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民主自治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的功能分析及困境.docx
5页基层民主自治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的功能分析及困境 摘 要 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进村当村官是根据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的特点和在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提出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举措,是把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科学精神的优秀大学生选派到农村,和广大基层干部一道,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关键词 基层民主自治;大学生村官;功能;困境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以来国家正在大力试行基层民主建设,而基层民主又是以村民自治来作载体的我们党历来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把优秀大学毕业生选派到农村的基层工作,经受实践锻炼,接受群众考验,正是党一以贯之的干部工作路线在新时期新阶段的集中体现 大学生村官是基层民主自治需要高素质村干部的需要村级组织是我国行政组织中最基层的组织,它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承担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千家万户的职责村干部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工作的成败大学生村官多数是在大学里加入的中国共产党,他们大都关心时事,社会责任感强 大学生村官是引导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的需要。
单向度的人才流动除了农村大学生之外,还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包括对限制农民流动的体制限制” [1]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形成了人口由农村流往城市,就形成了人才的单向度由农村流往城市,从而导致了农村的衰败国家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引导城市人才向乡村回流,从智力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大力支持 大学生村官是基层民主自治中“大学生观察员制度”探索的需要大学生村官都受到过正规教育,专业知识较为丰富大学生观察员的职能就是观察和监督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2]大学生观察员制度得以充分发挥职能,关键在于遴选和相关制度的保障遴选过程中要侧重对基层组织运行规则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的考察,此外还要考察其思想政治情况,以选拔出那些专业知识熟练且道德水平高尚、担当意识强的优秀大学生任职 二、大学生村官对基层民主自治中的功能分析 大学生村官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有监督作用在以往的换届选举中,乡镇干部总怕选举会场出乱子,往往派不少乡镇干部压阵大学生村官入村后,乡镇政府委托大学生村官们做监督人员,能对村民进行教育,引导更多的村民行使自己的权利,投出代表自己真实意思的一票此外,大学生村官们还对选举的全程进行监督,投票、唱票和最后的统计等等工作,村官们一一参与。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杜绝了以往换届选举中的贿选、代票的差错,唱票的间接失误和统计中的作弊事件,大幅度提高了换届选举的民主性和透明性虽然村官们保障了形式上的民主选举但是村民对权威的怀疑还是不容忽视的,“把权威原则说成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他们的应用的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 [3]可见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不是一个制度就解决的;但是大学生积极参与选举的监督工作客观上提高了选举的透明度,缓和了村民干部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村务的开展 大学生村官在村务公开有监督作用罗兴佐教授于2007年开始的对全国10省21村进行的调查问卷发现,有55.29%的村民对村务公开较为关心;但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仅为44.7%,而且村民对村务公开的形式不了解达63.0%,认知度低;村民关心的村务一般都与财务、集体财产的处置分配有关;村民对村务公开的参与率相当低,从未参与的占到76.2%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民对村务公开监督不到位,参与低,体现了中国农村村务公开的现状堪忧[4]大学生村官的出现,给村民以民主诉求的勇气和自信,让群众找到了一个支点,自然也对一些想投机的村干部起到了威慑作用,使他们不敢或者不再在村务公开方面“沉默”下去,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的发展。
三、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民主自治探索中的困境 大学生村官首先面临着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型的困境从制度设计的初衷看,大学生村官计划针对的应该就是这些传统农业村我们基于传统农村结构的视角,发现传统农村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传统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人员收入于是,村干部要想在经济上大有作为,是难以实现的如果不能创造增收项目,似乎就没有政绩,而农村这些年遗留了大量问题却是这些年轻人之内力所不逮的农产品生产是一个自然性状和经济性状相结合的过程,如果人为地超越自然条件的制约追求单纯经济收益,就一定会有巨大代价甩给全社会承担 [5] 其次大学生村官面临政治文化的困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已在很多方面显现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族势力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是一个相对闭合的权力网络系统长期关注乡村治理的贺雪峰教授通过贵州省湄潭县聚合村的个案调查,深刻地指出了熟人社会所有的内在性结构力量他认为,“不仅是聚合村,也不只是贵州省,而是全国农村都有着以自然村、生产队或村民组为基础单位的人情往来有着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相互合作的传统这种人情上的往来,生产生活上的互助合作,就形成了结构性的力量。
这种结构性的力量,可以称为户族、门子、小亲族、宗族、自然村、生产队、村民组或近邻团转等 [6]宗族势力凭借其特有的惯性韧劲和绵延功能,深深地影响着作为直接民主的村民自治,制约着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 最后大学生村官人才资源困境村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效性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农村中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农村大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外发展,导致人才资源匮乏,加之部分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方法的先进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够从“控制型”的基层政权组织转向“服务型”的基层政权组织,导致有些村干部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民主观念不强,“官本位”思想严重,为民服务意识薄弱;法律意识较欠缺,干部以权谋私现象时有发生可见,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适应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已经成为现代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2. [2]彭飞武.大学生村官之角色重构―对村民自治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再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4:226. [4]罗兴佐.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与实践的实证分析[M].西南交通大学,2009:436. [5]温铁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J].学习月刊,2009(6). [6]贺雪峰,刘锐.熟人社会的治理―以贵州湄潭县聚合村调查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6).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