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隙与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对比分析.docx
4页间隙与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对比新生儿黄疸患者使用间隙蓝光、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4例黄疸患儿作为实验对象,均于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系统诊疗的患者按蓝光照射模式不同分两组,各32例,Ⅰ组与Ⅱ组分别使用蓝光箱进行持续性和间隙光照,比较两组光照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与Ⅱ组在光照疗效上分别达到93.8%和96.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光照副反应发生率3.1%,与Ⅰ组的光照副反应15.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或间隙光照对新生儿黄疸均有确切效果,但间隙光照副反应较少,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关键词】新生儿黄疸;间隙蓝光;持续性蓝光;临床效果R454.2A2095-1752(2019)10-0051-01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若未尽早进行妥善处理,会发展成胆红素脑病,引起神经系统损伤,重症者深度昏迷,甚至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1]蓝光照射是现阶段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对64例患儿进行持续性、间隙蓝光照射处理,现将实验情况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7年1月-2018年3月选取6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符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中的相关诊断依据[1]。
其中男婴34例,女婴30例,群体胎龄≥35周,日龄3~10d,平均日龄(6.29±0.38)d;平均体质量(2.95±0.25)kg随机分为两组(32例/组)实验,Ⅰ组与Ⅱ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方法在补液处理下,给予两组患儿蓝光照射治疗,在对患儿眼部、会阴部等部位进行妥善保护后,将其置于蓝光箱(波长:425~475nm,光箱温度:30℃)中照射其中Ⅰ组每日持续光照12h~16h,共光照3dⅡ组每次给予4h光照,间歇2h,每日3次~4次,共光照3d1.3评估项目[1]记录两组的光照副反应同时评估光照疗效:①显效全身皮肤与黏膜黄染在光照后基本消退,无相关临床症状,且血清总胆红素值降至正常范围;②有效全身皮肤与黏膜黄染在光照后明显减轻,且血清总胆红素值有明显下降,但未达到正常标准;③无效患儿黄染表现、血清总胆红素值在光照后无变化,甚至加重1.4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经χ2和t检验,由率(%)或(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蓝光模式对光照疗效的影响Ⅰ组与Ⅱ组在光照疗效上分别达到93.8%和96.9%,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蓝光模式对光照疗效的比较(例)3.讨论蓝光照射是现代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能够通过发射一种波长介于400nm与480nm之间的光线,将IXaZ型胆红素转化成易通过胃肠、尿液等途径排泄的IXaE型胆红素,本质上即是加速胆红素的代谢,由此起到治疗的目的目前临床常用的光照疗法主要有持续性光照、间隙光照模式2种前者有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但容易引起发热、腹泻等不适;并且,持续性光照不易作用于深部胆红素,时间较长也容易出现患儿不依从的情况[2]间隙光照是现阶段临床较推荐的一种蓝光照射模式人体在经蓝光照射后产生的某些代谢物质主要通过消化系统排泄,短时、多次光照能够减少代谢物质的产生,可减轻对肠壁的刺激,进而更好地预防腹泻的发生[3]本组结果显示,Ⅰ组与Ⅱ组在光照疗效上基本相当,分别达到93.8%和96.9%,但从光照副反应方面分析,Ⅱ组发生光照副反应率仅为3.1%,较Ⅰ组的光照副反应15.6%明显下降,提示间隙光照模式在临床应用上更安全、更利于保障患儿的治疗舒适度综上所述,持续性或间隙光照对新生儿黄疸的处理均有确切效果,但间隙光照副反应较少,应用价值相对较高Reference】[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96-299.[2]常晓.间隙性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0):47-48.[3]王竹红.间隙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6):46-4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