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师型教师研究结题报告.doc
14页篇一:有关《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略研究》的结题报告有关《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略研究》的结题报告有关《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主持人:沈文娟课题构成员:殷正国张文利钱轲琛曾锡琴何雪芬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夏世民唐英徐玉从8月开始至今,在为期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开展了市级教科研课题《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略研究》,现报告如下: ?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概况1.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国家纷纷把职校教师素质及培养模式纳入研究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针对职教界在师资建设与评价中一度浮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倾向,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998年2月16日,原国家教委初次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拟定为国内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至今为止,有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还处在比较热门的阶段。
人们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和内涵的界定、素质构造的分析和评估原则及制度的制定、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若干开创性的探讨,但在理论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比较欠缺总体而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主流至今尚未真正形成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刊登重要发言,其中就谈到:“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单薄的一种环节而截至底,国内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145所,在校生达800万,事实上已经是高校的“半壁江山”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由于受到一般高等教育的长期影响,国内高职教育始终未能挣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立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未能体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技术型”特性近年来,国内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等成功经验,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在课程改革方面获得了某些突破性进展,如深圳技师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在高职课改方面积累了诸多成功的经验,她们对高职院校进行整体教改和有关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做法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高职理论专家、国内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关注。
但就整体来说,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根据的的符合国内国情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事实上,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而如果课程体系不改革,教师也缺少转变能力的动因 我们只能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畴地吸引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来建设高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队伍而纵观以上有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和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论述,我们发现:理性地就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结合也鲜有论述近十几年来国内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文献、政策,推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觉得:目前,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更需要自下而上,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摸索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能体现专业水平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规律,为国内“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引因此,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特别迫切和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思路(涉及视角、措施、途径、目的),重要观点⑴ 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本课题的研究将忽视“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估原则的深究,基本遵循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
重点关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略的研究⑵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思路及重要观点第一、归纳整顿国内外对于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模式及趋势研究的有关成果,特别是对国内高职课改实践中师资队伍保障方面存在问题所作反思的梳理,并采用比较研究法初步探讨国内“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题可资借鉴的有关研究框架和方略第二、对本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现状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展开调查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摸清高职师资的基本现状(如来源、构造、职前培训、职后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参与课改的效果、职教能力、在公司或行业实践的经历、为公司、行业及社区提供的技术、科研服务限度等)和学校有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具体鼓励、评价、导向措施第三、从“应然角度”出发,研制、概括出符合高职课改规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方略第四、拟定并实行与验证增进高职课改善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操作性建议本部分研究要点:①拟提出适切国内高职课改实际的“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方略;②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一定区域,对所提出建议进行检查;③从自下而上的层面,最后形成能提交给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高职师资哺育与管理决策的建议。
