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石铁分局铁路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9页2021-2022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石铁分局铁路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新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母亲的召唤深切而真实周有光想到祖国此时最缺乏的是经济建设人才,就毅然放弃高薪从美国回来搞经济建设他受邀到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同时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还兼任人民银行华东区处长,身兼三职,乐此不疲精力充沛的他和吴大琨、许涤新等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1955年10月,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受邀此行,全然出乎意料,却也正是会议主办方的高明之处周有光虽然执著于经济学,但对文字、语言的爱好从未消减2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周有光饶有兴趣地学起语言课程40年代到美国工作,买到很多字母学的书籍,边写经济类文章,边写语言学文章,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参加完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正式改行,真正把经济学丢开,把全部精力放在语言学的研究上中国的文字改革由来已久,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繁难的方块字注音1892年,福建人卢憨章出版专著《一目了然初阶》,这是首位中国人创制字母式拼音文字方案;1913年,政府制订注音字母方案,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不用中国汉字的符号,而用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新文化运动兴起,钱玄同论述了26个拉丁字母的世界通用性,蔡元培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于世;20世纪30年代,国内掀起了拉丁化运动的高潮,其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拉丁化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
1935年,近七百位文化界人士签名发布《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方块汉字难认、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1954年,周有光出版《字母的故事》一书,为文字改革起了好头但真正要做拼音方案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周有光平时阅读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全凭兴趣,属于轻松的浏览,可工作要认真研究才行由于资料有限,周有光想方设法联系国外研究点,请他们代买资料寄过来,周有光把拉丁字母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摸了个底,在研究和总结了各国拼音历史以及各方面传来的方案之后,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原则,拿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1961年周有光出版《汉字改革概论》,提出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许多新问题,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从世界的范畴研究汉字,意义深远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拉丁字母字拼写标准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但因中国未参加而迟迟未作决定1979年,波兰首府华沙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会议,周有光代表中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各国有各国的方案,如“鲁迅”一词就有20多种写法,给翻译、阅读等带来很大障碍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和各国专家沟通,并在会上作题为《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历史的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精彩发言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汉语拼音与世界的接轨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邀请周有光演讲,周有光了解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英文占80%,法文占15%,西班牙文占4%,还剩1%是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很受震动1983年周有光开始研究如何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运用国际通用的正词法,解决拼音输入慢的问题,起草了《汉语正词法要点》,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公布实施 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的拼写法,正词法是语词拼写法,拼音正词法的问世,有利于用电脑进行拼音词语转换汉字,为传媒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为了报效祖国,尽快为国家培养最缺乏的经济人才,周有光回国后就和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这一刊物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B. 在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上来,为汉语拼音的问世、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殚精竭虑C. 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正词法,所以在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这引发周有光开始了新的研究D. 从古代的直音反切等方法到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化运动,中国人研究探索解决方块汉字难认、难学的问题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E. 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周有光领航汉语拼音的事迹,塑造了一位勤于著述、精于研究的语言学家的形象2)从文中看,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6分)(3)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4)周有光本来是研究经济学的,却改行研究语言学,成了汉语拼音之父,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流动的花朵为何难以与城市融合王亮 张滢当前,随着大城市对日益饱和的城市资源的不断“挖潜”、公共财政的不断增支、“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
流动的花朵在城市过得好吗?学得好吗?与学校老师、小伙伴的关系融洽吗?能适应城市文化吗?在异乡能产生归属感吗?将来会有发展吗?前不久,河南郑州一项大型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易产生学习焦虑以及自卑、孤独、烦躁心理,很难融入同龄群体2010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选取上海、南京等5市17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融合问题调查这两次调查结果十分相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我们过去多是从宏观着眼,由政策入手来解决问题如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仅是简单地将他们从乡村带到城市,在公办学校寻得一张课桌,那么,造成一个独特群体成长缺失的症候便已隐约可见,整个社会也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现在,到了从文化着眼、由个体入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了一个在浙江上学的孩子跟随父母回老家青海过年,刚住了两天,就说“我要回家了”这个孩子指的“家”,是浙江对他来说,家乡的概念和父母那辈人心中的家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里成长社会学上有一个“文化混血儿”的比喻:这部分人的身份意识是模糊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痛苦与憧憬并存、自卑与自强同在等特质。
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待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各个现实层面都遭遇“想融而不能融”的困境身份意识影响着融合有一个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女孩在课堂上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城管!我当城管,在街上碰到妈妈的菜摊时,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几天,她的妈妈卖菜时因为躲避城管追赶,撞在电线杆上受了伤理想的存在,其意义正在于为平淡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可“慢慢追”、“慢慢撵”,又是何等微不足道,让人在为小女孩的微小理想唏嘘不已的同时,不得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画上一个问号文化冲突影响着融合固守传统的乡土社会与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社会,文化特质明显不同最外显的表现,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感觉到自己的方言、衣着、饮食与城市学生格格不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来自于行为习惯、生活节奏、价值体系上的综合差异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罗大佑的歌词反映的正是城市新移民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心理孤独不同文化的了解、交融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胸怀影响着融合一些城市居民具有优越感,对外来人口天然具有排斥心理和偏见,一些机构和学校在公务中仍存在歧视现象。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需要的是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大视野和大气魄说到底,“融入”属于深层社会问题户籍制度尚未“破题”,城市化浪潮已迅猛而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令人措手不及的社会整合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居民在医疗服务、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具有乡村居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势必造成“争利”现象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一步是力争做到同城待遇,第二步才是消弭同城隔阂因而,“融入”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难题的主阵地在教育发挥教育“粘合剂”的作用,促进社会整合,让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们不能把解决方案仅仅停留在“两为主”的政策层面,也不能停留在“适应教育”的微观层面,而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中国教育》2012.5.9有删改)1.下列不属于“难以融合”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不同影响着融合 B.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影响着融合 C.城市及城市居民狭隘的胸怀影响着融合 D.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差的素质影响融合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通过若干社会现象及调查数据,指出“流动的花朵”进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这一严峻的社会现状。
B.文章接下来分别从“身份意识”、“文化冲突”、“城市胸怀”等方面分析说明“流动花朵”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 C.分析原因之后,作者明确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与城市融合”的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D.最后作者提出解决“难以融合”问题除了“两为主”、“适应教育”,还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B.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融入城市,主要源于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所产生的压力 C.要根治“难以融合”,只需站在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就可以了 D.彻底解决“难以融合”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参考答案:1.D 2.C 3.D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坚持全面发展,就不该突出发展个性;主张发展个性,就是否定全面发展,把发展个性与全面发展放在对立的位置上这里,我们首先要对全面发展作一些分析目前对于全面发展一般有两种提法: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他们是不是一回事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格的全面定展,即指个人心态(心理面貌)的全面发展。
而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心理面貌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二者的结合即马克思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发展个性要求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这恰恰是为了使人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它教育和引导现实的有个性的人在突破某种均衡发展中,去努力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我们应该大胆地、理直气壮地承认学生的个体存在价值,对个性教育的种种顾虑,是不必要的 近年来,许多学校积极提倡特色教育和专长教育,举办了不少特色班、专长班,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许多人把发展个性与发挥特长相提并论个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组织的整体,他表明个体在社会实战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