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doc
9页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信部电[2005]329号 2005年8月3日信息产业部公布)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规范网间通信障碍处理,保障公用电信网间通信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下列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 (一)固定本地网; (二)国内长途网; (三)国际网; (四)IP网; (五)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 (六)卫星移动通信网; (七)互联网骨干网(接入); (八)信息产业部规定的其他电信网 第三条 信息产业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监督管理 第四条 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应符合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及《公用电信网间互联中继电路扩容技术要求》的规定对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测试应按照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测试方法》及本办法的要求进行 第五条 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统称电信监管部门)按照A类障碍、B类障碍、严重障碍、事故和严重事故的网间通信障碍分类对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予以监督管理: (一)A类障碍: 1.发端网络的呼损:过网呼叫的发端网络呼损高于20%; 单一用户号码在发端网络内的呼损:对某一用户号码的过网呼叫进行测试,该用户号码发起的过网呼叫在发端网络内的呼损高于20%(该用户号码发起的呼叫次数不少于30次,呼叫频次不小于30次/小时、不大于60次/小时); 2.受端网络的来话接通率:过网呼叫的受端网络来话接通率低于80%; 单一用户号码在受端网络内的来话接通率:对某一用户号码的过网呼叫进行测试,落地至该用户号码的过网呼叫在受端网络内的来话接通率低于80%(落地至该用户号码的呼叫次数不少于30次,呼叫频次不小于30次/小时、不大于60次/小时); 3.发(受)端网络的呼叫建立时延: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与发(受)端网络中同种可比业务的连接建立时延的差异大于6秒的发生概率超过20%; 单一用户号码在发(受)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对某一用户号码的过网呼叫进行测试,在发(受)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与发(受)端网络中同种可比业务的连接建立时延的差异大于6秒的发生概率超过20%(该用户号码发起的呼叫或者落地至该用户号码的呼叫次数不少于30次,呼叫频次不小于30次/小时、不大于60次/小时); 4.发(受)端网络的断话等异常现象: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形成的断话、单通、错号、无回铃音、虚假回铃音(指主叫用户听到回铃音,被叫用户不振铃,下同)等现象的发生概率超过20%; 单一用户号码在发(受)端网络中的断话等异常现象:对某一用户号码的过网呼叫进行测试,在发(受)端网络中形成的断话、单通、错号、无回铃音、虚假回铃音等现象的发生概率超过20%(该用户号码发起的呼叫或者落地至该用户号码的呼叫次数不少于30次,呼叫频次不小于30次/小时、不大于60次/小时); 5.网间互联中继电路的负荷:公用电信网间某一中继群连续三日忙时呼损均高于5%,或者经电信监管部门网间结算及互联互通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监测系统)监测,连续三日忙时每线话务量平均达到《网间通信障碍互联中继电路负荷表》中相应数值。
本办法所称A类障碍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且不属于B类障碍、严重障碍、事故和严重事故的情况 (二)B类障碍: 1.发端网络的呼损:过网呼叫的发端网络呼损高于40%; 2.受端网络的来话接通率:过网呼叫的受端网络来话接通率低于60%; 3.发(受)端网络的呼叫建立时延: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与发(受)端网络中同种可比业务的连接建立时延的差异大于6秒的发生概率超过40%; 4.发(受)端网络的断话等异常现象: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形成的断话、单通、错号、无回铃音、虚假回铃音等现象的发生概率超过40%; 5.网间互联中继电路的负荷:公用电信网间某一中继群连续三日忙时呼损均高于40%,或者经电信监管部门监测系统监测,连续三日忙时每线话务量平均达到《网间通信障碍互联中继电路负荷表》中相应数值 本办法所称B类障碍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且不属于严重障碍、事故和严重事故的情况 (三)严重障碍: 1.发端网络的呼损:过网呼叫的发端网络呼损高于40%,影响到发端网络5000以上用户; 2.受端网络的来话接通率:过网呼叫的受端网络来话接通率低于60%,影响到发端网络5000以上用户(含异地用户); 3.发(受)端网络的呼叫建立时延: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的呼叫建立时延,与发(受)端网络中同种可比业务的连接建立时延的差异大于6秒的发生概率超过40%,影响到发端网络5000以上用户(含异地用户); 4.发(受)端网络的断话等异常现象:过网呼叫在发(受)端网络中形成的断话、单通、错号、无回铃音、虚假回铃音等现象的发生概率超过40%,影响到发端网络5000以上用户(含异地用户); 5.网间互联中继电路的负荷:在本地网范围内,公用电信网间某一中继群连续三日忙时呼损均高于40%,或者经电信监管部门监测系统监测,连续三日忙时每线话务量平均达到《网间通信障碍互联中继电路负荷表》中相应数值,影响到发端网络5000以上用户(含异地用户)。
本办法所称严重障碍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且不属于事故和严重事故的情况 (四)事故: 1.在一个本地网范围内,网间通信全阻、关口局至某一局向全部中断或网间某一业务全部中断不满2小时或者直接影响范围不满5万(用户×小时); 2.造成网间通信严重障碍,一日内累计2小时以上不满12小时 本办法所称事故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情况 (五)严重事故: 1.在一个本地网范围内,网间通信全阻、关口局至某一局向全部中断或网间某一业务全部中断2小时以上或者直接影响范围5万(用户×小时)以上; 2.造成网间通信严重障碍,一日内累计12小时以上 本办法所称严重事故是指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情况 杂音、串音、衰耗等语音质量异常情况待相关技术标准出台后予以规定互联网骨干网间通信质量异常情况另行规定 本办法所称网间通信障碍是指未达到《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规定的情况 本办法所称网间通信障碍处理是指网间通信障碍的沟通、协调、报告、申告及排除 本办法所称用户数是指严重障碍、事故、严重事故发生前七日内在相同时段使用相同业务的主叫用户数的平均值本办法所称中断是指通信中断,即呼损为100%或来话接通率为0%。
