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的家乡苏州.ppt

12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54902306
  • 上传时间:2018-09-2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23M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的家乡 苏州,目录,概况行政规划自然地理交通情况历史文化苏州方言苏州戏曲苏州名人苏州特产苏州旅游综合经济,苏州概况,苏州,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全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苏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江苏省省辖市,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坐落于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在建)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北枕长江,东距上海市区80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行政规划,市辖区 吴中区 相城区 金阊区 平江区 沧浪区 工业园区,县级市 常熟市 昆山市 张家港市 吴江市 太仓市,地 理 位 置,气候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地形苏州市隶属于两个省一级的自然地理区: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热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山脉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还有南阳山(338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0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等 水系 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交通情况,苏州自古有京杭迀河贯穿而过现有京沪铁路以及312,204等多条国道经过苏州苏州周边有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无锡硕放机场其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德国水平,是交通部授予的公路交通枢纽城市苏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有49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1年至今,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沿江高速公路苏州段、苏嘉杭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沪苏浙高速公路江苏段、苏通大桥南接线工程等相继建成通车期间,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南段还实施了改扩建,方便驾驶员和市民出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78公里,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苏州全市还建成了高速公路枢纽11个,互通50个,形成了“一纵三横一环二射”的高速公路网,全市95%的乡镇实现了15分钟上高速公路苏州为中国第一个获批轨道交通的地级市城市,目前获得国家批准正在建设的有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轨道交通1号线于2007年12月26日举行开工典礼,2012年通车苏州地铁2号线于将于2009年底举行开工典礼历史文化,苏州于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苏州古城的古迹密度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西安,列全国第三位.其中苏州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双遗产"集于一身.,苏州方言,苏州话,一种吴语方言(英文Wu Chinese),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长期以来一直是吴语的主要代表方言之一(上海话也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但实际上苏州话和上海话差别很小,苏州话比上海郊区一些吴语方言更容易被上海市区人理解) 苏州话以软糯著称,所谓吴侬软语(侬作人解)就是由此而来昆曲和评弹都使用苏州话,并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现代新派苏州话有28个声母,43个韵母,7 个声调,这个声韵调系统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而老派的苏州话则具有27个声母,49个韵母,7调苏州郊区很多都保留了翘舌音声母,故部分地区具有33个声母戏 曲,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问,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组织业余班社,举行唱曲活动,一年一度的虎丘曲会,几至“倾城阖户”,“唱者千百”。

      在昆剧鼎盛时期,以苏州为中心,其流布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独霸剧坋二百余年昆剧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家,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名的传奇剧本昆曲 评弹,,苏州名人,吴地名贤,不胜枚举沧浪亭内有“五百名贤祠”,著名的代表人物有: 春秋时期吴地始祖泰伯,仲雍,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政治家伍子胥、军事家孙武;铸剑大师干将,莫邪;西楚霸王项羽;汉宫皇后绝代美女赵飞燕;吴国大将陆逊及其子陆抗,书画家张僧繇,文学家陆机,唐代诗人陆龟蒙,“草圣”张旭,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及范成大;元末明初的巨富沈万三;明代画家沈周、唐伯虎、文征明、仇英,政治家况钟,文学家冯梦龙,建筑家、明故宫设计者蒯祥;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散文家归有光,文学批评家毛宗岗,金圣叹,清代帝师翁同和,外交家洪钧,中国资本主义改良代表人物王韬,近代民主人士柳亚子,经学大师章太炎,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和教育家叶圣陶,刺绣大师沈寿,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现代文学家和作家苏童,香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萧芳芳,影视明星刘嘉玲,韩雪,孔祥,著名独立电影导演糜熙昭,物理学家李政道,吴健雄,朱棣文,两弹元勋王淦昌等,另外,两院院士中,苏州籍院士有近百位。

      特产,综合经济,国内生产总值 2008年苏州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701[2]亿元人民币,总量居中国大陆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华东地区第二位(仅次于上海)、中国地级市第一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8,236元(超过10,000美元),列中国大陆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华东地区第一位(已超越上海)苏州是东部饮食文化中心,是三大饮食文化之一(京式、苏式、广式)--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 著名的苏式招牌菜:松鼠桂鱼、清汤鱼翅、响油鳝糊、西瓜鸡、母油整鸡、太湖莼菜汤、翡翠虾斗、荷花集锦炖等 苏州小吃亦闻名天下,蜜汁豆腐干,松子糖,玫瑰瓜子,虾籽鲞鱼,枣泥麻饼,猪油年糕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食,不可不尝 苏州的主要美食街有:太监弄、十全街、学士街、嘉馀坊、凤凰街和石路金门商市美食街等碧凤坊为中国餐饮文化名街苏州旅游,,苏州以园林与水乡古镇名闻天下,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 ”的美誉。

      苏州是有效资料显示现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城市,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 堂,下有苏杭 ”,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 ”苏州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画面全市现有园林60多个,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入中国四大名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分别于97年12月和2000年11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镇同里、周庄、甪直正在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寺观名刹,遍布城乡;文物古迹,交相辉映加以文人墨客题咏铭记,作画书联,更使之名扬中外灵岩、天平、洞庭东山西山、邓尉、虞山、玉山等处,都是天然的风景胜地。

      古镇周庄和苏州乐园等现代旅游设施业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