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ch.5新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方齐云)[ppt课件].ppt

39页
  • 卖家[上传人]:繁星
  • 文档编号:88247879
  • 上传时间:2019-04-2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20KB
  • / 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Ch.5新贸易理论 (New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 递增收益理论(Increasing Return Theory) 不完全竞争理论(Imperfect Competition Theory),技术差距、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在H—O理论中,由于假定各国使用相同的技术,因而技术及技术进步的国际差异对贸易的影响被假定掉了 而实际上,各国之间,技术和技术进步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发达国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雄厚,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大,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技术进步的速度快,这就形成了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明显优势 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就是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理论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时间因素,因而有人把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看成是对H—O理论的动态扩展。

      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1956年,克拉维斯发表《可获得性以及影响贸易商品构成的其他因素》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克拉维斯指出,使一国能够出口技术先进的产品的关键因素,是该国与其贸易伙伴相比,具有技术上的优势 他认为,从本质上说,每个国家将出口其企业家能够开发出来的商品 克拉维斯的这种可获得性分析方法(The Availability Approach)受到了波斯纳(M.V.Posner)和胡佛鲍尔(G.C.Hufbauer)等人的重视 1961年,波斯纳发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先是由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提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解释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也具有一个生命周期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即:(1)引入期(Introduction);(2)成长期(Expension);(3)成熟期(Maturity);(4)销售下降期(Sales Decline);(5)衰亡期(Demise)。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在H—O理论中,由于假定两国的生产是在规模收益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就把可能引起贸易的规模经济因素给假定掉了在现实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生产,即: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和规模收益递减事实上,生产的规模收益可以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平均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5—3中,平均成本的下降阶段代表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平均成本不变(平坦)阶段代表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而平均成本的上升阶段,则代表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引起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1)专业化分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因市场扩大),专业化分工将加深,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更有效率的设备大规模生产使更有效率、更专业化的设备的利用成为可能,而这类设备在小规模生产中的运用是不经济的 (3)投入物的单位成本降低大规模生产使生产者能大规模雇佣生产要素,从而有可能从生产要素供应者那里获得“数量折扣”的利益,降低投入物的单位成本 (4)副产品(By-Product)的利用。

      在某些产业,大规模生产能使在小规模生产情况下作为废弃物的副产品的利用成为可能,从而通过副产品的利用来降低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 (5)辅助设备的开发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厂商的大规模生产引起其他厂商开发辅助设备(如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通迅、金融等),从而使大规模生产厂商节约成本,精干生产,提高效率 因此,现实中,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是完全可能存在的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假定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两种商品(X和Y)具有完全相同的生产技术(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两个国家对两种商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相同的偏好(两国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但两国在X和Y两种商品生产中具有规模经济在这种条件下,两国是否有可能发生互利贸易呢?,,规模经济是引起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因素,在两国要素禀赋、需求偏好、技术等影响贸易的因素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仅仅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两国也可能发生互利的贸易 值得注意的是,规模经济理论虽然解释了为什么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引起互利贸易的一个独立因素,但我们无法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来预测贸易模式 此外,如果规模经济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然存在,一国少数几个企业或一个企业就会占有某种商品的整个市场,从而导致寡头垄断(Oligopoly)或完全垄断(Monopoly)。

      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或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与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即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因而又称为内部经济(Internal Economy)或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y of Scale) 外部经济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y of Scale)或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累积产量扩大时,该产业各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通常被称为动态的外部经济(Dynamic External Economy),该产业随累积产量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的平均成本曲线,通常被称为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传统贸易理论(Orthodox Trade Theory,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定是:(1)完全竞争; (2)国际贸易商品是完全同质的,且在不同国家也是如此。

