是方法,定是结论鉴的过程应该充分与必要地体现和应用现代科技知识和采用先进方法,而定的结论应该有定性与定量为理论依据,得出明确的结论型、纹、工、款等都不能4以其应对千、百年以前的文物,因为它们是不变的而现今的材质更非千、百年以前的原村料我们应该展开科技的翅膀与思维想象的空间,飞往神奇的微观世界,探秘自然界的变化,揭示数千年以来人类制作的各种文物的面貌,运用现代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解开文物的秘密采用微观工具和微观思考,实打实的把变化科学化、理论化形、色、质、次、融、态没有丝毫的虚假,不仅更于捕捉到,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以至应用较之于极难应用的型、纹、款等,较之于无法掌握的包浆温、润等有无可比拟的强度与力度因此,就现代的鉴定方法,从意识形态和思维逻辑上应该摆正好下述关系:1、意识形态要转弯:必须思考不同的文物和不同期的文物是否能保持原生态,也就是当初制作出来的面貌我们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不知晓当时文物的真面貌型、纹、款等自身都不会变,但它们不会保持原生态。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文物自身不可能不变(无论可见不可见、已知与未知之物) 某些极个别之物虽然有特殊的保护、保存条件与方法,比如血液和人体器官,但也有时间限制,只能在一定时间段内;另一方面是外界能否提供物质原态留存的空间条件,包括人类创造的某些空间条件现代科技是否实现了永久保持不变的环境?比如动植物标本和食品药品,能保存多少年?既然主体的物质自身和客体的外部空间都不存在(现阶段)维持原生态不变,那么就不存在物质不变之说具体到文物,时间越久远变化越显著,新老的区别越大所以讨论文物鉴定,尤其是高古文物,离不开老、离不开变,如果有人说“老文物跟新的一样”完全是欺世之说2、决定“文物”新老的标准要转变:真文物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也就是其上必有时空痕迹伪文物也有各种各样的特征,但很难与时空对接,更难与自然法则相符过去以5器型、纹饰、工艺、材质、款识等决定“文物”的新、老、伪,面对科技的发展基本已不适用了笔者以前介入的高古文物多,对明清文物没有深入通过微观变化考量,觉得二、三百年文物的变化不会太大经过近几年以来对明清部分文物的微观考察,现在得出的结论基本同于高古文物,只是变化的方面欠缺了个别项目,变化的程度大大地不如高古文物,但是在微观之下,仍然显示出自然法则的不可抗力,均产生了与时空相匹配的变化。
从笔者的经验与教训得出结论,凡是百年以上的文物,没有不发生变化的,只是程度各有轻重比如百年以上的瓷器釉表以雾态为主,灰蒙蒙的釉层不清晰,而二百年以上的瓷器釉表多以白色的次生物为主,夹以它色的次生物取代了雾态物,这就是不同时空的不同效果所以鉴定百年以上的老物件,同样离不开变化,变化又离不开微观传统的老方法由于不涉及变化,所以才不适用,而科技法至今检测不出次生物,雾态物、釉层内的变质微粒,以及胎体内部的变形变色微粒各是什么物质?更不用说这些不同的物质产生的时间及其原理了科技法的什么元素组成比例、曲线等完全与时空不挂钩,也就没有了断代的依据你不判定什么物质是后天形成的?又需要多长才能形成?怎么能证明其上有这些元素的文物为老文物呢?所以传统法与科技法均不能满足现今鉴定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思想认识、观念上应该换位思考了,不要还坚持使用失效的、容易引起上当受骗的老一套了当玉体内部出现霉斑、当瓷器釉内、胎内出现异形异色的斑点,玉器与瓷器的型、纹、工、款等都没变,基本维持原样你不去钻研这些霉斑与斑点,还死抱住型、纹、工等不放,用这些死框框定玉器和瓷器的新与老,有什么依据和标准呢?同样用科技法,你只研究玉器的材质是阳起石还是透闪石,而不研究玉体内的霉斑,你只研究瓷器胎釉内的物质组成,而不研究胎釉内异形异色的斑点,仍旧无法证明其时间。
只有玉体内和胎釉内新生成的物质,才能证明该件器物经历了足够的时6空,是自然法则发挥的作用,这才能证明有了霉斑和内变物的玉器和瓷器是老的(其中霉斑不能是成器就有的,而是成器后产生的,其界定标准分层面与层次,已在相关书内作了分析) 当今科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思想认识水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鉴定文物还在老圈内打转、跳不出来呢?其根本原因是守旧和懒惰一、二两条都需要重新认识文物鉴定的理论和方法,更要逐步用高科技手段攻克一个个文物鉴定的难关年纪大的可以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些有知识的年轻人怎么也不求上进呢?现今鉴定文物多么需要涌现出一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人才,把文物鉴定推向新领域!推到更高的层次!关于意识形态的转折,还有一条要捋清人造和天造必然会不同,由于相对复杂一些,放在了下文专题讨论三、人做永远不能与天做画等号人造物的变化可分为人做和天做两大类(非人造物也可以,但不属于此文范围之内) 人做和天做最少存在四大差别:其一是时间,人做(含作伪)只能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顶多数年而天做少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或更久不同时差做出的特征不等;其二是空间,人做只能利用小空间,大多是人造的小空间。
如果埋在地下,则会成为一个“大空间” ,因为“接了地气” ,与天做空间大致相同,但有差异,因此变化特征也不会完全相同;其三是原材料,人为作旧所用的原材料种类少、数量不可能恰到好处,因此不会使作伪作旧产生平衡丰满的变化,甚至不排除“怪胎” 天做必定有充足的给养,使之健康发育成长;其四是规则不同,人做总是以主观做出某些规则,让人造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变化,有时就会产生“不听话”的现象,也会产生出格的“行动” 而天做则是按照其固有的法则执行,即自然法则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公开、公正、公平、公允基于这四个方面的不同与不等,人做的各种各类变化有些现今可以“欲与天公试比高” 然而不行,而且综合起来更7做不到,问题就在于我们采用的方法、标准是并非得当,没有与自然法则对接真正的文物必是天人合一的杰作天公做的古相是无法仿的人造与天做两者孰重孰轻?越古老的器物,天公的作用越重要,而时代越近的器物,人的作用略重要一些这也就是人们重视古物、崇拜古物、赞美与珍惜它、甚至不遗余力想拥有一件或数件真品,当然是越多越好如果仅凭人的制造,相信也就没有这么大的魅力了当今社会依靠高科技,又采用古今相结合之手段造假,使人防不胜防,但人造的成果终究不如天造。
比如瓷器釉表的处理,先用传统老办法将浮光去掉,再于釉表喷涂一种新产品——甲基硅醇钠,使器物表面既有光泽,又不刺目,还很滑润,粗看非常似高古瓷的包浆尽管仿得非常好了,仍然做不出蝉翼光泽釉表呈现蝉翼光的器物现今市面上尚未看到,只有蛤蜊光就是因为这种光泽不仅仅是釉表的一种变化,也不仅仅是对光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