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高考地理B版浙江选考专用教师用书试题:专题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 Word版含答案.doc
4页最新教学资料•地理专题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考点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5.(2016江苏单科,21,3分)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5.答案 AD 图中①②所示箭头均指向沉积岩,表示的是水圈、岩石圈中的各种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故A项正确,B项错误③所示箭头由变质岩指向沉积物,应是对岩石的风化侵蚀作用,故C项错误④表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指火山喷发作用,故D项正确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下题地层新老关系地层代号观测点坐标新↓老C(31°38'13″N,117°50'12″E)(31°37'54″N,117°50'59″E)D(31°38'10″N,117°50'19″E)(31°37'57″N,117°50'52″E)S(31°38'05″N,117°50'32″E)(31°38'01″N,117°50'43″E)4.(2015山东文综,12,4分)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4.答案 C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
由表中信息可知,地层由C→D→S为两翼向中心分布,岩层年龄依次变老,应为背斜构造,结合图示可知,C项正确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5.(2015福建文综,9,4分)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5.答案 A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下题7.(2016江苏单科,2,2分)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7.答案 C 画③描绘的是黄土高原景观,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题8.(2015课标Ⅰ,10,4分)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7.答案 D 本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至1979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作用强;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