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江浙地区男性学生婚恋观分析.docx
12页1921年江浙地区男性学生婚恋观分析 王雅宁摘 要:民国前期,随着社会学的传入,民意调查开始在中国社会兴盛,1921年陈鹤琴的民意调查实为中国迄今可见的首次民意调查1921年江浙地区男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解和认识当时的婚恋观念,对研究婚姻史、校园文化史乃至教育史都有意义Key:男生;婚恋;民意调查;江浙婚姻是家庭和社会存在的基石,男女成婚不仅是指生理和生活上的结合,更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中国近代婚姻制度的变革和进步,与广大女性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密不可分,但是也要看到,许多新知识分子中的男性为此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本文以江浙地区男性学生的婚恋观为考察对象,以陈鹤琴的民意调查为中心,力图呈现一幅19世纪20年代有关江浙地区的婚恋全景图运用民意调查研究当时的学生婚恋观,笔者还未见有学者对此的论述一、陈鹤琴民意调查的主旨民国前期,中国政体的变革,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导致中西方文化激烈冲突,婚恋观是新旧文化交锋的重点有鉴于此,教育家陈鹤琴以男性学生为主题,研究社会新式群体对婚姻的看法1921年,陈鹤琴在江浙地区某些学校中,做了民意测验(以下简称为“陈氏民调”)[1]为保证学生对调查问卷的重视和填写内容的真实性,在填写问卷之前,陈鹤琴都会详细告知学生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性质。
为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本次调查为无记名填写本次婚姻调查在被调查人填写完年龄和籍贯后,将问卷填写者具体分为三类:已婚、订婚、未婚,针对以上三类人群设置了各类的问题一)已婚人群1.结婚时的具体年龄?2.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还是家人代订婚姻?3.你在结婚以前是否和你的妻子相识?4.结婚之后,你们夫妻关系如何?是否有不和睦的事情发生?5.你对于你的婚事是否满意?满意在什么地方?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6.你对你的妻子态度如何?使用哪种态度?7.你现在是否有子女?儿子几个?女儿几个?8.假使你结婚多年,你的妻子还没有生育,你心里觉得怎么样?你那时是否会娶妾?9.婚后生活是否有困难?如果有困难,你觉得哪方面的困难最大?10.你觉得结婚对你的身体、经济、精神、学业有什么影响?11.对于当下的婚姻制度有什么具体意见和建议?如要改良婚制,应该从哪方面改良?12.除了上述问题,你是否还有别的意见和建议?[2](二)订婚人群1.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还是家人代订婚姻?2.若是家人代订婚姻,你现在心里是否赞同?为什么赞同?为什么反对?3.若是你不愿意家人代订婚姻,你是否有退婚的?若是想退婚,你该想何种办法?4.若是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你是否与你的妻子相识?若是认识,你们是如何认识的?是否经人介绍认识?具体的介绍人和你是哪种关系?5.对于婚后生活,你是希望组织小家庭还是继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想要组织小家庭,是因为什么原因促使?6.你结婚后,是否同意你的妻子在社会上服务?7.除了上述具体问题,你是否还有别的意见和建议?[3](三)未婚人群1.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还是家人代订婚姻?2.若是自定婚姻,你将如何着手准备?3.你希望你的妻子是咋样的女子?(1)外貌(2)性格(3)年龄(4)身体(5)学问(6)才识(7)家世。
