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城区有机更新中人口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方法PPT课件.ppt
56页老城区有机更新中人口结构优化的思路和方法以上海松江老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为例,框架1、人口结构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2、松江中山街道老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3、老城区人口特征调查与成因分析4、基于人口结构优化的发展计划5、建立项目库,以工程为抓手推进实施6、感悟,1、人口结构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产、城、人” 螺旋上升模型,人口结构是果、也可以是因人口结构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映射,存在动态性如果对人口结构施以影响,会产生新的动力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新经济、创新时代,人口结构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城市复兴,人口结构优化是重要的体现,2、松江中山街道老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松江区G60科创走廊,中山街道老城区为G60科创走廊重要功能板块,周围分布有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松江新城总部研发功能区、松江经济技术开发东区、松江出口加工区A区和松江科技影都松江老城区历史悠久,遗存丰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技术路线,需用“微创”方式践行高质量发展规划,共涉及55.15公顷,现状,控规,规划,老城区现象:人口密度大,但人气不足万人/平方公里),2.56,万户籍人口,6.17,万常住人口,数据来源:2017年松江区中山街道各社区常住人口统计表,3、老城区人口特征调查与成因分析传统调查与大数据相结合,(1)方法:全样本调查与大数据调查相结合,方法1:全样本人口的摸底调查年龄、性别、户籍地、学历、职业、居住门牌楼号等居民信息,来沪人口来源占比,0.06%,21.36%,3.33%,0.57%,1.06%,0.85%,1.16%,1.35%,0.50%,0.07%,10.49%,5.46%,0.67%,2.93%,19.29%,8.56%,0.52%,0.20%,5.32%,0.79%,2.27%,6.79%,0.06%,0.18%,0.74%,1.84%,4.07%,0.08%,0.02%,占比,来沪人口来自全国22个省,3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安徽、河南、江苏省人口较多,占比达10%以上,原住人口:沪籍迁入人口:来沪人口为23%:41%:36%;人口来源多元化程度高,多样性程度指数达97%,不同来源人口的年龄结构原住年轻人口:沪籍迁入年轻入口:外省迁入年轻人口为1 : 1.36 : 2.11。
15-4431.7%,15-4443.2%,15-4466.9%,衰老型,稳定型,奉献型,方法2:信令大数据辅助验证,工作人群的休闲圈,居住人群的休闲圈,居住人群的工作分布,工作人群的居住分布,居住人群的休闲圈,(2)影响人口结构的具体原因分析人口结构和访谈的聚焦分析,1)品质文化原住青年留不住2)社会治理社会融合程度差3)劳动技能劳动技能须提升4) 就业岗位供给岗位的业态能级低,厚重但无新意的老城气质留不住有能力实现阶级跃层的原住青年,(1)品质文化原住青年留不住,工作人群的休闲圈,居住人群的休闲圈,教育、低成本,教育,2)社会治理社会融合程度差,社区归属感弱,社会融合度低;,常住人口从事行业以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为主导;生从业比重不足上海市平均水平一半;较低学历水平与较低劳动技能要求,使常住人口技能改善能力差69.11%,42.89%,69.00%,69.50%,15.63%,32.71%,13.29%,15.81%,常住人口主要从事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务工群体,3)劳动技能劳动技能须提升,常住人口主要工作于工业园区与松江老城中心,从事制造业与生,对从业者学历水平要求不高,40%,28%,12%,10%,9%,2%,零售批发饭店餐饮建材家居娱乐康体旅馆酒店银行金融,15%,22%,18%,17%,22%,7%,图 例,岗位供给以生主;“沿街的便民小店”临街店区生活、规模小(小店占比九成),“零售+餐饮”,4) 就业岗位供给岗位的业态能级低,4、基于人口结构优化的发展计划,(1)地区价值提升计划(2)人口社会融合计划(3)劳动技能升级计划(4)产业业态升级计划(5)凝练项目和建设要点,进行空间落位,品质文化、社会治理、劳动技能、就业岗位四位一体,(1)地区价值提升计划,改善文化环境和自然公共环境,提升地区价值,吸引高人力资本人群,复兴城市活力。
