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渊源.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9488164
  • 上传时间:2021-11-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9.07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渊源摘要:本文主要以《武士道》中直接引用的儒家经 典为切入点,探讨了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间的渊源通过与 儒家经典原著相对照,可以看出武士道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异 化,尤其是“仁”的弱化和异化,导致中日两国走上了“一 文一武”完全背道而驰的道路关键词:武士道;儒家思想;仁;异化 武士道被誉为日本民族之魂,原本只是“武士”这一特 殊阶层须遵守的道德原则,而后逐渐发展扩大,近代以来甚 至成为整个日本民族的道德准则、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在 其主体“武士”阶层早已消失的今天,武士道仍然发挥着不 容小觑的作用而作为日本独特文化代表,究其思想根源的 话,却是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渊源颇深武士道的代表著作无 一不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熏陶,凡是致力于研究 武士道的日本人,无一不在谈论中国文化、儒家思想而研 究成果表明: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儒家思想是武士道的理 论基础本文将主要从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中所引用的 儒学经典入手,探讨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间的渊源,并着重 探究其中之差异一、《武士道》与儒家经典《武士道》作为近代武士道研究的经典,自1899年在美国出版英文版之后,大受欢迎,先后多次再版,并陆续被 译成多国语言。

      该书探讨了武士道的道德体系,其中直接或 间接引用了大量儒家经典在其第二章,新渡户稻造论述了 武士道的渊源,除去佛教、神道等,孔子的教诲即儒家思想 被认为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年轻人以孔子、孟子的著 作为必备教科书,成年人则不仅是要了解,而且更要去践行 之,即以孔、孟的教诲作为价值标准和行动准则但他同时 认为五伦等基本的人伦道德,并非完全来源于儒家思想,而 是在此之前就已经被日本民族所认识到了的,只是借助于儒 家思想得到了确认儒家思想为原本就已萌芽的日本人的人 伦道德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其具体化、形象化、理论化新 渡户稻造一方面承认儒家思想对武士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又否认武士道完全照搬于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 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原本不成文的、口 传的格言找到了理论依据,变得“名正言顺”纵观《武士道》一书,直接引用共16处,其中《孟子》 9处,《论语》2处,《大学》3处,《中庸》2处此书共17 章,具体论述武士道德目的章节有8章,直接引用共14处, 占全书直接引用的绝大多数此外,另有多处间接引用如: “孟子也大为称赞忍耐和坚忍他在某处写了这样意思的 话:“虽然你裸体来侮辱我,又奈我何,你的暴行污损不了 我的灵魂” ”;①“还有在另一处他教导说,因小事而怒,君子之所愧,为大义而愤怒,此为义愤”;②“老子教导以 德报怨。

      然而教导以正义令Z直令{拫怨的孔子的声音却远比 他响亮综上所述,新渡户稻造通过引经据典来为构建其武士道 道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可见儒家思想与武士道之间的渊源 颇深不仅仅是新渡户稻造,山鹿素行、吉田松阴、井上哲 次郎等著名的武士道论者的儒学观虽然因为时代的改变而 有所不同,但都未能脱离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此由于篇幅所 限不再一一赘述二、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道德体系新渡户稻造通过引用儒家经典来论述了武士道的道德 体系: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等,并把它 们融合成为一个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最核心的当 数忠义,以它为核心把各种封建道德粘合成一个井然有序的 体系;义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武士的决断,与勇同属于武德; 勇是武士的生存之道,是敢于为了义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仁被誉为“最高的美德”,使人避免陷入黩武主义;礼是对 他人的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是尊重,但未被置于首要地位; 而诚又是礼的前提条件,没有诚,礼便失去了内涵而变得滑 稽可笑;名誉“在于各人克尽其本分”,是伴随武士身份而 来的权利与义务,比生命还宝贵;与其他德目不同,忠诚是 独具特点的与中国的儒家强调以孝为先的思想不同,日本 人把忠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 性”;克己被认为是勇与礼的结合,其顶点则是自杀。

