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优美乡镇规划总论1.doc
33页11.总论1.1 任务由来通榆县兴隆山镇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西北部,地处吉林、内蒙两省交接处全镇幅员面积 1080 平方公里,总人口 31000 人2005 年被吉林省确定为发展改革“十强镇”作为西部重点镇,域内有保存完好的亚洲最大的蒙古黄榆林和风力发电厂,与向海国家自然保护区一起形成一道独特的旅游观光线为把兴隆山镇建设成为一流的经济、社会、环境强镇,镇政府按照通榆县总体规划,立足镇情、着眼未来,科学地预测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趋势,制定了《兴隆山镇 2009—2020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 《兴隆山镇 2009—2020 年总体规划》 、 《兴隆山镇 2009—2020 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兴隆山镇 2005—2020 年环境保护规划》 这四个规划的制定,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集中精力规划、整治、建设城区内的生态环境,综合的对全镇发展优势进行科学分析,认为生态对全镇的发展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全镇的生态品位,把兴隆山镇打造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强镇兴隆山镇政府决定对兴隆山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进一步规划。
按照我国环境保护“三同步三统一” 的方针,根据《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 《白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 《通榆县生态示范区总体规划》 、 《通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计划纲要》 、 《兴隆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 计划纲要 》和《兴隆山镇环境保护规划 》 ,通榆县人民政府、通榆县环保局、兴隆山镇政府等单位对兴隆山镇所辖范围的环境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特编制修订《通榆县兴隆山镇生态镇建设规划》 1.2 编制修订依据1.2.1 主要编制修订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 年;(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年;(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 年;(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 年;(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5 年;(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98 年修订) ;(7)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000 年 11 月;2(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2]82 号文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关于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的通知》2002 年 5 月;(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2]101 号文件《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2002 年 7 月;(1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2 年 12 月;(11)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2001 年 9 月;(12) 《通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计划纲要 》 ;(13)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通榆县兴隆山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14) 《兴隆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计划纲要 》和《兴隆山镇环境保护规划》 。
1.2.2 执行标准(1) 《全国生态镇考核标准(试行)》 ;(2) 《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区划》2005 年 11 月;(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5)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2008) ;(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8) 《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1.3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3.1 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三同步三统一” 的环境保护方针,为创造兴隆山镇良好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环境管理与环境建设相结合、集中控制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1.3.2 规划原则(1) “三同步三统一 ”原则 3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的发展。
这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也是环境规划编制的重要原则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兴隆山镇的环境特征、功能定位及资源配置,实事求是地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科学确立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3)防治与保护并重、保护与建设并举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4)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原则以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兼顾城区周边农业污染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染防治;既要满足当代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为后代人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5)生态镇建设规划服从区域总体规划的原则 坚持生态镇建设规划服从《通榆县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 、 《兴隆山镇城镇建设规划》及《兴隆山镇环境保护规划》等,并将此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6)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7)相融性原则1.4 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1.4.1 规划范围依据《通榆县兴隆山镇生态镇建设规划》规划范围,并根据具体规划内容分别确定规划范围如下:全镇现辖 16 个行政村,60 个自然屯,全镇幅员面积 1080km2。