府城形制文化,民俗体育文化,饮食文化,非遗文化,商贸文化,纺织文化,先贤、书画文化,漕运文化,环松江府城文化带,传统文化+创新文化,(2)多元化人口融合计划,强化党建引领作用,自治共治,通过媒介搭建、活动组织、空间优化等多种手段促进人口融合小镇通过打造儿童计划、全年龄运动,加强居民之前的交流,促进社区融合 案例:英国七橡树小镇社区文化营造的成功典范 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师艾伯克隆比规划了环伦敦都市绿带奠定了大伦敦生态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基础,而七橡树镇正位于这个大绿环中,小镇本身即为大绿环中的一部分,被称为“英格兰的花园” 七橡树社区进行了多层次的文化营造在空间上,复合型文化综合体形成人工文化环境,自然课堂和运动的教育形成了自然文化环境;在时间上,通过多种节日传承小镇的文化;并最终将这种身份认同凝聚为七橡树的专属徽标 复合型文化综合体 七橡树万花筒:是集画廊、图书馆和博物馆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综合体图书馆定期举办种类丰富、参与性强的活动,例如讲故事会、每周读书会、以及极具特色的婴儿学语时间;博物馆里展示着小镇独特的发展历史 全覆盖浸染式教育环境 自然成长计划:设置森林学校、农场日见学体系,让孩子们认识自然,形成对真实世界的全面认知; 每周儿童团计划:组织孩子集体活动来培养合作和规则意识和自信心建立,让孩子在集体中成长; 移动图书馆和云端图书馆:整个肯特郡有11辆移动图书馆车,七橡树镇是。
全年龄运动健康生活方式 撒野跑:针对未来精英的教育,学校和社区都会组织孩子们定期在周边众多绿地上来场撒野跑; 童车散步计划:妈妈们一起推着童车在林间小路散步,同时相互分享育儿经形成社区儿童互动空间,社区儿童互动空间全年龄运动,社区居民通过共建共享疗愈花园,打破陌生邻里关系,增添社区交流 社区花园释义: 社区花园建设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可持续社区空间营造,是社区营造的绿色起点和象征物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力量和思想的链接,自给自足共建同享的参与方式,使个体可以不必依赖于权威,着手体察土地及其自然产出,心手相济,逐渐摆脱消费主义,与社区自治共同成长 案例:上海金浦家园社区“砼林植物漂流的故事”疗愈人心 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塘桥街道金浦家园小区,通过植物漂流活动的引导,从开始居民把公共幼苗据为已有到自觉学习培育营养土,自觉贡献、培育菜果苗,使原本布满混凝土的地块变成社区参与的小花园,变成了塘桥小学在社区的自然观察角,增添了社区之间的交流,是社区的疗愈花园共建共享社区景观,居民共建共享社区景观,通过建设睦邻点激发居民主动参与社区的热情,“政府热、民间冷”社区不平衡结构明显改观 案例:上海嘉定镇街道睦邻党建共治力量聚沙成塔 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人群结构的不断分化使传统的邻里关系受到冲击,互帮互助的社区功能大大削弱,居民间的信任、安全、归属感由于失去感情基础变得淡如清水。
2007年嘉定镇街道在“一对空巢老人找到居委会主动提出要在自家居室内设点开展邻里活动”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尝试开展“睦邻点”建设活动,以此促进邻里互动,建立新型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 建设内容: 坚持居民来搭台,居民做主角的原则,居委会则扮演“指导员”的角色; 形成一个发起组织者、一间活动室、一本活动记录台账等“三个一”的睦邻点的建设标准平均每个社区有20多个睦邻点; 社区党支部推进“睦邻点”建设,“睦邻点”负责人中有超过70%是社区党支部骨干,参与者中有超过26%是党员建设社区睦邻点,建设社区睦邻点,嘉定镇街道睦邻点成就市级优秀基层党建创新成果奖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范例50佳等,社区居民通过共享闲置资源,重建“熟人”社区,唤醒邻里互帮互助情感 社区闲置资源共享: 每个家庭中总会积攒一些使用频率不高,但遇到急事又不可或缺的“鸡肋”物品,比如伸缩梯、面包机、电钻、五金改刀专为突发事件去买既不划算也不便利,不常用的人把它闲置在家也觉得是种累赘,社区闲置资源共享让闲置物品“活”起来,让邻里间在旧物流通中重建“熟人”社会,唤醒邻里互帮互助情感,促进邻里关系和谐 案例:成都晋阳社区暖心驿站筑梦晋阳 晋阳社区和阳光惠民心共同打造的闲置物品享借平台,通过半年多的运行,节约型圈子雏形初见,共开展了跳蚤市场、格子农场、共同空间美化等9次置换物品活动,共计300余人次参与,覆盖了院落老中青少各年龄群体,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让社区成为熟人社区,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循环节约型社会的双赢。
