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优质教案-宣州饯别校书叔云注音.docx
10页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优质教案:宣州饯别校书叔云注音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诗仙李白众多诗歌精品中独具特色的一首千古名作,也是高一语文课程的重点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 2.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介绍了解的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教师补充,强调知识点完善关于诗人的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宗室,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清廉乡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居安陆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特殊礼遇。
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语,惟太白足以当之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庄子》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安得徒以诗人目之? 李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解题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品味朗读时声调的高低,标注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或高昂的诗句 明确:低-高-高-高-低-低 2.诗人情感,由低沉到高昂又归于低沉,其感情的基调究竟是高还是低? 明确:低沉 3.由哪些诗句能看出来?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4.具体地说,这种低落的心情是忧愁,李白因何而感到忧愁呢? 介绍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五、诗句赏析 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明确: 1.写了时间的流逝和功业未成 2.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二)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 2.感情的变化一个简单之景就使诗人的内心由苦闷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襟怀 (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1.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 2.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
补充: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传说仙府图书都集中藏在这里蓬莱文章:即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所写的文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14年)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动乱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世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眺为小谢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 (四)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是作者大胆的想象 2.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直飞青天及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诗人举杯消愁,却愁思难抑,在日渐增长的愁思中不能自拔 2.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也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 2.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
也表现了诗人的洒脱和旷达 六、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七、作业 1.积累李白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处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
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崔嵬迭宕,正在起一句不称意”,诺欲绝 明代黄克缵、卫一凤《全唐风雅》:萧云:此篇眷顾宗国之意深。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卷十九:雄情逸调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兴起超忽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卷七:遥情飙竖,逸兴云飞,杜甫所谓“飘然思不群”此矣二载而下,犹见酒间岸异之状,真仙才也吴昌祺曰:亦从明远变化出来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篇三韵两转,而起结别是一法前四句)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言日月如流,光阴如驶已去之昨日难留,方来之忧思烦乱,况人生之聚散不定,而秋风又复可悲乎!当此秋风送雁,临眺高楼,可不尽醉沉酣,以写我忧乎?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此种格调,太白从心中化出(首二句下)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耸突爽逸(首二句下)奥思奇句(“抽刀断水”二句下)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起二句,发兴无端长风”二句,落入;如此落法,非寻常所知抽刀”二句,仍应起意为章法人生”二句,言所以愁 清代刘熙载《艺概》:昔人谓激昂之言出于兴,此“兴”字与他处言兴不同。
激昂大抵*是情过于事,如太白诗“欲上青天揽日月”是也 清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起句破格,赖此救之(“长风万里”二句下)中四句不贯,以其无愁也(“蓬莱文章”四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曰:破空时来,不可端倪(首二句下)吴曰:再用破空之句作接,非太白雄才,那得有此奇横(“长空万里”句下)?吴曰:第四句始倒煞到题翁覃溪曰:“蓬莱”句从中突起,横亘而出吴曰:“抽刀”句再断吴曰:收倒煞到题(末二句下) 现代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前人多以“蓬莱”诸句为赞美李云之语,误……此诗于文章独标东观,而初稿或作“蔡氏”,盖有感于邕之事欤?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虽在季世,卓越千古小谢亦以旷世逸才,不得其死白于南朝三百年间多次标举小谢,既因其才难得,亦哀其志未酬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 看了“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优质教案”的人还看了: 1.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和鉴赏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4.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设计 5.武陵春优秀教案设计 6.李白《赠汪伦》的教案设计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8.李白经典诗词早发白帝城教案 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