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牙善鼓琴》比较阅读理解.doc
7页《伯牙善鼓琴》比较阅读理解【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乙】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 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观察⑤食飨(xia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
⑥致:极 1.下面句子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知音而不知乐者 B. 学而时习之 C.乃记之而去 D. 衡于虑,而后作2.下面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非致味也 (不是) B、志在高山 (志趣) C. 峨峨兮 (山高的样子) D.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所以)3.下面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 子之听夫志 B、泰山之阴 C. 无丝竹之乱耳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4.下面句子中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知音而不知乐者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能知乐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C.而治道备矣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客之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8分)(1)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译文: (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译文: (3)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译文:(4) 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译文: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心 之 惑 于 物 也 7.【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4分) 8.甲文衍生出的成语是 , 9.你还知道哪些文人友情深厚的典故?试举一例简述 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说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B、甲文中写伯牙善弹琴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没有正面描写C. 乙文说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而君子能真正懂得乐理D.甲乙两文都描绘了音乐的美妙。
《曹刿论战》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节选自《孙子军争篇》)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是( )A.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B.望其旗靡(倒下)C.三军可夺气 (士气) D、朝气锐 ( 使......锐利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1)彼竭我盈,故克之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 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5.下面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公将驰之 B.公将鼓之 C.公与之乘 D. 故克之(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①,易置②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③,佯败走,而警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史记》)[注释]①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②易置:撤换 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不正确的是( )A. 小惠未徧 (同“遍”,遍及,普通 B.牺牲玉帛(古代猪、牛、羊等祭祀品C.而绝其粮道 ( 截断 ) D、秦悉坑之 (挖坑)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1)同“遍”,遍及,普通。
(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晶 (3)截断 (4)动词,活埋 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 (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鼍军吏4.纸上谈兵;不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三)【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四:“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注释】① 飙:暴风这里指迅速 ②盬(gu):吸欲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1)公将鼓之 (2)一鼓作气,再而衰(3)如是者三四次 (4)果腹而去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3甲文中吾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4.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5.甲、乙两文提示了一个共同道理是盖辙乱旗靡以首俯地 2.这是道开放性试题,回答合理即可 示例:④我们遇事要三思面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3.弱者如果能抓住机遇,那么弱者也霸】’以战胜强者乙文译文】(我)曾看见一蜘蛛在墙壁间作网,蛛网离地约二三尺上下,有一大蛇从蛛网下经过,抬起头想吞吃蜘蛛,它的力量却够不到蜘蛛;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将要离去,蜘蛛突然悬丝而下,垂身在半空中,好像要追赶大蛇;蛇大怒,又抬起头来想吞蜘蛛,蜘蛛引丝迅速回到网中,又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又将要离去,蜘蛛又赶忙悬丝而下,蛇又抬起头待机吞吃蜘蛛,蜘蛛仍又回到网中’,像这样三四次;蛇精力疲惫了,把头趴在地上,这时蜘蛛乘其不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蛇(被吱得)乱跳乱颠,以至到死蜘蛛于是吸饮其脑,吃饱肚子才离去四)【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0”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用兵之法:高陵①勿向②,背丘③勿逆④,佯北⑤勿从⑥,锐卒勿攻,饵兵⑦勿食,归师勿遏⑧,围师⑨必缺⑩穷寇⑩勿迫⑩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注释】①陵:山头②向:仰攻③匪:高地④逆:迎击⑤佯北:假装失败⑥从:追逐⑦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⑧遏:阻击⑨囤师:包围敌方部队⑩缺:让条出路⑨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⑥迫:逼迫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公与之乘 (2)公将驰之(3)既克 (4)望其旗靡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 “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5.甲文中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6.结合“长勺之战”,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11)(共同)乘车 (2)(驱车)追击(赶) (3)战胜 (4)倒下 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3.不设统一答案 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点到鲁师凭旺盛的士气致胜即可用现代文回答亦可)4.不设统一答案 参考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一}二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丽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熊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所以j成语“…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不理解成语意思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 5.第一次,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