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doc
9页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 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 “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知识的综合者,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在哲学上,他提出了所谓唯名论,即:承认感官对象的实在性,也同时承认“心灵”对象的实在性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唯一的实在,而“类”是名称或心理概念 亚里士多德重视对个体的研究和实验,而他的老师柏拉图则重视对抽象的理念的研究,从这个角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有利于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个话最初可能是不太了解孔子的西方人讲的,但能说明这两位先贤具有可比性,例如: ??一、苏格拉底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承认自己一无所知,通过不断提问的方法,来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然后抛弃成见,重新展开思考。
孔子也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当年讲的话,现在都有很多种理解,但有一个意思是肯定的,就是孔子认为自己一无所知,遇到求问,只是叩其两端,以揭开本来就有的答案 ??二、孔子重视正名,是第一个提出“正名”的思想家以往哲学史都过于重视正名的政治意义,忽略其逻辑意义正名应是确定名词概念的涵义,分别不同的名词的不同的涵义同时,孔子也是第一个发明类比方法的人,像“举一反三” 、 “一以贯之” 、 “触类而长之” 、 “闻一知十”等等,后来墨子提出“大取” 、 “小取” ,荀子提出“推类度类” ,都是与孔子的发明分不开的 ??苏格拉底在这方面的成绩更是突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有两个贡献应归功于苏格拉底,即定义和归纳法看柏拉图的对话,苏格拉底与他人辩论之前,总是首先挖掘概念的含义和本质,让人们从认识事物的具体层面上升到一般层面 ??三、孔子相信有人格意志的天,而且相信自己承受天命而有一种使命感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没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末畏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孔子在匡地被囚时,不知将来遭遇如何但是他说周文王死后,一切周朝的文化不是由我来继承和发扬吗?如果天意要毁掉这个文化,我这个后死的人就不会和这个文化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天意不是要毁掉这个文化,匡地的人能把我怎样呢?他的使命感极具魅力,无论是曾子的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还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都与孔子的影响密切相关。
??苏格拉底也同样有强烈的使命感,把自己比喻成“牛虻” ,说:“神专门将我分派到雅典,这个城邦类似于一匹高大的良种马,由于身躯过于肥硕,日趋懒惰,所以需要牛虻的刺激神将我分派到雅典,就是让我来履行牛虻的职责 ”他把自己和政府作对,看成是舍我其谁的责任,当法庭要求他放弃自己的工作,他宁死不屈:“不管你们是不是释放我,我都决不会改变我的行径,虽万死而犹不改!” ??两者的相似点肯定还有,像他们都是诲人不倦、述而不作,但主要的应该就这些了下面说说不同之处吧,因为无论在人生方面,还是思想方面,与相同点相比,不同点更多兹拈数例: ??一、孔子首先没有苏格拉底那样幸运,虽然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所有弟子加起来也没有一个像柏拉图那样牛鼻的,他最喜爱的颜回又营养不良,死得比他还早,最后就只有薄薄一本《论语》来记录他的少量言行,而且还不全是他一个人的 ??反观苏格拉底,他留下来的人生形象和思想内容就丰富多了,后人有目共睹:苏格拉底能够流芳百世,跟柏拉图是分不开的,甚至是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我们对他就不会有任何兴趣,苏格拉底之死也就成了抽象的符号,只有了解他的言行,才知道其伟大之处。
如孟子所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下) 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的死但了解他为什么而死,才真正了解他的哲学可以参考《后人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误解》) ??二、孔子非常渴望从政,并且做过鲁国中都宰,后来又东游列国,最后仕途无望才退而编书教学 ??苏格拉底截然相反,在《申辩篇》中能看到,苏格拉底说他自幼就能听到一种召唤(call),它只会阻止苏格拉底去做某一件事,而不命令他去做什么它曾阻止苏格拉底从政苏格拉底反思说:“我想这是很对的,因为我可以断定: 如果我从政的话,那我早就没命了,不会为你们或我自己做出什么好事了他的学生柏拉图却一生都在寻求从政的机会,曾经三下西西里岛,企望在叙拉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孔子在公元前 517 年离开鲁国,投奔齐国去发展, “仕”齐国 3 年后,当得知齐国大夫晏婴等人要治自己罪时,他迅速逃跑回了鲁国其实孔子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认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看到有人根据苏格拉底来裁割孔子,认为孔子藐视法律,殊不知当时根本没有所谓的法律,又何来藐视?这种完全忽视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单纯的个人 PK,是很可笑的。
