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观对于修行的意义22100字.docx
32页中观对于修行的意义22100字 中观对于修行的意义.txt不要为旧的悲伤而浪费新的眼泪!现在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的,除了老婆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中观大意及其在解脱道上对修行人的意义张志成(编者按)本文为现代禅教团副宗长张志成老师所作,张老师19xx年生,台北市人,原台大医学院专任讲师、目前担任桃园白皮肤科副院长,并担任现代禅传法老师张老师平日主攻中观学,在现代禅教团内部同时负责部份教理哲学的教育工作,本文便是张老师19xx年10月为现代禅执事讲于台北象山修行社区的整理稿文中所称‘老师’系指现代禅创始人信佛人,所引《入禅之门》《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廿一世纪的禅》《禅门一叶》《阿含.般若.禅.密.净土》皆为信佛人的著作前 言今天的讲题是‘中观大意及其在解脱道上对修行人的意义’在开始进正题之前,我想先念一段偈颂给大家听这段偈颂是摘自宗喀巴大师著作《入中论善显密义疏》之卷首(注:偈中之‘根本上师恒加持’原文为‘妙音恩师恒加持’,为方便自己吟咏,擅自更改,望读者谅察偈颂的第一段是这样的:‘一切深广善说藏,普为世间不请友,启示三地善道眼,牟尼法王常照护’这段偈颂的意思是感念一切佛法的来源是释迦牟尼佛,他广为三界众生做不请之友,引导他们趋向安乐的境地,启请佛陀常照顾护念我们。
第二段是‘遍于无央佛会中,演唱最胜甚深处,作狮子吼无能等,根本上师恒加持’这段是赞叹自己皈依的根本上师能于无量佛土演唱甚深佛法,无与伦比,启请根本上师恒常地加持我们第三段是‘三世诸佛心中心,缘起中道离二边,佛记龙猛如理释,至心敬礼哀摄受’这几句偈是赞叹龙树菩萨,他所阐述的缘起中道的道理,是诸佛的最深心法,以前佛陀在大乘经典曾授记此事,我们至心礼敬启请龙树菩萨慈悲摄受提及这几句偈颂的意思是,自己深感在修行上能有进展,乃至在中观大意上能有初步的体会与掌握,完全是来自三宝的恩泽,因此与大家共勉,在无止尽的菩萨道上,不断地深化对三宝的感念与依止之心其次,对于今天的演讲我有一点小小的希望,希望藉由这一、二个小时的切磋,能让老师多休息一些,少讲几分钟的话也好最不愿意见到的是,因为我所说的内容有偏差,而必须让老师花更多的时间来矫正这个错谬一、什么是中观现在,我们进入正题什么是‘中观’?‘中观’就是对中道(或称为缘起)的深刻而正确的观察中观的大意是什么?它在解脱道上对修行人有怎样的意义?我首先扼要地表达我对这个主题的整体性看法龙树菩萨在《中论》的开头就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段偈颂由梵文英译成白话的内容是‘我顶礼圆满的佛陀--最尊贵的导师,他说,凡是依条件才能成立的事物,没有生成,没有消逝,没有恒常,没有断绝,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相同,没有相异,它远离自性存在和二元对立之虚构,(因此)原本即是寂静地(呈现着)’我们若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深义,就不会妄自地给现象事物赋与名言概念,因为这样是一种颠倒,纷乱与不安会因之而产生当名言概念止息了,造作和心行止息了,纷乱和不安也将随之止息,此即是至上的幸福如果大家真正体会了上述这一段话,那么我想演讲就可以结束了,不过,由于许多同修可能还觉得很陌生,所以我继续说由于现代禅的核心思想是‘缘起空义’,而且老师在因地修行是以般若中观正见修习止观双运成就的,在老师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由涅槃体验出发,以简洁、素朴、典雅而感性的言辞来表达中观的思想与见地,因此我将不时引述老师的言谈做交互的说明,以便让同修更能了解中观大意与现代禅修行心法间的关联二、修行人学习中观之目的修行人为什么要学习中观呢?《心经》的第一句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老师于《入禅之门》〈七则〉说:‘修行能不能脱离三界轮回,决定在能不能观五蕴皆空。
