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近60年来汉族婚嫁歌研究综述.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710477
  • 上传时间:2022-06-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1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近60年来汉族婚嫁歌研究综述    姜 敏【Summary】:本文对六十年来中国汉族婚嫁歌研究进行从对象种类、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述评,以此呈现汉族婚嫁歌研究的成果、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一定的推测Keys】:汉族婚嫁歌;研究现状;思考汉族婚嫁歌属于汉族风俗歌,它是传统风俗嫁娶时演唱的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汉族的婚嫁习俗及其音乐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六十年代初全国民歌集成工作的开展,各地开始进行民歌收集工作(当然这当中也包括婚嫁歌的收集),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一项工作被搁浅且大部分珍贵的民歌资料未于保存1964年出版的《民族音乐概述》中提到婚嫁歌,其在风俗性长歌中涉及到《伴嫁歌》、《哭嫁歌》及《坐歌堂》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各省相继编辑出版了《中国民歌集成》,其呈现了各省民歌的基本面貌,其在民歌分类中已有风俗歌及其子分支——婚俗歌,其为此后的婚嫁歌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随着《中国民歌集成》的完成,音乐学者们开始对婚嫁歌有所关注,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将从音乐学角度对汉族婚嫁歌研究公开发表论文做一个较为详实的梳理,以此展现汉族婚嫁歌研究的全貌及其发展前景。

      一、研究方法现就学者们目前研究成果所涉及之主要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1.音乐形态分析法对于汉族婚嫁歌的研究有相当部分为音乐形态的分析,如对调式调性、旋律旋法、典型节奏、节拍、特殊终止式等的分析匡天齐的《四川汉族民间婚礼与婚嫁歌》系列论文中,对四川汉族婚嫁歌的研究上主要是对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巫山、奉节等地之“陪郎歌”;南充一带与巫山、奉节一带“坐歌堂”分别进行分析而得出其曲调旋法、音域、曲式结构、节奏、节拍、唱法、演唱形式等特点如在针对“哭嫁歌”的研究上,按其结构分为“单声”和“双声”;在“坐歌堂”部分认为其单个支曲多为“单句腔”,即一句式乐段陈江南的《闽东疍民民歌同周边陆地汉族民歌之比较研究》为其于2008年福建师范大学之硕士毕业论文其中第三章有专门对汉疍“哭嫁歌”的比较研究,主要从其婚礼程序及音乐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在对音乐形态的研究上就二者的共同性及特殊性两方面进行举例分析阐述毛毳的《浅析湘南“伴嫁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功能》是以湘南“伴嫁歌”为研究对象,对其艺术特征及文化功能进行分析在对“伴嫁歌”艺术特征研究中对其形式、音乐的结构、调式、衬词衬腔、终止式、特色音型等进行研究,且把其终止式纳入“阴性终止”。

      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近缘物种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在对汉族婚嫁歌的研究中有汉族婚嫁歌与其它民族婚嫁歌之比较,也有与其它民间音乐之比较肖玉珍于2008年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霞浦畲族婚嫁歌与周边地区汉、畲婚嫁歌之比较研究》中,虽以霞浦畲族婚嫁歌为研究对象,但其文中涉及到汉族婚嫁歌的研究,即第三章与周边汉族婚嫁歌之比较该章节分别从历史关联、与周边汉族婚嫁歌的关系、与疍民婚嫁歌关系上进行对比研究如在与周边汉族婚嫁歌关系研究上主要从题材形式、音乐形态、文学特征及演唱特点进行比较;在与疍民婚嫁歌关系研究上主要从传统婚礼程序、音乐形态、文学特征及传承方式上进行比较李迪、陈超的《湖南嘉禾伴嫁歌与土家族陪十姊妹歌之比较》一文以湖南嘉禾汉族“伴嫁歌”和土家族“陪十姊妹歌”两个不同民族且极具代表性的婚嫁歌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该文主要从二者的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活动及演唱特征和音乐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3.哲学研究方法在对汉族婚嫁歌研究中有论文运用到哲学范畴的方法,即范晓君的《粤西哭嫁歌及其音乐文化分析》该文以粤西“哭嫁歌”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结构核心理论对其进行音乐文化分析,将“哭嫁歌”分为主体结构和生态结构。