3.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表目前两方面:一是选题自身较为独特,把“双师型”高职师资的培养与高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双师型”高职教师要在课程改革大潮的实践历练中得以培养,得以促成,理性地选择这一命题展开研究的人比较少见,显出一定的“创新”;二是本课题的研究将忽视“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估原则的深究,基本遵循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省却了诸多精力,而集中在较为广阔的视野中研究目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国内的启示,特别是国内高职课改的进程、成果以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略,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从目前实践的角度来看,也有着十分及时、具体、可操作的应用价值4.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重要成员科研能力简介和完毕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简介 ⑴ 负责人和重要成员曾完毕的研究课题及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①沈文娟、张伟贤等重要参与完毕省级立项课题:《职业学校管理对象与管理主体转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乃至全国不少职业高中走上管理规范化道路受益颇多②沈文娟、张文利等教师负责并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大教育为农村城乡化战略服务研究》子课题:《农村城乡化背景下县级电大发展方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多所县级电大在为农村城乡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众多电大来校参观、取经。
⑵ 完毕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① 课题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负责人沈文娟,曾先后担任学工处、科研处、开放办、组织人事处主任,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具有非常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中职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丰硕成果课题组其她成员也均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何雪芬、曾锡琴、张文利、唐英、钱轲琛、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徐玉、夏世民都是各部门、各系部的负责人或骨干,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理解比较全面、深刻,并多数已具有了高档职称或研究生学位本课题的研究时间筹划为.10.30-.12.30,有着较为足够的时间保证②有较严格的研究活动制度(附:课题研究活动制度):a. 本课题采用集体研究与分工研究相结合的制度b. 集体研究一般安排在每一种月的最后一种星期;一般由课题主持人召集,也可由承当该阶段研究任务的人员召集;研究内容一般有集体学习研究、交流讨论有关研究活动的状况、开展集体活动、外出参观学习、听取专家讲座、安排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等等c. 分工研究重要是根据分工准时按质完毕研究任务在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开展较大的活动时,如需协助,课题主持人应统一安排,组内成员应积极配合。
d. 无论是集体研究还是分工研究,所有成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时间观念集体研究决不容许迟到、早退、缺勤,分工研究决不容许迟延时间,影响下一阶段的研究总的是宁前勿后课题主持人要常常检查督促e. 研究中要注意形成和积累台帐资料,涉及书面文本资料和电子文本资料书面文本资料要使用专用稿纸或a4纸打印特别要注意成果资料的形成和收集,论文、阶段性研究文章要及时拿出去评奖、刊登f. 凡违背上述制度且不参与实际工作、无成果者,则从课题组中除名,且不能享有课题组共同成果③学校领导比较注重课题研究,学校有较好的研究氛围④学校有较丰富文献资料,具有较为完备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既有超星电子图书20万种,方正电子图书4.5万册,电子学术期刊6000种;有专项科研经费预算,特别是有较多、较稳定、较热心的社会协作单位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其达到状况1.重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的2.最后研究目的和最后完毕时间? 本课题研究实行过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行了调查研究过程;文献分析研究过程;综合研究过程和实践修正等多项具体研究措施10月,在专家对课题可行性论证后,本课题即进入了着手研究阶段,重要通过如下几种过程:1.文献研究过程该过程旨在理解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进行有选择性地批判、吸取与继承,为课题研究起着理论基本作用。
已有有关成果和重要参照文献,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研究基本,本课题组共查阅著作近百余本,论文500多篇,并对重要著作及论文进行了集中的学习与研讨,如: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贺文瑾、石伟平的《国内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唐林伟、周明星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夏秀莉,李乃义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祝士明、张元的《双师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李利的《对“双师型”教师几种结识的思考》、隋学圃、颜玉风的《有关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李玉春、何静的《中澳高职课程设立的比较分析》、邓红珍的《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实践性课程模式》、黄崇本的《浅谈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特性》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阅读,本课题构成员对高职课程改革和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有了一种整体的理解和结识,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设想,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某些具体方略有了粗浅的想法课题构成员还在此基本上完毕了近百篇有一定思想结识深度的读书笔记在两年来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构成员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步,积极参与实践摸索,还积极进行课题有关研究论文的撰写,共有3本专著,有12篇论文在核心或省级及以上刊物刊登,多篇文章在省、市、电大系统成、职教论文大赛中获奖,其中沈文娟的《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略》一文获常州市职业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第五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一等奖。
本课题理论研究成果总目见附录2.调查研究过程该过程旨在理解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从而洞察其存在问题,分析其存在因素,为课题研究起一种铺垫作用通过反复的思考,本课题组编制了具体的调查问卷,对常州大学城及周边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师资进行调查研究具体现状和有关结论如下:⑴ 调查过程简介及“双师型”师资建设基本状况分析9月至11月,我们重要从高职院校的层面,调查了高职教师学历、职称、参与培训等基本状况以及她们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见解和意见调查问卷由16个选择题构成,本次调核对象为常州五所高职院校的435名教师其中专业理论课(涉及专业理论基本课)教师230名、公共课教师122名、专业实训课教师83名调查波及的5所高校中,已有4所通过“高等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