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庇古和科斯对环境外部性治理研究的比较分析——以环境污染为例.pdf
4页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此次会议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虽然环境保护意识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有日渐淡薄的趋势,但这次会议让环保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这次会议的焦点之一就是确定各国碳的减排指标,这个指标的安排实际上是一种权利的安排,我们可以从科斯有关外部性治理的产权理论中找到蛛丝马迹经过多方努力,大会最终达成了部分共识,但这种共识没有法律效力,包括权利的界定在内追溯环境外部性治理的理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充分理解当前各国和国际会议上所采取或崇尚的污染治理的手段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方面外部性最早由马歇尔提出,他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写到,“某些类型的产业发展和扩张时由于外部经济降低了产业内的厂商的成本曲线, ”这是经济学上第一次对外部性的关注之后很多学者对外部性进行了定义,但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权威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笔者选择以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第十四版)的定义为准该书认为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同时,外部性有正负之分,正外部性的代表是公共产品的生产,如城市绿化;负外部性的代表是环境污染。
本文探讨的是环境外部性中的负外部性代表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历史上对外部性研究有突破性贡献的当属庇古和科斯本文将对二位学者的外部性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充分认清两个环境污染治理理论的本质,并结合我国实际,为我国环境治理找到准确的方向一、庇古和科斯外部性研究成果的简介(一)庇古对外部性的研究成果最早进行外部性治理方案研究的是庇古,其在代表性著作《福利经济学》中首次提出对正外部性行为进行补贴,而对负外部性行为进行征税或收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以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为研究对象,认为增加国民收入和调节收入差距可以有效地推进社会的福利在探讨增加国民收入的手段时,他提出,要增加国民收入就必须增加社会产量;而要增加社会产量就必须实现社会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而要实现社会生产资源最优配置就必须确保边际社会净产量价值与边际私人净产量价值相等但庇古《福利经济学》“第九章边际社会净产量与边际私人净产量之间的差异”中写到,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下,由于利己主义的驱动,对私人有利的投资行为不一定有利于社庇古和科斯对环境外部性治理研究的比较分析 ———以环境污染为例文/谢枫【摘要】庇古和科斯对环境外部性治理研究有重要贡献。
通过对二位学者的研究背景、假设前提、侧重点、解决主体和难易程度的比较分析,文章得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案,即在普遍征收较低税率的环境税的基础上,在产权容易明确的领域里,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弥补二位学者观点中的缺陷,发扬二位学者观点中的优点关 键 词】外部性;庇古;科斯;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财政学学科建设经费资助项目(20090201)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09YJC790235) 作者简介】谢枫,江西财经大学2009级财政学博士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经 济 论 坛EconomicForumApr. 2010Gen.476 No.042010年 4 月总第 476 期第 04 期· 221·会,而对社会有利的投资行为不一定有利于投资者私人,即边际社会净产量与边际私人净产量总是背离的,所以单靠自由竞争并不能使国民收入最大化,需要国家进行干预在这一章,他还指出,对边际社会净产量大于边际私人净产量的,给予私人以补贴,鼓励多生产;对于边际私人净产量大于边际社会净产量,予以征税,从而限制其生产。
通过征税和补贴,促使经济资源从边际私人净产量大的地方转移到边际私人净产量小的地方,以减少边际私人净产量与边际社会净产量之间的差距,从而使社会经济总福利增加虽然庇古没有明确提出外部性这一概念,但在他的著作里对外部性的干预给出了自己的思路,即正外部性行为给予补贴,而负外部性行为予以征税,而征税额或补贴额正好等于边际私人净产量价值与边际社会净产量价值之间的差额将他的观点应用到环境污染领域,即主张政府对污染企业进行征税,额度正好是边际私人净产量价值和边际社会净产量价值的差额二)科斯的外部性研究成果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开篇指出庇古对外部性解决有失公平和全面按照庇古的外部性干预思路,如果A损害了B,则应制止A伤害B科斯认为, “避免对B的损害必将会使A遭受损失 ”因此,在解决问题前首先应明确 “是允许A伤害B,还是允许B伤害A? ”因此,科斯认为,解决外部性的关键是权利应赋予给哪一方,即明确产权科斯在该文中提出两个模型,一个是零交易费用模型,一个是正交易费用模型在零交易费用模型中,科斯认为无论产权归谁,社会资源都将得到最佳配置,即私人之间的自由谈判可获得有效率的结果,因此政府在进行外部性干预时关键是明确产权,其他交给市场机制。
在正交易费用模型中,即现实世界中,产权归属将影响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此时的政府比零交易费用模型下需要做的更多,政府要比较不同产权归属下哪种方案可以“避免较严重的损害” 科斯利用边际分析工具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对“以走失的牛群损害庄稼” 、“火车散发火星引发沿路火灾”等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产权明确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把科斯的研究成果放到环境污染方面进行理解,即科斯不赞成庇古的通过政府额外增加课税来对外部性进行干预,而认为应明确生产企业有污染的权利,还是被污染的企业或个人有免受污染的权利只要明确好这些权利,市场机制自然会帮助社会资源实现最佳的配置,这个观点实际上是肯定市场制度本身就能解决好环境污染的问题二、庇古和科斯对环境外部性治理研究的比较:以环境污染为例(一)研究背景的比较庇古作为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师从一代宗师、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继承了其全部的思想衣钵马歇尔在完成其划时代著作《经济学原理》后,宣称经济学学科已经研究得非常完美了当时边际分析工具也发展得非常完善正是在这样的经济理论研究背景下,庇古作为其学生,除了捍卫马歇尔的理论,还开始了他的理论创新之路,即对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研究。
