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战国燕北长城调查.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6494034
  • 上传时间:2022-0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8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战国燕北长城调查刘志一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境内南部,存有一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土石混筑的长城,经南店乡、昌 义乡、广兴源乡,断续延仲约60余公里一、 位置这道长城是山河北省用场县进入赤峰市境之郊区,山西南向东北经翁牛特旗灯笼河子马场,在克什克 腾旗大黑山西南山麓跨经棚到赤蜂公路(西线)入克什克腾旗境长城沿南店乡边墙沟左侧过哈达梁村, 山南向北在广顺店村东入苇莲沟沿苇莲沟河西憚山谨向北,经同盛义村、二地村、木先厂子村、冯家营 子村、水地村、西沟门村、大城村,在中兴号村北入昌义乡境的苇莲沟门村,于村北1公里进入白岔河川, 长城遗迹无存二、 形制及分布大黑山至边墙沟脑长城:这段长城构筑在台地漫甸区,这里坡度和缓,地势较为平坦,遗迹明显,远 望如龙长城为黄土夯筑,石块垒砌相混交,残高1.5—2米,上宽1米,底宽5—6米,长3. 5公里墙 上筑有墩台11座,间距140—190米不等,残高2. 5米长城西侧筑有壕沟,现深0.5、宽3米东侧距 城墙20米处,由南向北存有间距120米的方形石砌围墙4处,当为鄢址边墙沟脑至哈达梁长城:这段长城修筑在沟谷地区,为双层墙体,间距5—30米不等外墙体土石混 合,依坡而筑,现已坍塌呈道路状,上可行车,残高0.5、宽3—5米。

      内墙筑于谷地为石块垒砌,残高1、宽0. 8—1米,无墩台建筑,长5公里内墙中部和内侧,存有大 小、间距不等的石砌小郸4处哈达梁到天顺成长城:这段长城修筑在苇莲沟谷地,这里峰高谷深,多悬崖绝唯,如刀削斧劈,地形 十分险要故长城多利用崖壁做为屏障,只在沟口或平坦之地构筑土筑墙体,墙体与崖讎相连接构成完整 的防御工事其中,木先厂子村北坡地、冯家营子村西坡地、水地村西北坡地、西沟门村西坡地长城遗迹 尤为明显在这段50余公甲.的长城沿线,未发现鄆址,在今大城村所在地怦有过边长约50余米的城址,今已不 存广兴源长城:位于克什克腾旗广兴源乡边墙外村南500米处长城山近似平行的两道墙体构成,石块 垒砌,间距34—40米呈东西走向北段长城,长450、残高0.2、宽1—2米中部存有一石块垒砌、直径6、残高2米的墩台,其东110米、150米处亦存有石块垒砌的墩台两处, 直径分别为1.5米、2米,残高0. 5-1米长城遗迹东至大兴永河岸边消失,西到西山根稍向北折后消失南段长城长500米,石块垒砌,残高0.6、宽1—1.5米,分布在大兴永河东西两岸,东岸长200米, 至边墙前沟山崖处消失西悻长300米,至经棚到赤峰公路(西线)路边消失。

      三、 长城沿线的鄆址1一4号邨址位于南店乡丿市子沟沟脑,长城东侧20米处,山南向北一字排列1号鄂址位于经棚到赤峰公路北80米处石块垒砌,长方形,东两长14.7、宽11.4、残高0.5米, 墙宽0.6—0.8米,东墙中部辟有宽1. 5米的门址,地表未发现遗物2号鄆址位于1号鄆址北121米处长方形石砌围墙,东西长13米、宽12、残高0. 5米、墙宽0. 6—0. 8 米,门址不明显3号郸址位于2号郸址北120米处方形石砌围墙,边长14、残高0. 5米,墙宽0. 6-0. 8米,门址不 明显4号郸址位于3号郸址北120米处方形石砌围墙,边长12、残高0.5米,墙宽0.6-0.8米,门址不 明显在不足400米的地段设置如此集中、如此多的鄆址,说明这里自古以來就是策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当 时长城沿线比较垂要的军事照望、观察、扼首之地5号郸址位于边墙沟沟脑,与长城筑为一体长方形石砌围墙,东西长15、宽12、残高0.2米,墙宽 0. 6—0. 8米,门址不明显6号鄴址位于边墙沟内,5号鄴址北900米处鄴址设于内墙中间,方形石砌围墙,边长30、残高0.3 米,墙宽0.6-0. 8米,东墙中部辟有宽3米的门址,鄆址内存有两组建筑址,北侧遗址长方形土筑围墙, 东西长5. 4、宽5、残高0.3米,墙宽0.6米,门址不明显。