本办法所涉及的技术术语参见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技术要求》、《公用电信网间互联中继电路扩容技术要求》及《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测试方法》第二章 网间通信障碍处理 第六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设立互联工作机构负责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管理工作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明确地市级机构、省级机构、总部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管理的联络人及责任人,应设立地市级机构网间通信障碍24小时申告、,保证每天24小时网间通信障碍沟通渠道的畅通电信业务经营者县级区域的网间通信质量管理职能,由其地市级机构代为行使 本办法所称联络人是指负责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管理的一般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对本企业或下属机构反映,或者其他企业申告的网间通信障碍,与对方同级机构联络人实时沟通、协调,及时排除网间通信障碍网间通信障碍未予以及时排除的,向本企业同级机构责任人及时报告 本办法所称责任人是指负责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管理的公司领导、互联工作机构领导,主要职责是对本企业联络人或下属机构反映,或者其他企业申告的网间通信障碍,予以沟通、协调、指挥、调度,在网间通信障碍处理过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第七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总部责任人的姓名、联络方式由其总部向信息产业部备案;电信业务经营者地市级机构、省级机构责任人的姓名及联络方式,以及网间通信障碍24小时申告、,由其省级机构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备案。
互联双方同级机构应相互书面通报本方联络人和责任人的姓名、联络方式,网间通信障碍24小时申告、 若上述信息发生变化,变更的信息应在24小时内以方式向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通报,并在10日内向电信监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做好地市级机构间、省级机构间、总部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当前一级沟通、协调未果或沟通失败时,应采用后一级的沟通方式予以沟通、协调 第九条 当接到网间通信障碍用户申诉、企业申告,或者经电信监管部门监测系统测试、企业测试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按照先本网后他网的障碍排查顺序,排查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本网还是在他网在确认非本网原因后,应向对方同级机构申告 向对方地市级机构申告时,可采用方式提交或当面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的书面方式申告,也可采用网间通信障碍24小时申告、联络人等方式申告向对方省级机构、总部申告时,可采用方式提交或当面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的书面方式申告 当采用方式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时,应使用网间通信障碍24小时申告、联络人确认对方是否收到;被申告方应在收到书面申告后一小时内回执签收的《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当面提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时,被申告方应在《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一式两份)上签收。
当采用方式申告时,应做好记录,视本方工作需要做好录音,并在一小时内向对方补交《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被申告方应在收到书面申告后一小时内回执签收的《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 第十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向对方同级机构申告后,互联双方联络人、责任人应积极沟通,紧密配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网间通信障碍,恢复网间通信 网间通信障碍排除后,被申告方应填写《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相关栏目告知对方,并确认对方是否收到;申告方应在收到后一小时内向对方回执确认障碍是否消除,并确认对方是否收到回执 互联双方省级以下机构(含省级机构)应按照以下原则并参照本网内同类障碍的处理时限,共同制定网间通信障碍的处理时限: (一)对于A类障碍,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72小时; (二)对于B类障碍,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72小时; (三)对于严重障碍,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四)对于事故、严重事故,从收到《网间通信障碍申告单》到消除网间通信障碍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 第十一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遇有网间通信障碍不能及时排除的,应以本企业内部规定的沟通方式(如书面方式、方式)及时与本企业上级机构沟通,由本企业上级机构继续协调。
与本企业上级机构沟通的时限、程序及其他条件由本企业自行确定 第十二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网间通信障碍的沟通、协调过程中,应妥善保存以下相关证据,以便电信监管部门确定责任方,相关证据应真实、准确,并至少保存一年: 1.用户申诉记录或企业申告材料(书面材料、记录及录音等); 2.网间通信障碍的测试记录(拨测记录及相关信令流程记录等); 3.与对方的沟通协调记录 电信业务经营者采用的网间通信障碍测试手段应能科学判别网间通信障碍的障碍段落是在本网还是在他网 第十三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