4.你希望结婚的年龄?5.你打算有几个孩子?6.对于婚后生活,你是希望组织小家庭还是继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什么原因促使组织小家庭?7.你结婚后,是否同意你的妻子在社会上服务?8.除了上述具体问题,你是否还有别的意见和建议?[4]以上就是针对这三类人群,所形成的具体问题在问卷的结尾,陈鹤琴还附加了一个问题:你以为结婚究竟是为的什么?你对于独身主义的意见怎样?[5]陈氏民调以大、中学生为对象,共发出婚姻调查表1500余份,收回调查表631份本次调查的对象均为男性学生,学生主要是来自两个中等师范学校、两个中学、一个大学和一个高等师范学校,校名为浙江第五师范(绍兴)、浙江第一师范(杭州)、江苏第十中学(徐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南京)、金陵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6]二、民意调查所反映的学生婚恋观民调反映的学生婚恋观是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了当时学生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尽管身处新旧嬗变时期,学生们还不能完全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但是相比在“男权主义”社会中的其他男性,学生们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体现出求新、思变、不断进步的趋势因问卷填写不全,统计数字比率原文如此一)晚婚成为新的趋势陈氏民调将已婚人群的结婚时间与未婚人群想要结婚的时间作一详细对比,可知提倡晚婚的现象已经异常明显。
在631份调查问卷中,已结婚的184人,已订婚的181人,[7]未订婚的266人在已婚人群中,行婚时年龄最小的是1岁,仅有1人,占0.54%;年龄最大的为23岁,有9人,占4.87%;20岁行婚的人数最多,为42人,占23.13%结婚时平均年龄为18.97岁[8]对于未结婚的学生,在预计结婚的年龄中,最小為18岁,仅1人,占0.45%;最大的是30岁,共39人,占17.73%,这一部分占比较大,值得关注;预计在25岁结婚的人数最多,75人,占34.09%预计结婚平均年龄为24.77岁若以两个平均结婚年龄对比,前后竟差5.8岁[9]中国社会传统观念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让孩子们较早结婚,以享“抱孙之乐”但是,结婚太早排在对婚事不满意的回答中第四位[10](二)从“父母代订婚姻”转变为“婚姻自定”在已婚人群的184人中,只有6人是自定婚姻,6人是父母代订而征得本人同意的,其余172人均为婚姻由父母代订[11]在已订婚的181人中,“自定婚姻”的6人,占2.32%;父母与自己合订婚姻的是17人,占9.39%;“婚姻父母代订”的为158人,占87.29%[12]再来考察未婚人群的269人,[13]希望“自定婚姻”的人数达171人,占比高达63.53%;父母与自己合订婚姻的是55人,占21.34%;父母代订的仅为21人,占比仅为7.8%;还有剩下的一些学生填写“暂未确定订婚方式”和“都行”两种意见,因为占比较小,不再赘述。
[14]从“父母代订婚姻”转变为“婚姻自定”,表明当时学生追求自由的个性,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密不可分,也是自由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的体现在已婚人群的调查报告中,对于婚事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父母代订婚姻”,许多学生将这种婚姻称为“皮条式”,直言道,他的妻子“不识字……我同她谈话,简直听不懂,所以不但说不到良伴好友,做一个弟子资格都不配”[15]摆脱“代订婚姻”,追求自由,有利于学生追求生活和灵魂上的伴侣,促进婚姻和谐三)择偶标准以学识相仿和性情温和为重要择偶标准影响着婚姻幸福和家庭和睦,择偶标准是婚姻的核心因素针对“未婚人群”266人所设置的问卷调查第三条:你想要一个怎样的女子为妻?(1)品貌(2)性情(3)年纪(4)身体(5)学问(6)才识(7)家世根据调查结果,男性学生在择偶过程中,最注重的是女性的学识和性情,在学识中,以学识相仿为宜,在性情中,以性情温和为重266人对问题“你想要一个怎样的女子为妻”的各项选择数量如下:在择偶的品貌一项中,要求妻子品貌平常的是95人,占35.74%;端庄83人,占32.68%;秀美55人,占21.40%;不论品貌的24人,占9.34%在性情的选择上,选择性情温和的为223人,占比高达86.77%;活泼10人,4.27%;忍耐7人,占2.69%;谦卑6人,占2.33%;诚厚6人,占2.33%;刚强3人,占1.17%;慷慨1人,占0.39%;快乐1人,占0.39%。
