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陶渊明饮酒诗研究——以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为例范本.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追***
  • 文档编号:270137166
  • 上传时间:2022-03-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3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选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  目 录 引言 1 一、陶渊明饮酒诗创作因由 1 (一) 中国的诗酒传统 1 (二)陶渊明爱酒 2 二、陶渊明饮酒诗的精神意蕴 3 (一)对黑暗官场的批判 4 (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5 三、对后世影响 6 (一)对唐诗的影响 6 (二)对宋词的影响 7 结 论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引言 陶渊明的饮酒诗是他诗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数量庞大,质量上乘,尤其以《饮酒诗<二十首>》最为著名,透过他的饮酒诗,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酒的那份挚爱,可以看出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一生五次出仕入仕最终做出了归隐田园的抉择,同样也可以看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失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看出他对世事的那一份真实豁达也许他的一生是离不开酒的,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他不过是把喝酒作为一个思考的线索罢了[[]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7页  ] 陶渊明的饮酒诗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此时的陶渊明已近不惑之年,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后,自然心中有许许多多的忧愁与感慨,所以他借助酒来排忧解愁与感悟人生,在世人眼里我们所认知的陶渊明是个远离官场,不为俗事所困的隐士,但在其归隐之前,他同样也是有着满腔抱负壮志凌云的大好男儿,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族,在少年时代便有建功立业造福苍生的志向,五次走入官场,分别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职,最终在黑暗政治的逼迫下,做出弃官从隐的抉择,在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已经彻底认清了官场的黑暗,已然能够保持内心的那份宁静淡泊,不再关心名利官场之事,人生得以解脱,在《饮酒诗(二十首)》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自然万物为伴,过着田园生活,闲来独自饮酒读书的陶渊明。

        一、陶渊明饮酒诗创作因由 (一) 中国的诗酒传统 在我国上古时代,酒与诗就密切联系在一起先民们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宗庙祭祀,都离不开酒与诗《诗经》就保留了很多与酒相关的诗歌作品到了汉朝,酒不仅用来宴请宾客,更是成了文人墨客不可缺少之物,两汉诗赋飘酒香,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仅仅两句立马体现出曹操作为政治家的豪迈大气,在汉末由于混乱的政治,许多文人空有一腔爱国热血却无处施展,便借酒来麻痹自己,终日酒色晏晏,《汉书东方朔传》有云:“销忧者莫若酒他们都借酒消愁抒发心中苦闷,麻痹自己获得短暂的快乐,至此之后,酒在文人墨客的心中就不单单只是一种用来宴请宾客的俗礼,它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历史使命在魏晋时期,黑暗的政治社会更是将这种饮酒的风尚推向了高潮,出现了大批爱酒的文人墨客,宋人叶梦得说“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叶梦得/逯铭昕:《石林诗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第36页  ]魏晋时期的文人大多好饮酒,甚至于终日酒醉,只因社会政治腐败,令其惴惴不安,靠饮酒才能抒发心中所想,借以逃避现实,躲避祸乱,于是晋人饮酒就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向,他们选择以一种狂放不羁、沉醉癫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如因颇富才气,游玩山水,常常相约饮酒而出名的竹林七贤,《晋书 嵇康传》记载“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刘咸、琅琊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第49卷  ]七贤之一的阮籍,对音律颇有造诣,曾将酒入曲,名为《酒狂》,阮籍在曲中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政治理想无法得以实现,难以施展抱负,索性将自己沉溺于山水饮酒之乐朱权《神奇秘谱》云“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阮籍把一切寄情于杯酒,山水之间,很大原因只是阮籍不愿为俗子道,借酒逃避罢了阮籍不愿与司马集团为伍,不想深陷其中,颇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蕴,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世独立的风姿  在陶渊明之前,文人大规模的诗酒之会有两次一是西晋石崇元康六年在金谷园为王诩送行,邀潘岳等三十多人举办诗酒之会,石崇作有《金谷诗序》,今存一是东晋王羲之永和九年与谢安等四十余人雅聚于绍兴兰亭,举祓禊仪式,曲水流觞,饮酒作乐,王羲之作有《兰亭集序》,今存这两次雅集的共同点一是规模大,二是诗酒结合,饮酒必赋诗,无诗者罚酒,其在当时影响极大,引领了南北朝文人饮酒赋诗的潮流和社会风气  (二)陶渊明爱酒 陶渊明与酒的关系,各种史料多有记载首先看他的自述,据逯钦立先生统计,陶渊明诗文涉酒之作达56篇,此仅举数例《五柳先生传》乃其自传,云“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亲友知其贫而又好酒,便邀其饮酒,陶渊明饮酒必然会喝光所有的酒,酩酊大醉,又其诗云“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杂诗》其四)其临终前自作《挽歌》云“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千万年后,谁会在意你的功名利禄和潦倒境遇,“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在世上的遗憾只剩下没有喝足够多的酒了,在临终之际,能有此感叹,足以可见他对身外物的释然,定是十分爱酒了,其次,看他的朋友所述颜延之《陶征士诔序》“心好异书, 性乐酒德”(《文选》卷五十七),陶渊明一生之乐都在书酒之中了再看史家所载南朝周景式《庐山记》中记载陶渊明每每大醉,相传醉卧于平石之上,不拘小节,酒醉即睡又萧统《陶渊明传》载“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第 89页  ]即便是不种大米,不能得以饱腹,也要饮酒,这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  陶渊明家族亦有饮酒传统其(曾?)祖父陶侃十分爱饮酒,但亦能克制自己的贪欲,只在规定的限度内饮酒,《晋书》本传载“侃每饮酒有定限,常欢有余而限已竭,”陶侃喝酒从不过限,就算未饮得尽兴也定不会再饮,由于年少时因酒有误,故从不敢逾矩,可见其自制力极高。

