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评语和建议(多篇).docx

48页
  • 卖家[上传人]:zha****62
  • 文档编号:328703451
  • 上传时间:2022-07-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7.45KB
  • / 4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评语和建议(多篇)推荐第1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毛泽东生平事迹和长征的背景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解释读懂课文 二、导入 由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先让学生发言,然后老师总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合作学习: 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

      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还有人认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另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暖”字你又有哪些见解? 答案不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但上面所列的第三种理解比较自然,更合乎情理第二种理解次之 推荐第2篇: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案例 及反思 福利二校 张素雪 教学案例: (1)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边演示课件(音乐:《长征组歌》中的《大会师》乐曲 图片 五岭山脉、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雪山——夹金山、草地)边导入 生1:“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我读不懂 师:读不懂的举手我看看(有大半的学生都举手)谁能具体说说哪儿读不懂? 生2:这句中的“暖”字我不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3:“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我也有点读不懂 生4:为什么要说“更喜欢岷山千里雪”?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难问题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联系已获取的信息资料认真体会,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2)探究感悟 师:谁来谈谈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1:我通过看课后的解释,知道红军巧渡金沙江是1935年5月,天气比较暖和,体会到金沙江畔暖气蒸腾 生2:我认为这里的“暖”不仅仅说天气暖和,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 师: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2:通过看历史书,我知道毛主席善用佯攻战术,假装要攻打贵阳,让蒋介石将滇军东调,这时毛立即将军队直插云南,从而巧渡金沙江,用“暖”字来形容红军战士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师:真会利用信息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得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3毛主席除了用佯攻的战术外,还成功地用佯装战术智擒敌军,不用一枪一炮缴获了六条渡江的船,战士们会为有这样英明的指挥而感到特别高兴 播放红军巧渡金沙江片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暖”的意蕴 师:我们怎么读这句诗才能体现出红军战士这种欢快、喜悦的心情呢? 生:很投入地练习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范读——练读——再读(朗读节奏明快) 师:大家还解决了什么困难? 生4:“寒”字不仅写出了泸定桥的奇险,而且也说明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艰难。

      生5:我从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体会到了飞夺泸桥的艰难 生6:我还知道泸定桥是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的,长101米,宽2.6米,离水面14.5米,东西悬挂在大渡河上,从中体会到泸定桥确实很奇险 生7:通过学习《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知道这次战斗由1营2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员,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边攀缘铁索边向东岸发起进攻王友才率第2梯队铺好桥板,随后冲进泸定城,与敌人展开了2个小时的激烈巷战后才占领了泸定城这个战斗场面令人心惊胆寒,给人寒气逼人的感觉 生8:听了他的描述,我觉得红军飞夺泸定桥是多么的奇险悲壮啊! 师:是啊!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使我们感受到这种悲壮的气氛?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9: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心情特别高兴,后来又战胜重重困难,在翻过岷山即将进入甘肃时,心情就会更加激动、兴奋,所以有“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诗句 师: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这两句诗 生10:我还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体会到工农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十分的乐观。

      师:谁能具体谈谈是怎么体会的? 生11:我从“只”这个字体会到长征中的困难在红军眼里仅仅是件小事,战胜困难的信心很足 生12:“腾细浪”、“走泥丸”说明这些艰难险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值得一提,真豪迈乐观 师:围绕第一句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3:还想知道红军长征时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4:我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公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 生15: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当时中国军队从没有到过的 生16:除了军事和自然界方面的困难外,还有政治上的困难比方说, 一、四方面会师后,毛主席坚持北上抗日,张国焘试图分裂党,坚持南下,这是长征中遇到的政治困难 通过拓展,不仅使学生认识到长征行程之长,路途之险,困难之巨,还可以进一步体会红军乐观豪迈的情怀,为感情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感情朗读 练读——指名读——评议——范读——比赛读——优胜者配乐朗读表演——课下朗读录音,并欣赏、交流 由于学生探究感悟的方式、途径、程度不同,对诗的情感体验也不同,所以学生对诗的节奏、语气、语速、轻重音处理极富个性,体现了诗歌学习的个性化行为特征 (4)总结迁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开展“长征行动”主题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我试图以《长征》教学为例,以信息技术的运用 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突破口,尝试探究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1信息与学科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赋予小学语文的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和运用价值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并通过信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作为语文学科,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信息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填补教材“空白”,使信息成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Learn with IT)这种 探究性学习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感悟与朗读结合,探索诗歌教学途径 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所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朗读不仅是感悟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

      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因此,朗读应该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在《长征》教学中,笔者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边读边联系已获取的信息 ,探究、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和乐观精神从整个教学来看,所有的认知与感悟都不是由教师施与的,而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语文实践获得的,真正把探究 的权力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荐第3篇: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