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逍遥游》读书笔记.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284867522
  • 上传时间:2022-04-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43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逍遥游》读书笔记《逍遥游》读书笔记1   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浮现如此庞然大物,气势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而庄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气的想象   我觉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体现的有道家清净无为,自由飘逸的思想尧让天下与许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无所谓而无所不为而天下大治,庄子以无用之物顺应外境以为用而全其大用,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自由无为思想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无所“待”而达自由,顺气而至逍遥,与万物为一体   《逍遥游》中有鲲、鹏、蜩、学鸠、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各种现实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这些已体现自然之物都有灵,人与自然为一体从“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更是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鲲大而游于北海,鹏广而上九万里,冥灵、大椿、彭祖寿命长久,这些大年与蜩、学鸠、朝菌、惠蛄这些小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若要达到或接近无所待而游无穷,首先是为大年,在大年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无己而为至人,无功而为神人,无名而为圣人。

        《逍遥游》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是朴素纯洁的,更有庄子的飘逸洒脱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没有束缚,汪洋恣意,无拘无束所以相对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欢庄子的对于《逍遥游》这篇文章,更喜欢前半部分,特别是开头对鲲鹏的描写,就有庄子的感觉溢出,便无尽逍遥了   现代人是不得逍遥的,羁绊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谓逍遥只是发泄或装B,相比,心灵片刻的宁静来得更实在些,但却是不可及逍遥的 《逍遥游》读书笔记2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一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一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书笔记3   陈鼓应将庄子各篇分章,于每篇前综述各章大意,清晰而层层进入,使读者开卷则免于陷入庄子之恣肆汪洋之中,浑然而不能知晓其义对于笔者来说深感的体贴与耐心,并自然产生一种对认真研究学术者的敬意   陈将逍遥游分为三章,其第一章又分为三层:   首章起笔描绘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次写“小知不及大知”,点出“小大之辩”;接着写无功,无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与天地精神往来   因而此下顺着陈的思路逐层分析。

        陈所谓:“描绘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我认为是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直至“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图南此一层我认为需要讨论的问题是——鲲化鹏,鹏之图南的动机   以前虽未读过原典,但世皆称老庄之道“无为而治”,顺应万物自然,而鹏之图南,苦则苦矣!需要“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岂不是大大的有为么?郭象(陈书中对郭注多持否定态度,而其不引郭注之原文,使读者陷于一派观点之中,无法分辨,此一失也)注云:   “夫翼大则难举,故搏扶摇而后能上,九万里乃足自胜耳既有斯翼,岂得决然而起,数仞而下哉!此不得不然,非乐然也   即郭象认为大鹏天生就是应该图南的,它生得大翼,而“水之积也不厚,风之积也不厚”的北冥不是它的自然,所以呆在北冥反而不是顺应自然,图南不是破坏自然的“有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得不为”的“无为”若依此种逻辑,倒是可以解释“无为之为”   而〈庄子〉原文中可以解释图南动机的,我认为是:“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P8)”   陈引释德清语:“然水积本意说在鲲上,今不说养鱼,则变其文曰负舟,乃是其文之变化处。

        我以为释语可从因此,庄子此语便有了很明确的指向性北冥水之积不厚,因而鲲化为鹏而北冥风之积也不厚,因而鹏将图南本书观点与郭注:“夫所以乃今将图南者,非其好高而慕远也,风不积则夭阏不通故耳此大鹏之逍遥也在图南动机问题上基本一致   可是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圣人或非圣人不是天生就确定的,很多时候还是死后才可以确定的那么在孜孜的改变环境,扶摇直上的时候,到底是圣人顺应自然的“无为”,还是非圣人平添烦恼,破坏自然的“有为”呢?这也就牵涉到第二层学术争论颇大的一个问题,蜩与学鸠和大鹏的小大之辩,到底是“万物的本性和天赋的能力各有不同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当它们充分并自由发挥天赋才能时,便同样感到快乐[1]还是本书中所认为的,小知不如大知,前者眼界不如后者开阔进而推究,便是庄子之道到底是促人积极,还是消极   陈的第二层,我认为应从“蜩与学鸠笑之曰……”到“此小大之辩也”从第二层开始,陈注中诸家的观点与郭注大相径庭,起先读陈书而不读郭注,庄子面目明,读郭注,则庄子面目又晦矣陈书中只言郭之误,而细究郭注,始觉其以相异,皆因对某字理解不同文言流传百年,注解甚多,遥想古书无标无点,句读之别,转借之误,揣圣贤之本意之难至此也。