’〈九则〉说:‘解脱之完成,第一个关键在于能否深信深解“五蕴无我”倘于五蕴无我这一事实,具有真知灼见的确认和痛切的感触,则不会对世间生起牢固的执爱和强烈的激情,这时允称为见道’以上引述的内容皆在指明,修行人为了解脱乃至行菩萨道,首要目标在亲证五蕴无我,而想要亲证五蕴无我,必须具备深彻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在可以引导人们现证般若的众多法门当中,中观无疑是一条扼要、迅捷而有效的法门因此,在藏密的红、黄、白、花四大派中,都是承认龙树的中观正见为佛法的了义说并且在修行心法中,以黄教的‘止观双运’不用说完全是依中观应成派的见地起修,即使是红教的‘大圆满’,白教的‘大手印’顿修法门,其心法之次第与原理也是不离般若中观的现代禅的两门禅法‘止观双运’与‘本地风光’,前者即是以中观正见起修的渐修法门,后者是依传承口诀起修的顿修法门其心法与‘大圆满’、‘大手印’有许多相似之处,其根本见地仍属般若中观思想《入禅之门》〈十八则〉说:‘一、空胜解--于般若中观的根本要义得正确、坚固、普遍的理解二、于未到地定得自在的定心--具备一心一境的禅定个性三、知非即离的道骨善根--这是一种趣向无无明--正觉的动力以上三项若缺一,则不可能靠自己之力达到觉悟之境。
’〈三十七则〉说:‘存在、生起的事物其本身就注定是虚幻不实的习禅者对这一中观大意倘能深信深解,并决心依之而生活,则易于只管打坐(本地风光)得深入;若于只管打坐(本地风光)得深入,贪嗔痴慢自然不显现’以上的法语指出,修行想凭自力走止观双运的道路,中观之修习思惟而得闻思慧成就乃属必备之条件即使不凭自力,而依止传承凭借善知识之导引修习顿修法门,倘于中观大意能有深刻的理解,因而引生坚固的信仰,则于传承心法容易领会契入,修行也较易深入然而更重要的是,于中观大意深信深解后,应赶快决心依之而修行,否则终究只是知解宗徒而已三、修行人学习中观的适当原则对于中观,我们要掌握的其实不需要很多,而是对于它的重点要深入了解乃至于有亲切的感受对于修行人而言,中观哲学的所有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对于现象的本质有全盘性、根本性的体认与醒悟,因此它不是很庞大复杂的哲学,它是很单纯的一件事,但是很难真正的懂,更困难的是亲切的感受困难的原因不是缘起空义很复杂,而是长久以来我们活在自以为是的意识偏见中不自知,而且认为理所当然这种情况很像我们下面要举出的一个例子在座很多同修可能都看过一种心理学的测验图像,在一张图像中有的人看到一位老太婆的脸,有的人看到的却是一位年轻女子的侧面全身像。
大部份的人在未经说明前怎么看都是看到他原来看到的图像,然而经过说明指引如何看就可很容易看出他原来没看到的另一个像貌对缘起空义的体会也是如此,它是很单纯一件事,它并不须懂得严密繁复的哲学及精细犀利的逻辑辩证能力,所以佛陀时代头脑并不灵活的周利槃陀伽及七岁的均头沙弥也可深悟缘起法而证阿罗汉果然而,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只是文字上、理论上的理解甚至有能力以严密的逻辑推衍架构出庞杂的哲学,也不一定能深彻的体悟,否则所有的佛学家都是解脱者了由于上述的原因,一个修行人,尤其是依靠传承修行的现代禅行者,学习中观时最好秉持下列的原则与态度,以免学习过程中偏离了修证的方向,以致浪费了宝贵的光阴与精神,另一方面,也较不会产生挫折而望洋兴叹,退失了向道之心首先是要严谨地立足在现象论及经验主义的立场所有佛法的目的--中观自然也不例外,是就经验可及的五蕴身心世间做正确而深入的观察,并寻得苦灭之道依之实践而获得现实身心苦痛的止息因此对经验不可及之现象不要做推测与玄想经验不可及之现象,佛陀对它们的态度是视之为‘无记’--不予理会,因为探讨它们不仅得不到真正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对于止息烦恼,体证涅槃没有多大的用处。
