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元春出生于四川省大竹县 ..doc
16页刘元春简历刘元春,1972年8月21日出生于四川省,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国家新世纪人才,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常规性出席国家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聘请专家,先后被多家国家机构评为咨询专家;担任CCTV和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和媒体的财经特约专家;担任《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一、 获奖状况1、博士论文“动态宏观视野下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于2001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博士论文“动态宏观视野下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于200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3、专著《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获得“2002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4、《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获“第十届(2002年度)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论文奖”;5、参与杨瑞龙主编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获得“2004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参与纪宝成主编《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著作奖”7、《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8、《国有企业宏观效率论——理论及其验证》获“第8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优秀奖”;9、指导本科生论文“盗版治理的阶段性选择”获“第8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0、2001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所指导的班级获得“北京市优秀班级体”称号;11、2004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12、2006年获得“霍英东优秀青年基金奖”。
13、《开放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与中国案例研究》,2007年获得“吴玉章社会科学优秀奖”14、2009年获得“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标兵”15、《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2010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6《中国通货膨胀新机制研究》2012年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奖16、2011年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7、2012年获得国家“三个一百”图书奖;18、2013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9、2013年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主要研究成果(一)论文1、“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本质的两种解释的比较”《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被人民日报转载);(与林岗合作)2、“投资选择权约束、意见分歧与中国股市风险” 《经济研究》2002年8期;(与王晋斌合作)3、“国有企业宏观效率论”《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被书报资料〈理论经济学〉全文转载); 4、“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困境及其三大发展阶段”《经济学家》2001年4期;5、“中国工业制度体系变迁、市场结构与工业经济增长”,《经济学动态》2003年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工业经济〉全文转载)。
6、“外围国家软件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2003年8期7、“诺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动力的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与林岗合作)8、“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9、“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制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2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转载)10、“高新技术企业改制中的产权问题”《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3期;11、“国有企业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根源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7期;12、“所有制改革还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9期13、“新经济市场失灵与NASDAQ效应——美国新经济周期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4月;(与雷达合作)14、“新型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12月 15、“论欧元区经济政策的内部冲突以及欧元汇率的变动趋势”《经济评论》2002年1月 16、“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17、“资本外逃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管理现代化》2000年第1期18“福利、公平、贫困与饥荒___论阿马蒂亚.森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19、“论路径依赖分析框架”《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20、“论马克思制度整体主义”《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5月21、“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教学与研究》2004年4月2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教学与研究》2001年12月23、“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年2辑24“市场秩序的构建模式及其治理的基本原则”,《经济学动态》2004年2月(与纪宝成教授合作)25、“关于IS-LM/AS-AD模型分析范式演变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2期26、“新贸易理论与自由主义——冲突与融合中的发展” 《世界经济》2005年4期27、“警惕全流通陷阱” 〈问题与思路〉2005年3月28、“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研究” 《开放经济评论》2004年12期29、“二元经济与人民币均衡汇率” 《开放经济评论》2004年12期30、“权力与企业治理结构” 《教学与研究》2005年3月31、中国CGE模型与人民币汇率贬值,《经济学动态》2006年1月;32、关于全国人大参与国有资产监管问题研究,《经济学动态》2006年10月(与纪宝成合写)。
33、论大规模企业盲目海外上市的缺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与纪宝成合写);34、有关我国产业安全的若干看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9期;(与纪宝成合写)35、Research on China’s monetary independence,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VOl. 2, No.2(1.5万)36、On the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listing Chinese enterprises abroad,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VOl. 2, No.2(1万)37、“经济调整应兼顾消费实际增长”,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7月23日;(0.3万) 38、“流动性问题不应只看到总量速度”,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7月23日;(0.3万)39、“中国仍需高速的投资增长”,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7月23日;(0.3万)40、“股市不宜成为防止流动性过剩的核心”,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7月23日;(0.3万)41、“人大经研所:未来3年GDP或维持10-11%增速”,上海证券报,2007年11月26日;(0.3万)42、“‘反向软着陆’:增加总供给为过热经济释压”,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1月26日;(0.3万)4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提升消费的关键”,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1月26日;(0.3万)44、“资产结构调整刚刚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1月26日;(0.3万)45、“危险但可控的CPI”,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1月26日;(0.3万)46、“实际利率的平稳意味着宏观经济的平稳”,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1月26日;(0.3万)47、“2007年宏观政策应向‘中性’调整”,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12月7日第B03版;(0.2万)48、“解决流动性过剩需从结构调整入手”,中国证券报,2007年7月17日第A18版。
1.2万)49、“财富结构快速调整正改变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12月11日(2万)(本文被《新华文摘》2008年4月全文转载)50 “Macroeconomic Analysis and Forecasts: 2007-2008——China’s economy in the wake of changing wealth composition”(1),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VOl. 3, No.1(1.5万),200851、“Macroeconomic Analysis and Forecasts: 2007-2008——China’s economy in the wake of changing wealth composition”(2),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VOl. 3, No.2(1.5万)200852、“中国资产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与王晋斌合作)53、“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近期研究及其缺陷”,《经济学动态》,2008年9期54、“全球滞胀威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新华文摘》,2008年17期55、“财富结构快速调整正改变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 《新华文摘》2008年4期。
56、“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判断与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7期57、“China Should Learn from Other Nations in Safeguarding Industrial Security”,China economist,2007(3)58、“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7-2008——财富结构快速调整中的中国宏观经济”,《新金融》2008年2期59、“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8第二季度)”,《中国证券报》2008年6月16,1.2万字;60“警防宏观经济的深度下滑”,《中国证券报》2008年11月26日,1.2万字61“警惕经济‘小幅回落引领加速下滑’”,《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7月16日0.4万;62、“供给损失”与“需求创造”视角下的震灾宏观经济分析,21世纪经济报,2008年5月26日,0.5万63、“消费难担中国经济增长大任”,《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6月16日,0.4万字;64、“防止经济加速下滑的政策组合”,《社会科学报》,2008年8月21日,0.5万字65、“防止经济加速下滑的政策组合”《改革内参》,2008年底22期。
0.7万字66、历史与国际视野下的本轮价格上涨,《中国证券报》,2008年6月25日67、“汇率与泰勒规则”,《开放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68、中国经济要防“硬着陆”,《改革内参》,2008年第20期69、谨防宏观经济的下行风险,《中国经济报告》,2008年第7期70、如何防止中国经济深度下滑,《改革内参》,2008年第36期71、“振荡与复苏中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8期71、“2010年GDP增长9.4%的内涵与外延”,《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1月24日72、“不可避免的‘第二次探底’?”,《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1月24日73、“没有散去的阴霾”,《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1月24日74、“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