      在主体结构研究中分为词与曲,在生态结构研究中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即哭嫁——迎娶、哭——唱、传达——欣赏、娘家——婆家等二、论域在汉族婚嫁研究中的具体论域有音乐本体的研究,也涉及到仪式、民俗、美学和心理学领域或综合型的领域1.侧重音乐本体的研究在汉族婚嫁歌研究中,对于音乐本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曲式结构、旋法、调式调性、节奏节拍等方面匡天齐在《四川汉族民间婚礼与婚嫁歌(续二)》一文中主要从曲调、曲式结构、调式、节拍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哭嫁歌从曲调上分为歌谣体与散板体两类型,其曲式结构主要为“单句腔”,结构上分为“单声”和“双声”,调式为羽、徵,曲调回环起伏,反复咏唱,节拍多样李迪的《湖南嘉禾伴嫁歌初探》一文在对伴嫁歌的音乐特征分析中,其调式调性为五声调式羽调式居多,旋法以级进为主,围绕主音上下波动,音域不宽、节拍比较复杂,终止音大多结束在弱拍或强拍的非强拍位置上,曲式结构多数为上下乐句段桥生的《嘉禾伴嫁歌的结构及调式特征》一文主要对其结构和调式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在结构特征中主要对其阴性终止、曲式结构进行研究,其调式特征主要以羽调式为主,并移宫换调2.侧重仪式的研究因汉族婚嫁歌乃汉族传统婚礼中所唱之曲,故在对其研究中会涉及到对仪式程序的介绍,但专门对仪式研究的很少。

      臧艺兵的《透视真是民间生活仪式——汉族婚礼中的活态音乐、口头文学与民俗考察》一文是以吕家河村姚中新与湖北省杨云的婚嫁活动为例,对其整个婚嫁过程及婚嫁歌运用进行呈示及分析主要涉及有新娘歌唱活动、响手们的待遇、接亲过程、民间婚礼中的“宴乐”及新郎家洞房外的歌唱活动3.民俗研究婚嫁为民俗事项之一,婚嫁歌乃婚嫁过程中所唱之曲,故在婚嫁歌的研究中会涉及到部分民俗的内容匡天齐的《四川汉族民间婚礼与婚嫁歌》一文是专门对四川汉族民间婚礼的民俗事项进行介绍的,主要内容为婚姻的缔结与六礼、传统民间婚礼及现代民间婚礼在匡天齐的系列论文中也涉及到对具体婚嫁歌相关的习俗的介绍王佳的《鄂东蕲春县大公村民间音乐文化现状考察》第一章哭嫁歌中,专门整对民俗婚礼事项——定亲、过[来自www.L]门、成亲和认亲进行介绍,并对哭嫁歌的相关民俗仪式也逐一说明4.美学研究对于汉族婚嫁歌研究中,音乐美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唯一一篇针对湘南“伴嫁歌”的直接相关论文罗冬生的《浅析湘南“伴嫁歌”系列歌曲的音乐情感美》一文是从湘南“伴嫁歌”中不同种类歌曲的词曲来研究其情感表现耍歌”表现朴素婉转的音乐情感;“射歌”诙谐逗趣;“长歌”缠绵忧伤;“骂歌”愤怒憎恨;“舞歌”轻松愉快;“哭歌”表现离情惜别之情。

      5.心理学研究在涉及到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王薇薇的《由音乐事项深入到女性心理——湖南嘉禾县伴嫁歌的研究与思考》是最具代表之作,其是以湖南南部嘉禾县“伴嫁歌”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音乐本体研究,其核心为对伴嫁活动中的“伴嫁歌”中角色转换功能的及其所体现的女性心理通过对“伴嫁歌”详实分析新娘的歌唱所体现的心理情感伤离别、忧前途、怨媒人、叹命运等6.其它领域在对汉族婚嫁歌研究中,其所涉及领域除了有民族音乐学、民俗学、仪式、美学及心理学外,还涉及到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及女性主义学等相关领域三、对汉族婚嫁歌研究的思考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婚嫁歌的研究到底有什么多少,整个状况到底如何?其具有哪些特点呢?下面从专门研究、整体篇目、时间、区域等方面呈示出目前汉族婚嫁歌研究现状的特点及思考1.从专门研究方面看在对汉族婚嫁歌研究中,目前有对音乐本体、仪式、民俗、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在音乐本体研究方面较为丰富,对音乐的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体现在曲式结构、旋法、调式调性、节奏节拍等方面在仪式研究方面主要是对具体的仪式程序进行陈述在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匮乏一些在对整个汉族的整体面貌研究中尚属空白2.从整体篇目方面看目前整个汉族婚嫁歌其总研究数目为28篇。

