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集安导游词3篇(2021word资料)..doc
10页吉林省集安导游词3篇 集安市[1]隶属于吉林省通化市的县级市,是古代高句丽王国的都城所在地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吉林省集安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吉林省集安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在这样一个好日子里能应来你们的光临我很高兴,我是大家今天集安之旅的导游员 那么我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集安的一些景点...... 在吉林省集安县城东北5pem处,公元420xx年,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纪 念 第十九代王而建十九代王名淡德,号永乐太王,溢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故此碑俗称永乐太王碑或好太王碑碑体为一方柱形角砾凝页岩修琢而成,无碑额,碑座埋于土中,形制极富特色高6.39米,宽1.35—2米不等东南为正面,碑文 刻,共四十四行,满四十一字,计一千七百七十五字碑文首先纪述高句丽建国神话,称出自北无余的第一代国王邹牟王是"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出生子;然后称颂永乐太王攻掠六十四城和一千四百多个村庄的业绩,最后刻记三百三十户"国烟"和"看烟",即守墓奴的摊派情况 火车穿过老岭的盘山隧道飞驰而下,边境小城集安就会映入你们眼帘从左侧车窗远远望去,在龙山脚下,耸立着巨大的方坛阶梯式的古墓,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将军坟。
它规模宏大,造型颇象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故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将军墓正在龙山脚下,地热优越,环境秀美 这座方坛阶梯石质古墓,全部采用精琢花岗石砌筑,共七阶,第一阶为四层石条铺砌,其中最大一块长5.7米,宽1.米,厚1.10米,重约32吨左右其余六级,每阶皆由三层石条砌成整个陵墓呈正方形,底部面积997平方米,顶部面积为270平方米在陵墓的第五阶正中,有早年打开的甬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体,边长5米,高5.5米,四壁用6层石条砌筑,墓顶覆盖一块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达50余平方米,重约50多吨墓室内的地面上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棺木及随葬品早已荡然无存坟的上下到处都是巨大石条,光是坟的外缘石条就用了1100多块在坟的顶端,四边的石条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链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将军坟后面原有四座陪葬墓,一字等距排列,现仅存一座,建筑样式与主墓相同,规模则小的多,可能是近臣或妃子的墓葬 据考证,将军坟应是一座高句丽王陵,当在4世纪末到5世纪初建筑高句丽王朝始建于公元前37年,到这时已传到十九代王好太王和二十代王长寿王。
好太王已有陵墓将军坟距好好太王陵不远,且墓道朝向太王陵国内有关学专家学者认为,此应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将军坟"之称是清末当地老百姓的,一直流传至今 昔有《别金相登将军坟》一诗,曰:"将军坟墓几千秋,坟外年年江水流桂酒椒浆伤往事,荒烟蔓草赋闲游三辅霸业今何在,百济名邦早已休独有英雄埋骨处,峨峨高峙龙山头" 万余座高句丽古墓群中,有20余座绘有精美的壁画,其题村广泛,技艺娴熟,绚丽多彩,飘逸流畅,距今虽已千余年,色彩仍鲜艳如初,由此可见当时的绘画艺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临摹了大部分古墓壁画置于博物馆内供人参观著名的壁画墓有角抵墓、舞踊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 长白山余脉老岭山区腹地的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集中展现当地独特的动值物资源和瑰丽的自然景观园内有5座峻峭挺拨的山峰——玉女峰、少女峰、参女峰、春女峰和秀女峰;还有幽谷银瀑、高句丽采石场、天工神韵、望峰台、仙人台、藏心洞、怀古亭、洞天皓月、空中悬佛、抗联遗址等38处人文自然景观,既美艳多姿,又雄奇壮观幽谷银瀑是一条数百米长的大峡谷,谷底流泉淙淙,有人工,天然瀑布两处,巨树和古藤形成的华盖守护着古老的秘密,峡谷两侧陡峭的山岩怪石嶙峋,苔藓遍布,身临此境仿佛回到了盘古开天的洪荒年代。
