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解读.docx
4页对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解读 俞江凤内容Reference: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围绕家园之思,借助追忆、找寻故土的形式来叩问人类生命的本质,将故土之思上升到一个探寻生命存在的哲学命题高度从哲学命题上来说,“存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本文即从“叩问生命的存在”“废失家园的痛心”和“另一种存在”三个角度来解读《今生今世的证据》Keys:生命 家园 存在苏教版“月是故乡明”这一板块都是围绕着“家”“家园”等一系列关于“家园之思”这一命题展开对故乡山水、风土人情的眷恋,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以及对精神家园的一次次找寻,无不体现了每一个作家的乡土情结但是,当我在读《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觉得这篇文章不仅仅停留在了对故土的眷恋,而是更深一层地以借助追忆、找寻故[来自www.lw5U.com]土的形式来叩问人类生命的本质已经将对故土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探寻生命存在的哲学命题一.叩问生命的存在关于“存在”,从哲学命题上来说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那不断出现的院墙、树木等许多事物都构成了作者的生命存在这些生活中的平常事物深深地烙印着人的印记。
但是,即使是这些深怀眷念、视[来自wWw.lw5u.coM]为珍宝的事物,作者却有一天对它们的存在也抱有一种难以阐明的怀疑表面上是在怀疑,可实质上作者却在以叩问的形式去印证自己的生活,让生命的存在在叩问中再次得到确证如果读过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就会发现,在作者心头不断闪现的事物正是作者切身经历过的事物,那些事物正代表了故乡的一切作者从乡村走来,成为了一个游离在城市与乡村的作家当他再次踏上回乡的旅途,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那种恍如隔世之感便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当时间定格为“现在”,也许已经没有人记得过往的一切了,当能够证明自己生命存在的事物消失的时候,一个人怎能不产生对存在的疑问?可是,作者又为何不叩问现在,甚至是未来,为何不向现在与未来找寻“今生今世的证据”呢?如果说从食指的《相信未来》中,我读到的是对“现在”的深切怀疑,那么从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中,我读到的就是对现在与未来的困惑作者刘亮程活在了不能自拔的属于自己的过往年岁里,也许在那样的年岁里他才能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实在二.废失家园的痛心当时光的铁蹄无情地踏过村庄,在岁月冲刷磨洗下的家园注定走向荒芜物质的存在总有行将消失的一天面对家园废失,任何一个人都是痛心疾首。
也许这种荒芜并非实质意义上的“荒芜”,不过它确实已不再是从前所熟识的模样了作者是在用回忆去找寻一个不复存在的村庄仅从这篇文章我们无法得知作者为何“会对以往的一些产生怀疑”?但我们可以联想到其他作品,例如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野夫的《乡关何处》……一代代文人、学者怀着浓浓的情意反复述说着家园之殇,当祖祖辈辈苦苦经营与守护的故园,在现代社会中碎了一地的时候,是否也意味着人的根本价值的失格?当家园废失,一个人是否会像丢失农具一样丢失了自己的过往?在现在文明社会中,我们无法否认的现实是人类似乎总存在一种无根的感觉就是这种无根的感觉让这位从乡村走来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作家对以往产生深切的追问现代文明的冲击甚至让他对以往产生一种恍若隔世的虚无缥缈之感作者是在借文字告诉我们要及时找回故土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原始乡村生活逝去的淡淡的哀伤三.另一种存在其实,刘亮程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生命存在,那就用文章来承载着渐行渐远的故土一代代文人、学者怀揣着那抹之不去,挥之还来的“乡愁”,以厚重的笔触四处找寻自己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他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生命的存在发出本质的叩问也许这一过程充满艰辛与苦涩,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对生命的再次确证。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刘亮程亦是以写作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以为此生留下“证据”人的生命犹如蜉蝣寄世,在历史的长河中终将湮没当一切不复存在,没有人和物可以证明你此生的时候,能够留下的也许就只有那斑斑墨迹留存的点点心曲了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当故土的一切变得面目全非,将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场景,“今生今世的证据”不可再得,找不到生命的源头,一个人或许离成为没有根的孤魂不远了或许只有用文字记录,才能让自己的“孤魂”得到些许安慰一个人的内心生存无法见证,如果可以的话或许也只有文字了,这也不失为人生的另一种存在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