兴隆山镇土地利用现状详见附图(1-4-1)(1)水环境:包括全镇域,以兴隆山镇区为重点;(2)大气环境:全镇域 1080km2;中心城区 7.0 km2;(3)声环境:以中心城区为主,兼顾全镇域4(4)生态环境:包括全镇域 1.4.2 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2008 年;近期规划年:2009~2015 年;远期规划年:2016~2020 年;本《环境规划》的编制本着近、中期详细规划,远期科学构想和超前预测的方法进行,并将在实施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予以完善和提高1.5 规划重点(1)时限上,着重在近中期,适当兼顾远期2)地域范围上,将兴隆山镇域整体进行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体现生态自然、富有风貌特色,使之真正成为吉林省西部的风景园,北与吉林八景之一向海相辉映,东与长白山遥相呼应,为向海联袂增色3)内容方面,重点在水、气、声、固废环境保护,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1.6 技术路线见图 1-6 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分析确定规划方向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分析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规划区城建规划规划区自然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环境预测 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保护要求制定规划目标不可行制定规划方案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投资概算实施计划可行性分析5技术路线图2、规划区环境概况2.1 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兴隆山镇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西北部,地处吉林、内蒙两省交接处。
东与乌兰花镇毗邻,南与瞻榆镇、新发乡、团结乡相连,西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接壤,北接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发、东风河、兴盛、三宝、长发几个村的草原及湿地属于向海保护区的核心区详见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图(2-1-1) 兴隆山镇对外交通主要靠东西科铁线、南北兴团线两条公路,东接县城,西连内蒙兴隆山镇是以风电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农牧产品加工为主要功能的生态新城,幅员面积 1080km2其地理位置详见附图(2-1-1-1 ′)兴隆山镇区位图;附图( 2-1-1-2)兴隆山镇行政区划图;2.1.2 地质地貌兴隆山地处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在大地构造上属松辽凹陷的西部沉降带,自中生代以来大幅度下沉,有深厚的中生代和中生代沉积,地貌以沙化和盐渍化的平原为特征发源于大兴安岭东的霍林河,到这里失去了河道,水流漫散排泄不畅,形成了大面积的芦苇沼泽地势由西向东微微倾斜,海拔在 156-192 米之间,垄状沙丘与垄间洼地交错相间排列,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表现为沙丘榆林——茫茫草原——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的自然景色,地貌为沙丘覆盖的冲击平原,属科尔沁沙地( 草原 )的延伸部分2.1.3 气候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吉林省半干旱草原气候地带。
春季多风干旱,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少雪,风沙较多年平均气温 5.1℃,最高 37℃,最低–32℃;年平均降水量 400 毫米,多集中在 7、8 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 194.5 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 2876 小时,无霜期 150 天左右;全年冬季多为西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多年平均风速 4.09m/s保障措施生态镇建设规划编写与审核 62.2 资源概况2.2.1 野生植物资源兴隆山镇属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景观,有野生植物 600 多种,其中药用植物 200多种,尤其是以蒙古黄榆为主的沙丘黄榆天然林,林相丰富,错落有致,是目前我国半干旱地区唯一集中成片、生长较好的黄榆天然林群落此外,还有春榆、家榆、小叶杨等近 20 多种乔、灌木树种境内芦苇群落以芦苇和东方香蒲为主苔草沼泽以苔草、灯寥草、花蔺和水葱等为主湿草地和草原以羊草、拂子茅、狗尾草、甘草、葱、羊茅、蒿、苦莱、乌头、藜、地肤和碱茅植物为主沙丘和田埂上自然林地的残余植物以大果榆、榆和桑为优势种,此外还有红柳、杏、蒿、槐和甘草属的一些种类水域中,浮生植物有莲、眼子菜、狐尾藻等植被覆盖率为 70%沙漠边缘的自然灌丛和树林中的植物具有相当重要的植物学意义2.2.2 野生动物资源(1)鸟类兴隆山镇和向海保护区属同一水域湿地,向海保护区所记录到的 17 目 53 科 132属 286 种鸟,也同时在我镇域内栖息繁衍。
包括六种鹤,其中丹鹤、白枕鹤、和蓑羽鹤是繁殖鸟、白鹤、灰鹤和白头鹤在迁徙时把该地作为驿站其它的繁殖鸟包括:大鸨、东方白鹳、鸿雁、灰雁;大群的大白鹭和苍鹭等;大量的黑翅长脚鹬、反嘴鹬、普通燕、灰头麦鸡;白腰勺鹬、红嘴鸥、须浮鸥和白翅浮鸥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丹项鹤、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鹤、黑鹳、大鸨、金雕、白尾海雕、白肩雕10 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白枕鹤、灰鹤、蓑羽鹤、大天鹅、白枕鹅、鸳鸯咀及燕隼、灰前隼、红脚隼、黄爪隼、红隼、黄羊、秃鹫等 42 种2)其它动物兴隆山镇地域开阔,村屯分散,水草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泡沼、水域内有 3 目 7 科近 27 种鱼两栖、爬行动物有蜥蜴、蝮蛇等 3 目 6 科 13 种兽类有狼、狍、蒙古兔等 6 目 13 科 35 种2.2.3 水资源区域总水域面积为 1491 公顷北部有霍林河贯穿东西,由于蒸发、渗透,在区内无明显河床,只有在丰水年份和雨季时,形成季节性湿地或沼泽地境内水域无污7染,酸碱度 7.6,浅水湖域水草肥美,水温高,境内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水质较好2.2.4 旅游资源兴隆山镇的旅游资源在通榆旅游景点中独具特色沙丘、草原、黄榆,旋转风车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形成了观榆林、赏风车、体验蒙古风俗等特色旅游。
纯真的自然风光使人回归自然,让人留连忘返随着基础设施及服务业不断地配套完善,旅游业将成为兴隆山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3.1 社会发展概况兴隆山镇共 16 个行政村,60 个自然屯,2008 年底统计总人口数 31,000 人,镇区人口数 9,126 人,农业人口数 22,236 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 97.6%全部取消了下伸点,在镇区建有教育集中区2.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