      陶侃为东晋名将,早岁孤贫,胸怀大志,后来官至太尉,封长沙郡公陶侃人品一等,限酒是其一,酒德甚高,史书记载他很多轶事,应该可信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云“(孟嘉)好酣饮,愈多不乱 孟嘉是陶渊明的外祖父,也十分爱酒,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名士,他饮酒酣畅,酒量很大,十受饮酒之乐,却能做到多而不乱,酒德亦高,陶渊明之爱酒肯定是得之家族遗传,但陶渊明诗人名士身份与孟嘉更为接近,所以在与酒的关系方面,应该是受到孟嘉的影响更多,饮酒酣畅,多而不乱,尤其能得酒中真趣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虽是陶渊明笔下其外祖父的酒后形象,但亦可理解为是陶渊明的夫子自道  大量证据说明,陶渊明之饮酒行为,贯穿其一生,且愈老而愈甚其之爱酒,是真真切切的正是有此传统文化的诗酒渊源,加之以家族遗传,更主要的是陶渊明生存的外部社会环境,以上诸种因素的综合,使陶渊明终生与酒相伴,可谓须臾不离从陶渊明个人角度考其爱酒之因,大致有有三1、陶渊明一生不得志,心中的苦闷自不必说,年少时也曾满怀抱负,想要报效国家,归隐生活唯酒能帮其解忧;  2、饮酒让陶渊明享受到其中乐趣,在黑暗的现实中寻找到一丝慰藉,他便把自己的真情真意全部寄于其中;  3、或许酒也是陶渊明的一种自我保护,借此道出想言却不敢言的政治想法,躲避朝局的迫害。