在择偶对象的学问上,要求中学以上的131人,占59.82%;要求普通学识的是75人,占34.24%;要求学识较自己低的是9人,占4.11%;希望有所专长的是4人,占1.82%在家世的选择上,不论家庭情况的是113人,占45.93%;中产74人,占30.08%;相等的是33人,占13.41%;清白的是12人,占4.88%;穷贫的是5人,占2.03%;希望学界出身的是3人,占1.23%;农民出身的是1人,占0.40%[16]在已婚人群中,部分男性学生对婚事比较满意,陈鹤琴将满意的原因归结为17个方面[17]填写时出现的频次,总次数为99次,善治家务出现18次,排在第一位,之后分别是为人温和(15次)、性情相投(15次)、有知识(13次)[18]对于婚事不满意的地方归结为16个方面,[19]总次数为149次,最令人不满意的就是自己的妻子缺乏知识,出现的频次为86次,占比高达57.71%[20]门第观念在中国社会影响较大,择偶以求“门当户对”,注重“家世”1921年江浙地区学生希望打破“家世”的影响,转为追求女性自身的社会价值,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婚姻制度的一种重大转变四)从“大家庭”生活逐步过渡为追求独立的“小家庭”生活婚后和父母继续生活在一起,还是夫妻组织小家庭单独生活,是传统家庭生活和现代家庭生活的显著区别。
传统家庭生活受到生产水平的制约,为降低生活成本,子女婚后还是选择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广大农村中,形成“一村一姓皆为一家”的独特现象而在1921年,江浙地区的学生们逐渐提倡和追求独立的夫妻生活,但同时希望保持原有家庭关系的“养老”观念在对“订婚人群”和“未婚人群”392人的调查中发现,婚后想与父母同住的是281人,占71.68%;希望组织小家庭的是111人,占28.32%[21]若是仅从调查数据占比来看,似乎学生们还是追求“大家庭”生活,但是,这仅仅为数据的表象,还需要具体分析原因在提倡和父母居住的理由中,最主要的是“父母年老,无人侍奉”,[22]这种侍奉为物质上的侍奉而非精神上的追求,是社会经济不发达的一种无奈抉择此外,根据潘光旦在1927年的关于婚姻的民意调查可知,在当时调查中,“虽然赞成小家庭制的只有40.5%,但只要在小家庭基础上加上奉养父母的内容,比例立刻达到60%以上”[23]这就进一步说明当时社会对小家庭制的追求在当今物质生活充裕的中国,小家庭制已经是基本的家庭形式,亦是當时人们追求小家庭制的一个结果五)赞同女性角色走向独立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婚后只宜“相夫教子”,不能“抛头露面”,但是,在1921年的江浙地区,传统女性角色开始出现变化,女性角色逐渐独立,开始走向社会。
在陈氏民调中,在结婚后“喜欢妻子在社会上服务”的是282人,“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在社会上服务”的是18人,[24]可知绝大部分都赞同女性群体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女性融入社会,体现了男女平等,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陈鹤琴在调查问卷中所言:“女子要在社会中服务,必须要有服务的能力,所以现在做女子的不单要注意家政,就是对于服务社会上的能力,也当在学校时竭力发展”[25]六)男女平等的夫妻道德观在男女夫妻关系上,男性学生逐渐摆脱“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取而代之的是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关系,开始尊重女性的人格和地位根据针对“已婚人群”设置的调查问卷第四条“你对你的妻子态度如何?使用哪种态度?”所得的反馈结果可知,不管男女双方在婚前是否认识以及婚后夫妻关系如何,绝大多数男性对待其妻子采用尊重平等的态度,较少采用“不尊重”“不平等”“怜悯”的态度陈鹤琴在民意调查中把夫妻关系分为4种,分别是爱情浓厚、爱情平常、爱情淡薄、爱情毫无[26]陈鹤琴将针对“已婚人群”的问卷调查第六题“你对你的妻子态度如何?”的反馈结果分为8种,笔者为便于统计,将其分为4个大类,详细情况请见表1[27]已婚人群反对纳妾的调查结果也能说明新式平等、尊重的夫妻道德观念已经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调查反馈中,赞成一夫一妻制的是121人,占81.76%;要取妾的是17人,占11.49%;暂未决定是否取妾的是10人,占6.75%[28]赞同一夫一妻制的比想要取妾的人数多7倍三、结语通過对陈氏民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