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创新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doc
13页人教版《文化生活》(必修三)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题课标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设计理念】1、“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和状况为主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2、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3、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4、重视知识的构建和形成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本框题分为“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三个框题,主要阐释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等问题其中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2、知识发展过程分析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了第三、四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之后,必需解决文化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本节课以社会实践为中心阐释文化创新很好的回答了这些问题;立足社会实践、关注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是文化创新的途径,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又为下一节课“文化创新的途径”奠定了基础。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学习本节课,不仅能使学生在知识上对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初步树立实践观点、群众观点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创新的相关知识,但没有深入的学习文化创新第三、四课学习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已经初步涉及到了文化创新,但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本节课要运用鲜活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创新,进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还没有系统的学习哲学知识,因此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一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本次授课对象为厦门学生,师生间较为陌生,这给课堂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因此,要做好教学预设工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2、能力目标通过对陕北民歌变迁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设置“文化创新与普通人无关”等疑问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文化创新我参与”环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实践观点,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2、教学难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阿宝现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陕北民歌发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全面突破重难点利用“十一五”文化创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文化创造、创新者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4、案例教学法利用“陕北民歌”贯穿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学习方法】1、探究性学习法整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主,突破重难点,构建知识体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合作学习法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以陕北民歌发展变迁为载体,探究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作用和主体,并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3、自主学习法上课前按照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阅读学案资料,初步思考探究问题教学思路】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加上学生哲学知识欠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我以陕北民歌的创新发展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通过音频、视频等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创设多个情境,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使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再一次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 文化创新 我体验(感知文化创新的实例,初步思考文化创新文化创新 我思考(以陕北民歌为载体,全面突破知识和能力目标文化创新 我参与(以“十一五”文化创新成果为载体,突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文化创新 我感悟(学生谈收获,及时检查教学成效等四个环节教学过程】课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0.10.2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案 板书设计第五课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实质 源泉动力文化发展 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 促进 推动 主体 人民群众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文化创新我体验课前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郭兰英)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本世纪又有一位男歌手重新演唱了这首歌,使得这首歌再次红遍大江南北,你知道是谁?(阿宝)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片段(阿宝)。
出示资料:阿宝对演唱这首歌的解释阿宝为什么能让这首歌再次红遍大江南北?归纳出文化创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认真欣赏两个版本的陕北民歌,寻找不同点初步认识到阿宝对陕北民歌进行的改动属于文化创新思考文化创新与文化交流、传播、继承、发展之间的关系初步思考什么是文化创新,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等问题自觉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使用熟悉的歌曲导入新课,使学生感觉到文化创新就在生活中,拉近学生与教材知识的距离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自觉自主的进入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文化创新我思考播放视频音频:陕北民歌及其发展 (教师解说)(1)陕北民歌介绍2)封建时代和军阀统治时期3)抗日战争时期欣赏《东方红》《南泥湾》等)(4)社会主义新时期欣赏歌舞剧《山丹丹》)出示合作探究问题(1)不同历史时期的陕北民歌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2)陕北民歌从远古时代一路走来,有一种力量推动者它不断创新,你能发现吗?这种力量是如何推动的?请举例说明3)有人说:民歌只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娱乐,对它进行创新没有太大的价值请举例说说你的看法4)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为陕北民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有人说,文化创新是文化工作者的事,与普通人没有关系。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指导学生开展活动(1)指导学生划分合作探究小组,确定记录员和中心发言人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学案上的材料及教材3)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展开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协助解决小组探究中的难题4)对学生发言进行科学性激励性评价1、欣赏不同历史时期陕北民歌精彩片段比较陕北民歌在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进而思考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作用和主题等内容2、各探究合作小组根据教材、学案中相关资料及自己搜集的事例,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提出本组独到的观点,由记录员记录3、开展组际交流探究合作小组交流讨论,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共同解决提高4、各探究合作小组最终确定本组发言提纲,由中心发言人展示合作探究成果,不足部分由本组其他成员补充本环节为教学的重难点所在,通过“陕北民歌发展”这一条鲜明的主线,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体验文化创新的作用、思考认清文化创新的主体 教师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中体验“学习主人”的快乐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将外部激励内化学生的自我激励,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文化创新我参与播放视频:《辉煌十一五之文化创新》(“十一五”期间,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方面发展,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动力出示问题:1、运用所学知识,谈一谈“十一五”期间,我国为什么将文化发展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文化创新要从我做起,你准备怎样做?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对学生回答做出科学性评价,结束本节课知识的学习1、欣赏视频资料体验文化创新的作用和必要性2、认识到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3、思考如何才能成为文化创造者创新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再一次提升,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认识到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努力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创新者文化创新我感悟引导学生谈收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纠正提高 自由发言,谈一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通过学生的发言,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一次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提高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福建民歌的发展现状,并为其创新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西安市第二十五中学 邱玉杰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
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具有了社会调查、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与追知欲,能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以协作探究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播方式,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交融的现象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忽视自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身边的传统历史文化视而不见,这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很不利,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社会调查实践到感悟传统文化,由理解传统文化再到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简介]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能力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倡导“以学生为本”,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贯彻新课程这一理念这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把课堂教学作为老师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