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整理比较《哈姆雷特》与《浮士德》.doc
20页上饶师范学院高教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比较《哈姆雷特》与《浮士德》专 业:语文教育准考证号:026610100330学生姓名:曹慧萍指导教师姓名:杜慧春上饶师范学院成教分院二O一一 年 十二 月 比较《哈姆雷特》与《浮士德》【提纲】:一、《哈姆雷特》与《浮士德》各自的创作背景二、《哈姆雷特》和《浮士德》这两部作品的相同点(一)哈姆雷特和浮士德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相同点(二)克劳荻斯和靡菲斯特的共同点三、《哈姆雷特》和《浮士德》这两部作品的不同点(一)哈姆雷特和浮士德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不同点(二)导致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不同之处(三)哈姆雷特与克劳荻斯和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关系的不同点目录摘要、关键词(4)一、《哈姆雷特》与《浮士德》各自的创作背景(4)二、《哈姆雷特》和《浮士德》这两部作品的相同点(5)(一)哈姆雷特和浮士德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相同点(5)1、哈姆雷特和浮士德都是人文主义者的代表5)2、哈姆雷特和浮士德都受到人民的爱戴7)3、哈姆雷特和浮士德都都具有丰富形象的语言(8)4、哈姆雷特和浮士德都是超越时代,具有永恒的人生哲理启示意义的形象,几百年来人们不断的研究。
9)(二)克劳荻斯和靡菲斯特的共同点(12)三、《哈姆雷特》和《浮士德》这两部作品的不同点(14)(一)哈姆雷特和浮士德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不同点(14)(二)导致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不同之处(16)(三)哈姆雷特与克劳荻斯和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关系的不同点(18)参考文献(19)﹝摘要﹞:人心是复杂的宇宙,文艺复兴的狂潮将人从神中彻底分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从禁欲主义的控制下挣脱的人热切渴望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浮士德》绝不是一个讽刺世人为欢乐、财富、权势等等出卖灵魂的浅薄寓言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契约并不是灵魂和物质利益的简单交换,而是人类不断奋发进取的精神向以靡菲斯特为代表的怀疑与否定的挑战﹝关键词﹞: 哈姆雷特 浮士德 文艺复兴 启蒙主义 《哈姆雷特》与《浮士德》分别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和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莎士比亚和浮士德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先躯作家《哈姆雷特》《浮士德》有着西方四大名著之称的两部作品,哈姆雷特和浮士德也成为西方文学史上塑造的两个典型形象,因而他们具有可比性;从莎士比亚和歌德的思想来看他们都是当时那个年代拥有先进超前的思想;再者,哈姆雷特与浮士德的命运都十分的坎坷,所经历的事情都十分复杂;哈姆雷特与浮士德身上都具有人文主义的光辉,都积极探索,途中皆经历了重重地困难。
所以,将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会很有意思一、《哈姆雷特》与《浮士德》各自的创作背景 1、《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雷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雷特搬到伊利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无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哈姆雷特》 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2、《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浮士德》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德国自17世纪“三十年战争”之后,国家四分五裂,大小诸侯三百割据争霸、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异常为君者不理朝政;为臣者愚蠢无能,溜须拍马;大主教接任朝政;骑士沦落为强盗;诸侯佣兵自重,控制税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特权,统一国家是德国人民的当务之急。
但是,德国资产阶级成长缓慢,力量分散到18世纪中叶,资产阶级虽有所发展,但仍然软弱无力,没有革命的勇气思想家们尖锐地揭露、抨击社会上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浮士德就是塑造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二、《哈姆雷特》和《浮士德》这两部作品的相同点(一)哈姆雷特和浮士德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相同点1、哈姆雷特和浮士德都是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身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①哈姆雷特受的是人文主义教育,是封建统治阶级,是年轻王子,但他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在那里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了人文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②在爱情方面,他和首相的女儿奥菲利娅相爱,在他看来他们是平等的,他追求美好的感情,而不注重门第等其他方面,他对爱情是专一的忠贞的;③在对待友谊方面,他也持一种平等友好的的态度,他反对士兵对他的忠诚是出于尽忠的封建观念,他渴望的是真挚的友谊,所以他要求他的部下霍拉旭平等的和自己交往,他从来都把霍拉旭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对他很信任,遇事和他商量,请求他的帮助。
