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语言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ocx
6页小班语言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摘要:新《纲要》指出:要让孩子在充分感知和体验中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与同伴和老师分享提问是教师与幼儿进行语言互动的主要手段,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师幼互动的良好成效是建立在教师有效提问的基础上的小班幼儿处于幼儿初期,教师要结合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特点、以及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设计提问内容、提问方式、提问情境等,以此保证问题的有效性本文将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出发,探究小班语言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以供参考关键词:小班幼儿;有效提问;语言活动;教学策略引言:提问是一种引导幼儿主动思考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班语言活动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优化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是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但在实际语言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缺乏针对性等因此,教师应完善知识理论,立足于尊重幼儿主体性、激发幼儿思维活动、提高问题有效性之上,不断的优化提问模式,以此发挥出问题化教学的最大优势1. 提问要具有指向性、引导性新《纲要》提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也就是说,教师在语言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不仅要考虑提问内容,还要思考幼儿的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要充分思考以下问题:小班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哪些?这一提问能提升幼儿哪些经验?哪些问题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哪些问题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只有教师先向自己提问,才能够保证提问的指向性而无效的提问会导致幼儿在活动中比较被动,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小班语言活动《下雨的时候》中,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内容,通过提出问题“这是什么?(雨伞)我们在什么天气时会用到雨伞?那如果下雨时没有雨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实现与幼儿的有效互动小班幼儿对于雨伞并不陌生,这是他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物品,借助雨伞展示提问,既可以激发幼儿思考,使他们较为轻松地回答问题,还能引出下面的活动内容在讲到小白兔用树叶伞帮助其他小动物挡雨时,提出问题“小白兔是怎样帮助小动物的?”,让幼儿结合活动一开始的问题与活动内容,说一说“下雨时没有雨具,可以用什么方法避雨?”并体会小白兔又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另外,教师也可以向幼儿传达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含义,以此使幼儿得到思维与情感的双重发展2. 提问要具有实效性、提示性小班幼儿心智发展的处于初级阶段,他们不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所以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经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无论是直接否认幼儿,还是强硬的将话题扭转回来,都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教师要做到万变不离其“宗”,通过积极有效的追问,保证问题的实效性,从而在解决幼儿的问题时,围绕主题继续开展语言活动同时,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的再次提问要具有提示性,将问题简化还给幼儿,使他们能够结合认知经验,思考出正确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前要充分预设幼儿可能会出现的迷思语问题,进一步确保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例如,在小班语言活动《夏天真热呀》中,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夏天这么热,小朋友们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凉快一点呢?”幼儿回答“大树”这样的答案就属于“答非所问”这一范畴,教师要透过幼儿的回答,理解他们的思维,并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树会让你变得凉快呀?”幼儿回答“它不热”“你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在大树底下,躲着阳光就会凉快了?”还有的幼儿回答“爸爸”,教师可能很难理解幼儿的意思,所以要通过及时的追问,引导幼儿说出完整的答案为什么是爸爸,而不是妈妈呢?”“因为爸爸会游泳,妈妈不会”“你的意思是说,游泳会让我们变得凉快,对吗?”当然,小部分幼儿是能够清楚地回答问题的,幼儿会说“吃冰淇淋”,这一答案就非常的清晰,所以要给予幼儿语言上的奖励“你的回答太棒啦,吃冰淇淋能让我们在夏天变得凉快,说的特别对”而不是再继续询问,干扰幼儿的正常思路。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将活动内容拉回主题上来,还让深化了幼儿的认知3. 提问要具有适宜性、趣味性有效发挥问题引导的优势,是建立在合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的,即教师的提问要具有适宜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活动内容,幼儿发展情况,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使幼儿产生思维活动同时,教师也要用抑扬顿挫、充满情感的口头语言、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情语言,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幼儿有效地参与到活动中,避免其出现游离于活动之外的现象例如,在小班语言活动《不要吵醒小蜗牛》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与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使其产生学习兴趣我的蜗牛叫慢慢,你们的蜗牛有名字吗?如果没有的话,请开动脑筋为他取一个叫用的名字吧?”“你有什么悄悄话想对小蜗牛说嘛?这些问题都能被小班幼儿较为轻松地理解,并且他们也喜欢这样有趣的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表达能力,并产生关爱小蜗牛的情感《不要吵醒小蜗牛》这一课的重点是学会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与情感,所以教师要记住播放打雷的声音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是雷公在打呼噜,小蜗牛要被吵醒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幼儿思考后,再为他们范读儿歌,使其说出“雷公公,请你轻点打呼噜,我的蜗牛要睡觉,不要吵醒小蜗牛”以此掌握新知。
4. 提问要具有全面性、针对性教师的提问虽然是面向全体幼儿的,但由于幼儿之间具有差异性,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的水平都不相同,所以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为在活动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教师要确保他们能轻松解答基础题目;对于能力中等的幼儿,就要保证他们轻松理解基础题,并解答综合题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要保证他们在解答综合题后,结合认知经验与自己的理解,完成拓展题目例如,在小班语言活动《谁的主意好》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有哪些小动物去找小兔子玩?2.小动物们是怎么找到小兔子的?3.你觉得谁的主意更好,为什么?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循序简介,由浅入深的,不仅紧扣故事内容,还有利于不同层次幼儿的思考随后,教师要全面提问“小鸭子嘎嘎嘎大声喊这样的做法对吗?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个小动物?我们以后要怎么样敲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涵,从而明白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宝宝通过准确的把握幼儿特点,让幼儿回答合适的问题,使每一名幼儿都能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与幸福感,同时,幼儿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在促进幼儿整体提高的同时,有效的推进了班级均衡化的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结束语:总而言之,有效提问在活动中的应用,有利于教师教,幼儿学,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幼儿教师要提高对问题教学的重视度,深入思考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此在活动中提出具有指向性、引导性、实效性、指示性、适宜性、趣味性、针对性、全面性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素养与能力,促进幼儿健康且全面的成长参考文献:[1]钱艳红. 小班语言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J]. 科普童话,2017(40):123.[2]卢晓涵. 小班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初探[J]. 小学教学研究,2018(24):48-50.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