      其中直接相关的为22篇,间接相关的为6篇这些研究是否能涵盖整个汉族婚嫁歌的全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根据20世纪70、80年代完成的民间歌曲集成显示,在中国南部大多部分的省市均有关于汉族婚嫁歌曲的记载的,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对于偌大的汉民族来说这些研究似乎是比较薄弱的目前的研究状况是否是由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使得较多地区传统的婚嫁仪式已不存在,从而使婚嫁歌无生长土壤,故无较多研究对象?还是由于目前对汉族婚嫁歌的挖掘力度还不够而至?3.从时间方面来看本文虽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汉族婚嫁歌相关论文的研究综述,但其并非在1949年之后就有相关之专门研究下表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关于汉族婚嫁歌研究所发表相关论文在时间上的一个统计通过表一可以从时间方面看出汉族婚嫁歌的研究趋势,新中国成立至1983年尚无其任何相关研究论文,从1984年开始便出现了关于其相关研究论文,至20世纪末共有6篇相关研究论文,约占整个研究的21%;从21世纪初至今关于其相关研究论文共有22篇,约占总数的79%,并在由此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十年其研究是比较薄弱的,但随着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进程,汉族婚嫁歌也于21世纪初迎来她的春天,在整体研究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另在此时期已经有硕士论文产生,相信在以后关于其研究在现有基础上将会越来越丰富。

      4.从地域方面来看通过表二不难看出,目前整个汉族婚嫁歌的研究在北方地区处于荒芜状态,在南方地区则相对枝叶茂盛的出现这一现状亦或是与北方地区汉族分布较少南方分布较多有一定关系现在整个汉族婚嫁歌研究中,华南地区的研究是最多的,约占整体比重的57%,其次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及华东地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湖南的婚嫁歌研究是篇目最多的,其主要是对嘉禾“伴嫁歌”的研究,[来自www.lW5u.coM]且其研究是相对较为丰富且多视角的四、结语综上所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几年历程中汉族婚嫁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如对汉族婚嫁歌的溯源,对其整体面貌研究,汉族婚嫁歌现存及演变之原因等方面尚存不足或空白然则随着民族音乐学者和工作者对汉族婚嫁歌研究的逐渐丰富,让我们看到了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音乐学者和工作者为挖掘这一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努力,也让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前景Reference:[1] 匡天齐.四川汉族民间婚礼与婚嫁歌系列论文《音乐探索》.1984,3.[2] 毛毳.浅析湘南“伴嫁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功能.中国音乐,2003,3.[3] 李迪.湖南嘉禾伴嫁歌初探.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3.[4] 臧艺兵.透视真是民间生活仪式——汉族婚礼中的活态音乐、口头文学与民俗考察.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4.[5] 王佳.鄂东蕲春县大公村民间音乐文化现状考察.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6] 肖玉珍.霞浦畲族婚嫁歌与周边地区汉、畲婚嫁歌之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7] 陈江南.闽东疍民民歌同周边陆地汉族民歌之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8] 王薇薇.由音乐事项深入到女性心理——湖南嘉禾县伴嫁歌的研究与思考.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9] 罗冬生.浅析湘南“伴嫁歌”系列歌曲的音乐情感美.艺术教育,2008,6.[10] 范晓君.粤西哭嫁歌及其音乐文化分析.肇庆学院学报,2009,1.[11] 李迪,陈超.湖南嘉禾伴嫁歌与土家族陪十姊妹歌之比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2.[12] 段桥生.嘉禾伴嫁歌的结构及调式特征.音乐创作,2010,4.(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