洞天皓月景观更为神奇,两座20多米高的石岩,中间是一条刀劈斧削般的等宽缝隙,是谓"一线天"站在"一线天"中间上仰望,"空中悬佛"正好夹在石壁上面横空也世:一大一小两块椭圆型花岗岩石形成悬佛的头、身,悬佛五官分明,鼻子上的皱纹清晰可辨,神态十分逼真传神,其表情恰似在用力挤开石壁,附视着芸芸众生从下面通过造物主的神工鬼斧又制造了一个千古之谜 来到藏心洞,虽是一处横穿山岩的石洞,但奇在洞中卧有一块心型巨石,石体比两边洞口都大,不可能从外面移进,那是天然形成?令人百思不解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的集安一日游就这样结束了,在这次旅游中若有不周之处还请提出宝贵意见,今后以便更好的为您服务离别之即,没有好送给大家的,祝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快乐,健康...... 再见 篇二:吉林省集安游记 清晨,我四点就起床了,爸爸、妈妈一同去那美丽的集安游玩到了集安就不能不去将军坟看看 将军坟在集安西侧的一座大山上将军坟高大雄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墓主人是一位高句丽人,在古代,高句丽族有一个特有的习惯,人死后要是把坟墓建在高地上,死者的灵魂就能飞到天上做神仙,因此将军坟就建在高山上了。
这座坟墓有10米高,8米宽墓室有3米长,2米宽整个坟墓大约用了两千多块花岗岩石组成 另外,在将军坟的周围还有3块巨石分别在东、南、西三个方向,这三块巨石叫做护坟石其实,原来在将军坟的北方向还有一块护坟石,因为战争年代日本侵略者把这块巨石挪用了,所以,现在将军坟只能看到三块护坟石将军坟的墓室里早被盗墓者洗劫一空了现在只剩下了棺材和壁画,这具棺材长2米,宽08米,是用桐木做成的,墙上刻满了壁画,大小不一,形态万千有的画着大象,有的画着小鸟,有的画着云彩...... 下午,我们来到了陡峭的五女峰我们从山脚下往上看,哇!曲曲折折的山路,好像是一条盘绕在山上的巨龙,蜿蜒而上山上的树木层层叠叠,溪水叮咚作响,犹如一幅活的山水画!我们开始爬山了,我们每个人都信心百倍,山太陡峭了,周围都是悬崖峭壁,仿佛只要一伸腿就会掉下去似的爬到半山腰时,你就会看见不远处,在那百花盛开的两边峭壁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块巨大的石头,这就是非常有名空中悬佛......爬到山顶向下望去,一切景象映入眼帘,可以听到鸟儿在枝头歌唱,可以看到茂密的树叶把整个山都遮掩得看不到一丝阳光,可以闻到花儿散发出的扑鼻的香味...... 傍晚,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集安,真希望下次再来这里游玩。
篇三:吉林省集安历史 夏、商之时,此地属齐州舜分齐为营,此地转营州属 周武王灭商,公元前320xx年前后,此地转属燕之辽东郡 秦统一后,属秦辽东郡 汉初,在今集安设不尔县,治所不耐城(今集安市)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0xx年),西汉增设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不耐城属玄菟郡高句丽县管理汉武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自夫余来浑江流域高句丽县境内建立卒本夫余地方政权(即后来的高句丽)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自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迁都国内城(不耐城音转,今集安市)集安成为高句丽的政治、经 集安市(4张)济、文化中心长达420xx年 王莽新朝期间,因高句丽不服调遣,贬高句丽县为下句丽县 东汉后期改设丸都县高句丽在今集安为王都期间,除维修国内城外,在今集安及附近修建尉那岩城(丸都山城)为王都,尚有在国内城附近筑平壤城、东黄城为王都的记载 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西晋置平州,辖辽东、玄菟、带方诸郡,重新划今集安隶属玄菟郡高句丽县 东晋之后,高句丽臣属南北朝的中原各王朝公元420xx年,自国内城迁都平壤今集安为高句丽别都,仍名国内。