建立社区闲置物品享借平台,建立社区闲置物品享借平台,营建社区归属感,重建熟人社会,(3)劳动技能升级计划,通过“教育培训”“共享交流”等手段,实现人口劳动技能结构的提升案例一:北京市通州区社区教育培训大课堂 社区内定期进行教育培训,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为身边的工作技能达人提供分享展示的平台,以此提高社区受训者的工作技能、生活技能以及创业能力 案例启示:结合居民实际需求采取集中授课、专题研讨、经验介绍、以会代训等形式开展培训,培训具有针对性,鼓励社区内技能达人主动分享就业教育培训,案例二:陕西特色产业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科技先导因地制宜,设置“高校街道” 特色合作产业培训学校,提升劳动人口技能水平,助力区域产业经济持续发展 案例背景:陕西省教育厅以助力产业脱贫攻坚为主线,开展产业扶贫培训作为高校践行能的重要内容,鼓励高校积极投身陕西省产业脱贫攻坚战中,构建了“政府、高校、群众”参与共赢的扶贫生态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益效和社会效益自2016年底至今,67所高校面向63个县(区)开发培训项目112个,累计培训学员11250人次,其中家庭贫困人员5965人次 案例启示:政府牵头组织劳动人口职业技术培训,利用周边高校教育资源,在街道内设置培训学校,提升劳动人口技能水平。
发挥周边高校资源优势:构建“政府、高校、群众”共同参与的技能培训提升的生态体系,鼓励高校开发特色产业培训项目,为建档立卡劳动人员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机会,变“输血”为“造血”,提升其职业发展能力 针对不同工作种类人群需求分类开课:把握培训对象的需求,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培训项目内容注重“实用”,高校充分把握学员培训需求,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群众确实需要的培训项目;培训方式注重“实际”,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实践式、考察观摩式等方法,提高学员的感知能力;培训结果注重“实效”,为保证学员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每个培训项目每期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让学员学习有实效 设置考核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制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细化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培训教师、课程内容以及考核制度等,确保发挥培训的实际效用社区培训大课堂流程,搭建平台通过网络化管理的建立,搭建起社区培训课堂与群众联络的平台聘请教师聘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针对社区居民开发一定量的课程,编写相关培训教材;同时也鼓励社区内有一定工作技能的达人主动分享展示资源共享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打破传统当堂授课的界线,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主题课堂,技艺传授,插花茶艺培训,计算机培训,面点制作培训,政府,社会,高校,群众,鼓励,培训,造福,回馈,案例一:江苏昆山智汇论坛 以智慧创新为主题,邀请先进企业大咖做演讲汇报,为从业人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双创企业及本地人才参与进来,不断开阔视野、促进合作 案例背景:聚力创新,广纳英才昆山以智汇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全力打造智能制造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