像哈姆雷特在安排戏中戏的时候,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了霍拉旭,要他盯着克劳荻斯对戏剧的反应,自己好做出正确的判断---克劳荻斯是否真的是杀死老国王的凶手,所以他们的关系已经超出了那种封建等级观念,实实在在的是一种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④哈姆雷特追求的是一种新的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的他的这种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带有人文主义性质的,是进步的浮士德人文主义的体现:①浮士德在书斋生活中,认识到陈腐的中世纪知识已经成为人们身上的一道枷锁,丧失了体验人生乐趣的枷锁中世纪的知识和学问已经成为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和理性的一种阻碍于是,决定走出书斋,去社会生活中体验人生乐趣、追求个性解放;②浮士德拥有渊博的知识却倍感人生无趣,他想摆脱沉闷枯燥的生活去追求自由的情感,他觉得光有理性的生活史不健全的,这违反了人性的常理与玛甘泪、海伦的结合是浮士德人文主义的体现③浮士德是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精通哲学、经学、神学、法学,有较高的文化教养和渊博的知识,充满反抗封建,追求真理,努力不懈的奋斗精神他总可以在失败和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由“小我”到“大我”,形成了人文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④浮士德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也是直言不讳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待学生也是平等的,平等的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不会说因为自己是老师就强制性的要别人同意、接受自己的观点。
2、哈姆雷特和浮士德都受到人民的爱戴 哈姆雷特:①哈姆雷特同情百姓,不赞成封建等级关系对待下层百姓平易近人,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众人:“我们愿意为殿下尽忠 ②哈姆雷特在士兵、仆人面前不摆他王子的架子,得到了下层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像在艾尔西诺城堡前的露台上守望的勃那多和弗兰西斯科,看到什么首先想到要报告给哈姆雷特听;霍拉旭:“照我的意思,我们应该把我们今夜看见的事情告诉年轻的哈姆雷特;因为凭着我的生命起誓,这一个鬼魂虽然对我们不发一言,见了他一定有话要说你们以为按着我们交情和责任说起来,是不是应当让他知道这件事情?”马西勒斯:“很好,我们决定去告诉他呢 浮士德: 浮士德是个精通哲学、神学、经学、法学的博士,有很多的学生会去找他解答疑问,像瓦格纳会问一些问题;“如果人们整日困守在博物馆里,例假也难得出门见见世情,难得用望远镜从远处瞧瞧,又怎能通过劝说把世人加以指引?”所以,在学生心目当中,浮士德是个可以解答心中疑问的师长,在众多知识分子中有很高的威望3、哈姆雷特和浮士德都都具有丰富形象的语言①哈姆雷特对克劳荻斯,多挖苦讽刺;当克劳荻斯说;“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哈姆雷特干脆答道:“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②哈姆雷特对母亲多痛加针砭,恨其不争;“你现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禾穗,损害了他的健硕的兄弟你有眼睛吗?你甘心离开这一座大好的高山,靠着这荒野生活吗?”③对朝臣则多嘲笑揶揄,不留半点情面;哈姆雷特:“但此话之用意是何在?为何我们要一味的把这位先生圜绕於我们佣俗的唇齿之间?”④对奥菲利娅,则大部分是指东道西,满怀一腔苦衷;“进尼姑庵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⑤对霍拉旭则推心置腹,又不强人所难,告诉霍拉旭自己的迷惘,自己的计划,但从不把他拉进危险之中,哈姆雷特自己觉得复仇是他自己的事,不应该连累他人等等,都让哈姆雷特的形象更加贴近现实 浮士德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①浮士德对自己的学生瓦格纳有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不讳哼,什么做认识!谁又敢直言不讳?少数人诚然从中认识到一点什么,却等到掩藏不住他们的满腹心事,竟然向庸众泄露他们的感觉和体会这些人自古以来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钉上十字架就是被烧死②对靡菲斯特则更多是讥讽,有时就直接是命令:“按照我的意思做去,去缠住她的邻妇!魔鬼,别像稀粥那样黏黏糊糊,快去把崭新首饰弄一副!”③对玛甘泪则更多是称赞:“只有单纯、贞洁才从不认识自己和自己的神圣价值!而谦逊卑微,才是布施恩泽的大自然最高的赏赐---” 莎士比亚和歌德都通过语言,让笔下的人物,自然而随便的说话,让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让同一人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使语言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状态,性格特征。
4、哈姆雷特和浮士德都是超越时代,具有永恒的人生哲理启示意义的形象,几百年来人们不断的研究 哈姆雷特的启示意义:①身临绝境,孤军奋战,却不向邪恶妥协剧目一开始,三道打击就同时落到了主人翁哈姆雷特身上: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世界,就是一忧郁 -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忧郁与苦闷是哈姆雷特面临现实与理想不一致时的一种表现,但是,在痛苦的思索、彷徨中,也使他逐步变得深沉、清醒、坚定和敏锐他考虑到:“To be, 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