) ??在《克里托篇》中,能看到苏格拉底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拒绝越狱逃跑后人对此极为称颂,所谓求大义舍小节等等虽然我就此写了《苏格拉底的性格缺陷》 ,但并不是说他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只是说,他在一些方面也有薄弱的之处,这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 ??四、虽然两者的教学方式有点相似,但内容却截然不同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为教材,以礼乐文明的继承者自居;其礼乐文明的核心是仁与恕 ??苏格拉底通过诘难、辩驳,其目的是让人认识自己的无知,其辩证法指向人的灵魂如何臻于至善也就是说,灵魂臻于至善是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最高目标 ??除此之外,还有邓晓芒教授指出: 苏格拉底的对话把言说标准确立于言说本身,具有向对话双方自由开放的性质, 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的个人情感体验之中,是一种任意独断的权力话语,由此而形成了中西两千多年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的根本区别 ??我认为这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才是真正决定后人看重什么样的哲学家中国古代也有注视语言的哲学家,如惠施、公孙龙,但这种哲学最终还是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不符而孔子、庄子这样的哲学家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从柏拉图与孟子思想的异同中浅析中西文化的异同——我读《理想国》之孔见国学实验班:沈相辉冯友兰先生曾在其大作《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将孔子说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孟子则是中国的柏拉图,荀子则为亚里士多德历来有人批评说冯先生不应该说孔孟荀是中国之苏柏亚,而应说苏柏亚为西方之孔孟荀此一问题乃是一种民族情结之表现,在此不多评价但先生将孟子与柏拉图并论,确实有其理论依据的孟子在中国之地位,与柏拉图在西方之地位,可以说是一样的我们分别看代表两人思想的著作《孟子》和《理想国》 ,就可发现二人在自己所处之年代与所处之文化区域所提出之思想理念所产生之影响是如此之相同,在许多方面,两位贤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但同时也由于二人所处之地理区域的自然和文化思想等差异,又导致二人在面对有些问题是,又会出现一些截然相反的观点中国儒家历来有“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想辅相承”之观念,在对待孟子与柏拉图的思想时,我想也可作如是观在中国,孔孟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而苏柏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人思想的相同之处,其实也是反映出中西文化的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其实也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本文试图从《孟子》与《理想国》中所反映出的孟子大同思想和柏拉图理想国思想作一浅陋的比较,企图从此窥见中西文文化异同之一斑,但由于才学有限,所看之书,尚只是二人之冰上一角,何况于圣人之意更不足以道是以之作抛砖引玉之资,然耶否耶,以待大方之家孟子所主张建设的国家,是儒家历来主张建设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孟子》一书中也有具体的描述:“不违农时,穀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当然,对于孟子心中的那个大同社会,他还进行过很多具体的描述,在此不多赘述,因为我们仅从上面两段材料中就可以看出孟子的大同社会的一些特点:一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二是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三是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四是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体系;六是各尽其力的劳动分工制度。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柏拉图的国家,作为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 “理想国”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最高境界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柏拉图《理想国》或者柏拉图其他的著作中,其“国家”的意义,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指的只是古希腊的“城邦” 所以,在柏拉图这里的“国” ,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国”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最显著的便是这个“国”的地理范围,柏拉图之“国”的概念,显然要小于我们今日所说的“国”的概念所以,柏拉图关于国家的构建方面的思想,更确切来说是关于理想城邦的构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对“理想国”的描述较为分散,他分别从教育,政治,军事等关于国家的各个方面进行论述理想国家的具体情况,由于其描述方式是通过“苏格拉底式对话”来进行的,所以我们很难单单从某段或者某篇文章就能把他的理想国家总结出来,但通观全书,我们能够发现,其理想的国家,其实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那么,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怎么样的国家才是正义的个国家呢?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在他看来,这三个阶层各尽其职,达到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