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收复集安,在今集安辖域岭前、岭后分设国内、苍岩二州,结束了集安作为高句丽别都239年的历史公元668年,高句丽亡唐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在今集安改设哥勿州,境内地区设丸都县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祚荣于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建立"震国"先天二年(公元720xx年),唐封其为渤海郡王,"震国"更名渤海,哥勿州暨丸都县渐入其境渤海于今集安设正州,亦称沸流郡正州迁治后建为渌州,渌州迁至今临江一带,今集安又改为桓都县;渤海强盛时期,设5京15府62州于今集安设西京鸭绿府,不久迁至今临江一带西京鸭渌府领神、桓、丰、正四州今集安改设桓州,领桓州(先称丸都县、桓都县)、神水、淇乡3县公元920xx年,民众以西京鸭渌府为中心反抗渤海,建立"定安国",今集安仍为桓州公元920xx年,契丹灭渤海、立东丹国,后改称辽国公元984年,"定安国"被辽所灭,仍复集安为桓州改鸭渌府为渌州,桓州(今集安)为辽属县 开泰六年(公元1020xx年),辽建东京道于辽阳桓州(今集安)属东京道辽阳府 公元10xx年,金太祖灭辽,设19路分镇各地,东京路设于辽阳,桓州转归东京路婆速府管辖。
公元33年,蒙古军灭金,桓州归蒙古所辖中统二年(公元61年),蒙古设"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桓州仍属元前之蒙古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87年),元在东北置辽阳行中书省,辖辽阳等7路,桓州属辽阳路东宁府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明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桓州归东宁府明永乐七年(公元1420xx年),增设奴尔干都司,下设卫、所,桓州隶属南迁后的建州卫,为鸭渌江部,并渐为女真人的主要居住地区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20xx年),建州卫都督佥事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清朝前身),定都赫图阿拉(新宾老城),今集安为其近辖之地,属建州女真满州部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定都北京后,陆续在东北设宁古塔、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今集安在地域上归吉林将军管辖,军事、行政由盛京将军指挥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清置奉天府,今集安先后属奉天府尹、奉天巡抚管理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清为保护"龙兴之地",对东北东部进行首次封禁康熙二十年(1681年)始,正式在辽东修筑柳条边墙,将今新宾汪清门、通化县英额布以东的辽阔地域列入禁区,今集安在其封禁之内此后历近220xx年于咸丰十年(1860年)解禁。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分岫岩东边地增设通化、宽甸、怀仁(今桓仁)3县属奉天省兴京厅(清宣统元年改为兴京府),今集安地域岭前属桓仁县,岭后属通化县,清于今集安通沟添置巡检衙门清光绪二十八年(1920xx年),由通化、怀仁析出各5保共59牌,建辑安县(辑安,取"和安"之意语出《史记.马相如传》"陛下继位,臣服天下,辑安中国")县城设鸭绿江北岸通沟口,治所通沟,属奉天省兴京府管辖,同时将巡检衙门迁往县属外岔沟门1920xx年,划通化县滋生保岭东四牌为辑安太和保(1944年划归临江县)清光绪三十三年(1920xx年)知县衙门由通沟口迁入国内城旧址 集安1920xx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翌年建立中华民国,实行省、道制,县衙门改称县公署,辑安定为三等县民国二年(1920xx年),辑安隶属奉天省东边道民国十七年(1920xx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辑安隶属辽宁省东边道民国十八年(1920xx年),成立东北政务委员会,废除道制,辑安直属辽宁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8日,日军侵占辑安10月,辑安隶属奉天省,成立辑安县公署,定为丙类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月,伪政权将东北肢解为14省,辑安县属伪安东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1日,又增设通化等5省,辑安县改隶伪通化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武装接收伪通化省公署9月26日,成立通化民主政府10月,建立安东省通化地区专员督查公署11月20日,辑安成立民主政府,辑安隶属安东省通化地区专员督查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