      传统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国际贸易只有产业之间的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传统贸易理论只考虑了不同产业间产品的交换也就是说,根据传统贸易理论,一国不可能同时出口和进口相同的商品因而,传统理论不能解释当今世界普通存在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现象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是指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属于同一产业的商品 在当今世界,产业内贸易现象不是偶然的例外,而是一种普遍现象随意的观察就可以发现: (1)与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 Competition)不同的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以及寡头(Oligopoly)市场的存在并不是一种例外,而是一种常态; (2)产品的差异性(Product Differentiation)比产品同质性(Product Homogeneity)更为普遍; (3)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来说,产业内贸易也许是其国际贸易中更大的一部分 为了探讨与上述三个特征相关的国际贸易现象,就需要放弃完全竞争和同质产品这两个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假定,把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pproach)运用到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形成新的贸易理论。

      因此,新贸易理论的显著特点是讨论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新贸易理论的显著特点:讨论制成品贸易的理论,讨论差异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产品的垂直差异(Vertical Differentiation)与产品的水平差异(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产品的垂直差异是指仅由产品的质量(Quality)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在产品存在垂直差异的情况下,消费者相对于低质量的商品更偏好于高质量的商品,假定对产品质量存在一种可接受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对不同质量商品的需求是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的,高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需求高质量的商品(假定商品价格与商品质量正相关) 产品的水平差异则指相同质量的商品因特征(Characteristics)不同(真实的或假定的)而产生的差异 在产品存在水平差异的情况下,不同消费者对商品的特征有不同的评价(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颜色、式样,等等)一般而言,消费者喜欢多样性(即使喜欢红色的消费者,也会购买各种不同颜色的产品,而不会购买完全相同颜色的各种产品)因此,人们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商品的需求,是与人们喜欢多样性(或与人们对商品特征具有不同的主观评价)相关的。

      巴克尔(J.Barker)的多样性假说(Barker's Variety Hypothesis),消费者喜欢多样性,“随着实际收入的增加,购买者有能力购买更多种类的产品;由于更大数量的额外品种来自国外而非国内,因而,随着收入的增加,进口需求的份额将增加如果考虑全部进口的话,随着实际人均收入的增加,进口需求的增加将快于实际人均收入的增加 巴克尔认为,人们购买商品,并不是要购买商品本身,而是购买包含在商品中的商品的各种特征这样,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变量就应该是商品的特征而非商品本身,因此,在一定预算约束下,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应该由消费者预算线与以商品特征为变量的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来决定这样,在一定收入预算约束下,消费者总是喜欢消费更多的商品特征,即喜欢多样性产业内贸易的早期解释(1),国际贸易商品通常根据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iton,简称SITC)系统划分为不同类型 这种分类(按1974年修订本)把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以第一位数字表示,从0-9)、63章(以第一和第二两位数字表示)、233组(以第一至第三位数字表示)、786分组(以第一至第四位数字表示)和1924个基本项目(以第一至第五位数字表示)。

      除前5位数字以外,各国为了进一步细分商品类型,可以增加分类数字的位数(实际应用中最大的分类数字位数为7位),并自由选择商品描述和商品范围 习惯上把0-4类产品称为初级产品,5-9类产品称为制成品. 很显然,分类数字所包含的位数越多,分类就越细,所定义的同类商品就越准确产业内贸易的早期解释(2),巴拉萨(B.Balassa)曾经对产业内贸易现象作过统计研究,并提出测量产业内贸易重要性程度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IIT),,产业内贸易的早期解释(3),格鲁贝尔(H. G. Grubel)和劳艾德(P. J. Lloyd)于1975年在其合著的《产业内贸易:差异性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一书中,系统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 .,,,产业内贸易的早期解释(4),运用他们所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格鲁贝尔和劳艾德计算了1967年10个工业化国家不同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他们发现,对于原油、润滑油产业,10个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为30%,而对于与之相关的化学工业,10个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加权平均值为0.66,这表明,产品越是自然资源密集的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小,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越小,产业间贸易的重要性越大;而随着加工程度的加深,产业内贸易指数增大,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增加。

      同时,他们还计算了195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