      在新 渡户稻造所述的武士道德目当中,忠是核心,仁、礼、诚可 归为“文”,勇、义则为“武”,名誉及克己则为“文武兼 备”,这几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武士道的道德体系,其中 又以忠、义、勇为核心关于武士道的具体德目,国内外研究各有不同论述但 是忠、勇、义、礼、名誉等是大多数学者所共同认可的武士 道的德目,其中“忠”被大力推崇,而“仁”则很少被纳入 武士道的德目之中有些研究当中虽然提到了 “仁”,但并 未将之置于重要地位,从而“仁”并未被纳入日本主流的武 士道精神之中,只是处于边缘位置,可谓“仁”之弱化而在中国的儒家思想当中,“仁”是被置于第一位的, 是最核心的道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这与武士道的“仁” 是大不同的三、武士道的“仁”与中国儒家思想“仁”之差异如前所述,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道德体系当中,位列前 三的是忠、义、勇而在中国的儒家思想当中,以“仁、义、 礼、智、信”为核心,其中置于第一位的当数“仁”在儒 家经典《孟子》、《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仁”,远 远高于“忠”的出现频率可见,“仁”在中国儒家思想中 的核心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 与大多数武士道论者的论述不同的是,在新渡户稻造的 武士道道德体系当中,虽然排在忠、义、勇之后,但是“仁” 被誉为最高的美德、最高尚的精神,获得了充分肯定和高度 评价。

      并且,在新渡户稻造直接引用的16处儒家经典当中, 其中有一半都是用来论述“仁”,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在第五章“仁一一恻隐之心”的第一段,新渡户稻造共 引用了儒家经典5处1)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一一《孟子•尽心下》《孟子2)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3) “君子慎德为先,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大学》《大学》此有财,有才此有用德者本也,利者末也4) “上好仁而下不好利者,未之有也5) “仁者人也原文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一一《中庸》以上5处儒家经典,都是在论为君之道,讲的是对统治 阶级、对君主的要求只有实行仁道、得人心的君主才能得 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得到天下这是在告诫为君者要先立德 方能得人才,爱人方为“仁”之本新渡户稻造直接引用以 上孔子、孟子的言论旨在说明“仁”是为君者的“最高必要 条件”,这与引用的以上经典原义是有出入的儒家思想的“仁”基于“爱”,是道德之本,可谓是做人的最低必要条 件,与新渡户稻造所言“为人君的最高必要条件”完全是两 个极端,显示了 “仁”在武士道道德体系和中国儒家思想中 的地位截然不同另外,第三段当中引用“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新渡户稻造认为这样就可以把人民的心 声与君主的意志融合起来,从而跨越了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民 主主义与其所批判的极权主义之间的鸿沟,那么武士道拥护 的极权主义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可见,新渡户稻造通过引用 经典意在为日本的父权政治辩护,这是对儒家思想的曲解 以上经典的原义应为:所谓民之父母,应好民之所好,恶民 之所恶这是对君主的要求,要体察民意并顺从之而新渡 户稻造所谓“民众舆论”与“君主意志”的融合,则是强调 民众对君主的顺从,将对统治阶级的要求直接异化成为了对 被统治阶级的要求,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说到底新渡户稻 造的所谓“最高的美德”的“仁”旨在为民众对君主的无 条件的“忠”提供道德教化而已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虽然新渡户稻造大量引经据 典,肯定了其他武士道论者所不曾重视或论及的“仁”,但 是通过与儒家经典原文相对照可以看出,其中不乏对儒家经 典的误解或曲解所以多处引用并不能证明武士道之“仁” 与中国儒家思想之“仁”相等同,反而暴露出二者的差异对此,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道:“中国的伦 理学把“仁”作为检验一切人际关系的试金石④而 “ “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的德目,丧失了它 在中国伦理体系中具有的崇高地位。

      ⑤新渡户稻造的武士 道只是披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其内在之根本仍是“武”, 而并非“儒”,所以它强化“忠”而忽视“仁”就在情理之 中了四、结语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中直接引用的 儒家经典,并着重探讨了 “仁”如前所述,新渡户稻造的 武士道的确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鉴于其对儒家经典 的多处曲解或误用可以看出,其旨在借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这 一优势文化来武装日本的武士道,强化其教化功能尤其是 武士道对“仁”的弱化和异化导致其远远偏离中国的传统 儒家思想国内许多学者都曾就儒家思想与武士道的渊源展开论 述,毋庸置疑,儒家思想在武士道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发挥了 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从传统武士道向近现代的新武士道的转 变过程中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武士道精神的普及功不可 没虽然武士道的德目很多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是相同的,但 仅仅是“同名”而已,其内涵和外延都大相径庭武士道论 者借用儒家思想推动了武士道的合理化与普及,但由于内在的本质区别,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却走上了“一文一武”完全相悖的两条道路[参考文献][1] 新渡户道造.武士道[M].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13.注释①②③。

      [2] 唐利国.日本武士道论视野中的中国儒学[J].世界 历史,2014 (1)[3] 邸小松.“仁”的失落:”武士道”精神的伦理、道 德批判[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4] 鲁思令q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熊迗云、 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注释④⑤[5] 娄贵书.日本武士兴亡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3[6]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7]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8] 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下的武士道” (2014242)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