就这项原则而言,老师的态度与佛陀在世时的原始佛教是一致的--所有的‘佛法’、‘教理哲学’应是‘从宗出教’,其目的是为了疗苦,引导人们涅槃解脱‘从宗出教’的,必然是经验的,现象论的因此原始佛教和现代禅的教理比较是属于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现象论’而中观学派,尤其是中后期的中观学派,有架构严密哲学的意图,甚至已有偏离经验的玄想倾向,因此比较起原始佛教是属于‘哲学的现象论’当然这样的发展对于矫正部派的偏执,对抗外道,启信于众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时代意义因此,应是一种不得已的必然发展但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除非他是为了做学问,否则不应忘了研习般若中观的目的是为了疗苦,才不致陷入哲思玄想的陷阱中其次,既然学习中观是为了修证,就实践的目的而言,能够善巧掌握般若中观的大意而依之做深观才是最重要的事有许多同修在研习中观时,深为其中的严密逻辑思辩所苦而心生挫折其实要掌握般若中观大意而依之修行,严密的逻辑思辩是不一定需要的当然,如前所述,如果修行要走自力的止观双运道次第,则严密的逻辑思辩对于闻思慧的成就应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若是依止善知识修行,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对一个思辩力较差的同修而言,正确、善巧的掌握般若中观大意也应不是困难的事,而此时修行成败的关键乃是在于是否愿意全心全意投入,依般若中观的大意来反省、改正自己现实身心的苦痛。
四、中观的核心思想──缘起空义中观的核心思想是‘缘起空义’,它其实是大乘佛法的精义,佛陀的本怀,现代禅的核心思想也是如此与‘缘起空义’的意思相同的说法有‘一切法无自性’、‘缘起无自性’、‘缘起性空’、‘缘起无我’、‘依此故彼则空’和‘胜义(谛中)毕竟空,世俗(谛中)假名有’《中论》〈观四谛品〉中有一段偈完整地表达此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段偈的意思是说,凡是须依条件才能成立呈现的事物(依缘而起而生,故称缘起,缘生),它的究竟本质是空的(无自性、无我的),它在世俗层面是因假名施设而被我们认识,以上二者就是中道的意义因为现象界一切事物,没有一件不是依条件才能成立的,所以一切事物,其本质无不是空的(在世俗也只是假名的存在)以上的说明让我们了解中观以‘中道’──胜义毕竟空,世俗假名有来说明佛法的根本论题──缘起‘空’的意义不易掌握,常被人误解,所有的佛教宗派都谈‘空’,然而其间之方便了义程度,深浅是不同的部派佛教重视的是五蕴中找不到我,我是空的,故说五蕴无我或我空中观的‘空’是指无自性,不但五蕴我是无自性,现象界一切法也是无自性。
五、自 性‘自性’的意思有‘自存不依他’、‘自成的’、‘天生存在’、‘客观真实的存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与其它东西可明显区分之独立存在’、‘以自力即可存在’等层面现象界的事物其实本来就没有上述那些性质的,本来就是无自性的,是我们自己一直有偏见,有颠倒梦想,认为事物本来就是独立的自体,本来就是很真实的存在,此种偏见就是‘自性见’,它不但表现在我们对名言概念的执着,更深沉的是,在我们历缘对境的见闻觉知当中,不须思惟分别,直觉地对事物有一‘真实自存’的感觉、‘实在的’感觉所以老师用‘实在感’来说明‘自性见’也就是此种对人对事对自己五蕴身心之‘实在感’,使我们产生分别取舍执着,而导致忧悲苦恼与生死轮回‘空’的意思是‘无自性’,并不是事物不存在,或是现象是虚无,而是事物是没有自性,是自性‘空’的修行证‘空’解脱的境界,并不是堕入一种虚无断灭的一无所有,而是‘空’掉自性见、实在感后自然呈现的境界所以学佛修行,或是说学中观的目的也可说是在明了‘自性见’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能消除它?六、一切法无自性为什么‘一切法无自性’呢?有没有善巧的方便能让我们清楚地体会此项中观的根本奥义,进而亲切的感受它。
在中观学中,有许多种方法用来破除理智上的颠倒见,譬如‘四句否定’、‘同一性与别异性’、‘月称之七相推求’等,以推理论辩的方式来理解‘一切法无自性’对于思辩力较不足的同修,以上述的方式修习可能不是很容易,我在这里建议同修依老师在《禅的修行与禅的生活》一书中第三篇〈拉拉山独参之旅──解析梦幻空观〉文章中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