1912年出版的《财富与福利》在1920年再版,同时改名为 《福利经济学》 ,这部著作是福利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庇古在书中提出用经济学作为 “改善人们生活的工具” ,“要制止环绕我们的贫困和肮脏、富有家庭有害的奢侈,以及笼罩许多穷苦家庭朝不保夕的命运等等罪恶” ,即用经济学作为工具,在 “保证不伤害人们主动性”的条件下来提高社会福利庇古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即平稳又高速的阶段,经济理论较完美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形势,人们普遍认同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但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市场失灵的现实让庇古不得不对政府干预进行初步的研究对他而言,既然市场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那么问题的解决就应该付诸于政府在他眼里,政府是个全能和仁慈的理想化政府,这一政府观对其庇古税的提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庇古对外部性研究实际上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背景下,在研究如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展开的在庇古出版 《福利经济学》之后的9年,即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一直延续到1933年这次危机历时很长,破坏性很大,让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得不怀疑市场机制的自动平衡功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他从庇古的自由市场机制入手开始全面反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说。
随着追随者、支持者增多以及客观存在的经济增长的事实,凯恩斯主义日渐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政府干预深入人心,各国政府开始利用宏观经济理论来调节经济但接着政府干预效用的有限性开始暴露,20世纪中期经济学家开始探讨政府失灵,批判凯恩斯理论,一个经济学的新时代即将来临这种反对政府干预的主流观点对科斯影响很大1959年科斯在研究如何管理美国广播业的问题时引发了他·222·对“一个财产权系统的合理性”研究,经思考,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 当时的科斯未曾想到自己的这篇文章,竟然会作为未来产权理论的奠基论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自己对外部性治理的看法因此,科斯的外部性研究是在批判凯恩斯、反对政府干预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二)假设前提不同科斯一贯主张研究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反对经济学过分数理化倾向虽然科斯没有对此观点进行专门著书撰文,但他将这一见解很好地体现在他的论文中这篇《社会成本问题》也不例外,文章里通过大量的实际发生的案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该文重点研究的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模型实际上就是一个真实世界的写照,而交易费用为零的模型是他改造世界的目标所在因此科斯对外部性研究是没有假设前提的,即使有,那也是有效且真实的,那往往不能称之为假设,只能说是对某一真实经济现象的分析而已。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科斯的研究是在美国这一市场经济很发达的西方国家里开展的,因此他的分析很多是建立在完善市场机制和健全法制社会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交易费用才有可能极低,科斯的外部性治理方案才能顺利地实现而发展中国家若要采取该主张,就必须同样也有较高市场化程度的经济体制和健全的法制社会庇古的外部性研究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有个基本前提,即完全自由竞争在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企业或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社会利益会最终实现最大化如果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可能损害了他人的利益,那么这些当事人会通过谈判或协商,达成交易,调整行为,从而带来社会利益最大化在这些假定前提下,庇古提出有些问题,即外部性,仅依靠自由竞争是无法有效解决的,也就是说,他假定私人之间的谈判和协商有很多障碍,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庇古的第一个假设前提就是私人无法解决外部性问题这个假设实际暗含了庇古认为私人协商阻力大,那实际上就是科斯所说的利用市场机制有成本,交易费用较高庇古继而提出政府干预可以实现国民收入最大化,因为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征税或补贴的方式来减少边际社会净产量和边际私人净产量之间的背离,以促使资源从边际社会净产量小于边际私人净产量的领域转移到边际社会净产量大于边际私人净产量的领域。
这个观点隐含了两个假设前提为了正确地弥补边际社会净产量和边际私人净产量的背离,政府必须知道二者的差额,所以庇古的第二假设前提就是政府可以获得充分的企业生产信息和社会影响信息同时,政府仅对污染企业进行征税或补贴,暗示庇古的第三个假设前提,即对污染企业的征税或补贴比任何其他方法更有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我们发现,无论政府如何干预,它的最高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所以第四个假设前提是政府有福利最大化的自我要求通过上面四个假设前提的分析,我们发现,庇古对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是缺乏信心的,尤其是在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善的国家里,而政府干预可以较好地解决外部性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庇古的外部性解决方法更适合发展中国家,而科斯的方法更适合发达国家三)对外部性解决的侧重点不同以环境污染为例按照庇古的观点,治理方法应侧重“事后”和分配领域,即在排污之后由政府通过对排污企业征税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按照科斯的想法,应侧重“事前” ,即在排污之前明确相关当事人各方的权利,等发生环境污染之后再由各方去协商解决,即靠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因为他们的解决方法本质上都抱着 “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单一的线性经济发展方式,重治理,轻预防。
四)解决的主体不同庇古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干预能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即政府征税或补贴,即政府为主体科斯认为,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干预的充分条件,政府干预不一定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惟一方法,政府干预同样需要巨大的成本,要求对政府干预持谨慎的态度市场失灵仍得靠市场机制这也就是说,社会资源能否得到最大利用,产值能否最大,不在于外在因素,而在市场机制本身五)难易程度比较现实执行过程中的难易程度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