      陶渊明以诗叙酒,写酒入诗,用诗酒寄意,其饮酒诗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醒醉之间体会悲喜,感悟生死,追求真善纵览陶渊明的酒诗,我们看到,酒是陶渊明世俗生活的一个物质层面,但更是陶渊明的精神食粮,酒在陶渊明笔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义,酒在陶诗中被人格化了[[]杨敏:《陶渊明的酒中真意以及对诗酒传统的接受》,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第90页  ],萧统《陶渊明集序》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寄酒为迹”正陶渊明与前代文人爱酒的最大区别,也是陶渊明之所以超出前人之处  二、陶渊明饮酒诗的精神意蕴 陶渊明的饮酒诗中当属《饮酒》二十首组诗最为著名,所谓陶诗中篇篇有酒,则这二十首就是集中记酒的,并也是仅有的几篇以酒直接为题的诗歌这组诗是在他归田十二年后写下的名作,二十首《饮酒》组诗中有十首是提到酒,但是篇篇都与酒有关,正属于是“寄酒为迹”之作诗小序云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寥寥几句,诗人的寂寞情思跃然纸上,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回忆过他过去的生活:“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诗人又有表现其在出仕与入仕之间矛盾的心境“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因家贫饥饿弃农为官,三十岁那年又因坚守贞操而回归田园,在出仕和入仕之间辗转多次首篇诗歌“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开头就表明了人生没有一定的衰与荣,大可不必拘泥于此,“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这里引用邵生变为东陵侯的典故,证明了哀荣无定,皆有可能清吴菘《论陶》评此诗曰“开口便引召生东陵以自况,明明说代谢,讵云饮酒哉!”开篇便道破《饮酒》组诗的真谛揭开饮酒诗歌的“面纱”,寄酒咏怀,感慨自己生命的荣枯,愤恨社会的黑暗,有人生哲理的阐发“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感悟事物的运动的必然,人的生命亦然;  有对晋末是非不分、雷同毁誉的世态的分析“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从而得出自己须“从黄绮”的人生目标与规划;  还有对于质朴真善的追求“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那是陶渊明俗世中保洁自我的毕生追求组诗中陶渊明又以青松秋菊自况,伴以浊酒,聊以过他“孤介”的诗酒人生  (一)对黑暗官场的批判 魏晋是一个充满战争,政权更迭频繁动荡的时代,陶渊明所处的晋朝更是一个内战不断,混乱不堪的乱世,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更成了其代名词,国家政权腐败,士人为了争权夺利,败坏官场风气,盛行贿赂之风,文人的处境更是岌岌可危,身处这样乱世的陶渊明,深感世态炎凉,却也有心无力,他所能做的就是不同流合污。

      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引用杨雄这一人物形象“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杨雄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曾在西汉王莽篡位时,那些支持拥护王莽说其称帝是顺应天意的,皆加官进爵,而杨雄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因而没有得到封,此处陶渊明引用杨雄是借他表达自己的志向,向我们表明他与杨雄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这篇开头就提到了伯夷叔齐二人,也是引用典故,“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此二人皆是良善之人却不得善终,进而讽刺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表明这个社会是善恶不分的,后两句又写到与自己同一时期的隐士荣启期,也是一位善人,他安贫乐道,九十岁本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却过着以鹿皮为衣,以绳索为衣带的清贫生活,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这些善良的人却没有善报,在这个黑暗的社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说法已不复存在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这里引用颜回和荣公,此二人皆是仁善之人,“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虽留有身后名,但都不得善终,可见他们所处的社会是非不分,人民的生活更没有保障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伏羲、神农那样纯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只有孔子还在为四分五裂的东周努力,广施儒道,虽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却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六经,只可惜遭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还好西汉几个儒生把六经传承下来。

      可悲的是尽管如此,好不容易流传下的儒家经典,却被世人唾弃,不受待见,这样的世道,世风日下,令陶渊明绝望,还不如痛饮,只有酒才能聊以慰藉  (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在看透了官场名利后最终做出了归隐的抉择,使自己的人生也得以解脱,陶渊明感叹道“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儒道早已不再被人们广为流传,儒家的仁善思想被人们丢弃,世人都一心为己,不顾他人安危,这样的社会令支持儒道思想的陶渊明无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