      南侧遗址长方形土筑围墙,南北长8、宽4. 5、 残高0.3、墙宽0.6米,门址不明显7号郸址位于边墙沟内,6号郸址北650米,长城东侧20米处长方形石砌围墙,东西长13、宽10、 残高0.2米,墙宽0.8米,门址不明显8号鄆址位于边墙沟内,7号鄆址北500米、哈达梁村东南800米、长城东侧12米处长方形石砌围墙,东西长12、宽11米、残高0.2米,墙宽0.8米,门址不明显9号郸址位于边墙沟沟口,广顺店村西1公里、长城东北10米处长方形石砌围墙,南北长15、宽 11、残高0.2米,墙宽0.8—1米,门址不明显四、长城的年代及有关问题分布于克什克腾旗南境的这段长城,国内地图上标为成吉思汗边墙,这是一种误解同时,从长城的走向、形制及戍堡的分布上,截然不同于分布于克什克腾旗北境的金代界壕边堡长 城南端出克什克腾旗境,经翁牛特旗灯笼河子牧场入赤烽郊区东山乡,在东山乡的二龙禽铺梁入河北省围 场县境,有可能交汇在分布于围场县、赤峰市北部的燕北长城关干燕长城的论证,前人著述很多,其中张维华的《中国长城建置考》云:“燕北界之长城,约而论 之,西起于今宣化及张家口之北,东北行,经围场之北,东行,经赤峰之北,又东行,入敖汉旗境。

      再东 行跨今辽宁省北部,东南行,而到今辽宁以东之地即《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的燕北界长城的位置《史记•匈奴列传》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篡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里……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到襄平,置上谷,漁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史记》中没有记述燕北 长城的详细走向,只云自造阳到襄平造阳,地名《史记会注考证》引齐召南语:“案造阳地,当在上谷 最北……造阳之北约九丙里,后世如开平州、兴州等之地,疑即古之造阳应该是今河北省张北一带 襄平,《索隐》韦昭云“今辽东所理也当为今辽宁省辽阳、丹东一带燕北长城大致为东西走向,而山河北北部至辽宁东部,恰好横穿今赤峰市全境绵延于赤峰市北部, 长约200余公甲.而山围场北经赤峰市郊区、翁牛特旗向北延伸至克什克腾旗境的这段长城,向无记述, 对其归属,谨以孤闻寡见如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剪除北方东胡、匈奴对秦国的威胁,加强了对其防御《史记•匈奴列传》载“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三十力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这里的河,系指今黄河,而克什克腾旗境属辽河流域,是辽河的发 源之地,两者相去甚远,似不应为秦长城二)《史记•匈奴列传》在记述了秦昭王、赵武灵王“筑长城以拒胡。

      又记述了燕将秦开“归而 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里这里的千里,只是一个约数燕国的首都在蓟(今北京市一带),东胡位于 燕国北部东胡却千里”比较准确的位置应是今赤峰市北部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其所筑“拒胡”之长 城,不言而喻,也必然分布于这一地区,并很有可能已经跨越了西拉沐沦河三) 历史上东胡曾长期活动在西拉沐沦河流域,至今留下了众多的遗迹、遗物广布于这一地区的 夏家店上层文化,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生动而真实的写照至于燕文化的遗存,近年來在这一地区文物考古工作中亦有所发现1958年平整土地时,克什克腾旗 土城子镇天宝同就曾出土过数丙枚燕国的“明刀”币1987年,河北省圈场县克勃沟二道梁出土了巫达 12. 75公斤的燕国“明刀”币,其中完整的就有248枚之多1证明燕的势力已经到达和影响过这一地区 诚然,在西拉沐沦河流域,属于燕文化的遗迹、遗物到目前为止似乎发现的还不多,其中有些可能还没育 被我们所认识但不能用这些來局限我们对燕文化的认识和探讨这种现象也有可能反映了燕在控制这… 地区的时间上,相对而讲比较短促而已在这段长城的调査中,诸多的遗址、遗迹中,发现的遗物极少, 也从侧面多少证明了这一点四) 我国修适长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兀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

      从秦统一六国到明代,历代封 建王朝均曾修缮和新建了许多长城在修造的这些长城中,山于受民族、敌对势力、时间、地形等诸多因 素的爆响,防御的方法、形式、结构及分布等亦有所不同分布于克什克腾旗南境的这段长城,土石混作,双匝墙体,墙外置壕,以险代墙,石砌小鄆等构造特 点,和分布于围场县北部及赤峰一线的长城十分相近,应属于同一时期的建筑设置于长城外的壕沟,从 遗迹看,当时宽度似在5—6米,深2—3米左右,明显的带有防御骑兵的特点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 民族之一,非常善于骑射《史记•匈奴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胡骑之坚,可见一 斑这段长城的建造时间,应该是在秦开却东胡千里之后而修筑,即燕昭王时期,故此分布于克什克腾 旗南境的长城应属于燕北长城克什克腾旗南境发现的这段长城,从其走向看,断续向北延仲,大有跨越西拉沐沦河之势在克什克 腾旗西拉沐沦河以北的新井乡杨家营子,存有类似峰火台的遗迹,山此向北至今热水塘锁、宇宙地乡亦存 有一-条呈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土筑长城,长城沿线南侧,存有直径约10、残高2—3米的墩台遗址其跨木 石匣河向东,在宇宙地乡大曹子村二八地附近入林西县境东去这段长城的北面70公里即金代界壕边堡。

      西南80公里是前文所述之燕北长城,对其具体归丿厲,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探讨克什克腾旗南境长城的发现,弥补我国历史关于长城记载中的空白,将燕北长城的分布范围大大向北 推进,为战国史的研究及对东胡的进一步考证,提供了丰自的资料孙继民、韩立新参加调杳注释1.杨凯夫:《河北围场出土战国明刀币》,《文物》1992年第10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