      此下不得不繁引原文及两派注解,以表疑惑   我认为两派关于“小大之辩”相异的.根源,在于对庄文字词感情色彩的感受之上郭每将庄文字词理解为中性,不带感情色彩,因而得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逍遥游》读书笔记4   想想上一次读《庄子》还是那个因为背《逍遥游》而差点崩溃的高中时代   到如今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去把它当做一本书去读   关于“无所可用”《逍遥游》中最后一句“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看似简单,却很好的概括了庄子对“无用”的思考   这一个晚上都在想这句话怎么说才说得通,也找了很多不同的解读只是,总没有一个特别能说服我自己的说法郭庆藩先生的解读比较通行,因为“无用之用”而“何所困苦”   南怀瑾先生的解读颇为有趣,因为“就算看到(它)也没有用”,所以你借助了它而不需要再“困苦”了   钱穆先生的解读比较玄乎,他认为,只要“化其心为鲲鹏,化其身为大樗,夫既已无己矣,而又何功与名呼哉?”   还有种说法是,反正它没什么用,你还“困苦”什么?先看看背景   庄子和惠子吵架,惠子说他有棵樗(臭椿),不合绳墨、不合规矩、放在路边连木匠都瞧不上,没什么用。

      庄子就说,把树种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地”,然后就可以在大树身边徘徊、在树下睡觉这样斧头也砍不到它,也没东西伤害它   庄子和惠子经常相互抬杠,不过更多的是庄子讽刺惠子过于功利高中的时候有一篇材料作文,就是以“无用之用为大用”立意,现在看来多少有点啼笑皆非,因为当初连“无用”的定义都说不清楚(现在也未必说得清楚)   按照郭庆藩先生的意思,这棵树因为其本身没有用处,因此免去了刀斧加身的夭折之灾,反而可得天年,长命百岁,这就是“没有用处”本身带来的用处这是对于树本身的解读,可以作为第一层意思   而根据上文提及的第四个说法,因为这棵树没什么用,反正它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还烦它做什么?这是对于人而言的解读但是也只可以作为第一层   南怀瑾先生的解读很有意思,他觉得这棵树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睡在树下,又因为树本身强烈的味道,万物都不能打扰伤害你,因为连蚂蚁都怕这个味道,就算它看到这棵树,也不会过去(就算看到也没有用),因此你可以借着这棵树得到大自在、大逍遥这可以是第二层   而钱穆先生则让人怀鲲鹏心、化大樗身,直接变得“无用”,籍此远离功名利禄的困扰这估计就已经可以是第三层了。

      因自己的无用、对他人无用、借助无用、身化无用庄子很喜欢“无用”,也很喜欢“无为”,《逍遥游》中,许由说:“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是追求大自在的人,不愿为凡尘所牵绊,只是,“没有用”到底有没有用?这就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楚的事情了难怪佛道儒三家吵了几千年都扯不清楚我倒是挺喜欢南怀瑾先生“借物”的解读,只是,总觉得有点牵强 《逍遥游》读书笔记5   悠悠苍天,曷有其极?茫茫岁月,曷有其终?无边无际谓之宇,无始无终谓之宙,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无极之外复无极,“无”就是极致的极致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北方深海之中,有一种“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种鱼可谓是大到了极致,能容得下这样巨鲲的北冥该是一片多么浩瀚的水域啊!北冥可谓是水的极致但这远远不是鲲的活动空间,它要“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只鸟有多大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鸟的背不知有多大,整个鹏又是多大?鹏可谓是鸟的极致是鸟就要奋飞,这么大的鸟怎样飞,它要飞往哪里?哪里能容得下它?“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鹏将乘着六月的大风,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在浩渺的天宇中,飞向和北冥同样无边的南冥北冥、南冥、鲲和鹏是事物的极致,但不是空间的边沿汤问棘曰: “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 “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空间是无边的,时间同样也是无尽历史的长河不知道发源于何时,也不知道流向河方彭祖乃今以久特闻”,“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经历800个春夏,冥灵拥有20xx回秋冬,大椿画出32000圈年轮这都是生命的极致,却不是时间的终端广阔无边的空间和浩渺无穷的时间就是极致的极致—“无”,这个“无”是由事物的“有”组成的,在“无”中各种极致的事物都是“有所待”的:鲲生存在北冥,鹏奋飞要凭借六月的大风,彭祖800岁时寿终正寝,冥灵20xx年时结束生命,大椿再也画不出第32022圈年轮,他们是有限制的生活在其间人是怎么样的呢?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虽然,犹有未树也即便是“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乘风而行,无风则不能走,某种技能往往使人得益,又常常受制。

        比如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出现的少年英雄的手中大多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出手快如闪电,急如流星,所向披靡,在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就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