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末之争关于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探索与争议.ppt
152页第二章 本末之争——关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探索与争议,第一节 先秦的农本思想和重本抑末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本.末的概念及内涵) 一、西周的产业结构思想 二、春秋至战国前期农、工、商并重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三、战国中后期“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及代表人物,一、西周的产业结构思想,(一)背景 (二)产业结构思想,(一)背景,1.社会性质 2.政治概况 3.经济生活概况,1.社会性质,两种见解:一种认为是奴隶社会,一种认为是领主制封建社会西周存在大量奴隶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农业劳动者的身份是农奴还是奴隶) 西周奴隶社会论者:从《诗经》有关农事诗的“千耦其耘”的劳动场面来看,奴隶是集体劳作的 西周封建论者:从《诗经》的农事诗来看,西周的农民有自己的生产工具,还有自己的家庭,种田时有妻子送饭,不能说是一无所有的奴隶胡寄窗先生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在殷民被征服以前,奴隶制经济已进入衰落瓦解阶段周灭商后,在经济上不必要也在政治上不可能把殷族统治区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人民全部沦为战争奴隶适应着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封建生产关系得到新的发展,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即可说明这一点2.政治概况,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与庶民,王城周围直属天子的土地称为王畿,诸侯国的都城称为“国”,大城市称为“都”,农村地区称为“野”或“鄙”各级贵族居住在国、都及其周围地区,统称为“国人”,广大的农业劳动者则称为“野人”。
国野被严格加以区分 实行“世卿世禄制”,各级统治者对职权世代世袭 在殷礼的基础上(“周因于殷礼”——《诗经·为政》)建立了完备的用以维护其政治制度的“周礼” 由殷商的一元神“帝”到二元神“天”与“帝”,把民意纳入到天命的范畴之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3.经济生活概况,①土地所有制的特征:土地所有权原则上属于最高统治者周天子,土地使用权层层分封转赐,形成土地占有的等级制每一等级对其领地均被赋予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对于上级负有规定的赋贡义务领地或采邑皆为世袭,容许转赐下属,但绝不允许出卖3.经济生活概况,②赋税方式的改进:殷商实行助耕公田,公田之所出全部属于国家西周自公刘世代实行“彻田为粮”,田虽有公私之分,但耕种时则由一井农民在一井土地上“通力而作”,收获时勿论公私都“计亩而分”所谓计亩而分,就是把总产量依公私田数量的比例予以分配这种方式,对统治阶级来说可以防止农民耕种公田的不力之弊端,对农民来说,可以避免把劳动时间过多的被强迫使用在公田上,使公田私田都能以同等的劳动耕种3.经济生活概况,③生产力发展水平: 农业: 生产工具方面,高于殷商(商朝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武器),生产工具以青铜器为主,也有少量石器,处于金石并用时代,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生产技术方面,当时有深耕、熟耘技术,注重选种、除草、施肥、灌溉、防治病虫等,除此之外,西周还实行轮荒休耕制,以保证土壤的肥力这些都说明当时西周实行的是一种精耕细作式的耕种方式 农作物品种方面,有黍(靡子)、稷(小米)、粱(稷的良种)、麦(小麦)、牟(大麦)、稻、菽(大豆)和桑、麻、瓜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都已齐备3.经济生活概况,③生产力发展水平: 手工业: 主要是青铜器的生产当时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已十分惊人,制作精美、构造复杂,显示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 西周的釉陶有的已经达到原始瓷器的水平,丝麻纺织、舟车制造、房屋建筑(与西周大规模的都城建设有关)、玉器、骨器等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道路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也很系统完善,这取决于以下因素:便于周王巡视各诸侯国及诸侯朝见周天子,便于贡赋的缴纳;便于军队的调动以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和抵抗周边诸族的进扰3.经济生活概况,③生产力发展水平 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活动,当时有商品交易,但还处于物物交换阶段(《诗经·氓》)货币也产生了,本来作为装饰品和祭祀品的贝壳(一种学名为货贝的海贝)成了最早的货币之一贝的单位为“朋”,一朋的贝数有2枚、5枚、10枚之说,近人一般认为是10枚。
3.经济生活概况,④特征: 第一,是真正的自然经济即“农业生产物全然不加入流通过程,或仅有极小的部分加入流通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第二,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及建立在其上的各个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的依赖性为特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这里所谓人的相互依赖,不仅指各等级的人之间的臣属关系,并指人们被组织在社会生活的整体中作为成员,看不见独立的人二)产业结构思想,1.重农思想 2.对工商业的态度(不排斥,不忽视相当重视),1.重农思想,①重农思想产生的原因 ②重农思想的体现,①重农思想产生的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统治地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西周自古以来的重农传统周的始祖是后稷,后稷是帝尧时代掌管稼穑的长官,周民族向来以重视和善于稼穑著称在公刘时代已采取“彻田为粮”的赋税方式古公亶父迁居岐山之后,周成了新兴的农业民族,开始稳定下来 “周”字的甲骨文金文写法②重农思想的体现,A.国家的奖励措施 周武王的《重泉戎令》(P48;P58):“民自有百鼓之粟者不行”,即自藏一千二百斛以上者准其免除戍役的义务,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重视②重农思想的体现,B.籍田制度:西周一项十分重要隆重的典礼。
天子和诸侯直接管理经营的土地叫“籍田”每年立春前九日周天子事先斋戒沐浴以示虔诚,到立春开耕之日,天子带领百官和庶民亲临籍田天子翻土一下,公三下,卿九下,大夫二十七下,最后由庶民“终于千亩”,完成真正的耕作 《国语·周语》记载了“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对此加以劝谏的事件P48;P58) “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是对重农思想的一次系统阐述②重农思想的体现,C.社会职业的划分 九职中三农位于第一:“一曰三农,生九谷”(《周礼》)三农为上农、中农、下农分指平地、山、泽之农农业位于九职中的第一位②重农思想的体现,D.教化、训诫、宗教、祭祀等意识形态方面 农事被列为五常之教的第一项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敦信明义,崇德报功”(《周书》 统治者训诫被统治成员及其继承者时常有重农思想:“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周书·无逸》 对“天的警戒征兆”的反映:“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周书·金滕》) 祭祀用品:殷商时一次用四五百头牛,说明畜牧业占很大比重而西周祭祀时,大部分是农产品,谷类品种众多。
这反映西周时期农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很大②重农思想的体现,E.农业生产领域 要求不违农时农业是一个深受时令节气影响的生产部门,西周统治者对此很重视《诗经·豳风·七月》所记载的活动除一月二月外,其它月份均为农事活动,集中反映了西周时的农时观念 《诗经》对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具体途径有所记载:如根据地势高低和水流方向规划田垄的南北朝向或东西朝向、用火诱捕以防治虫害、采用谷草轮种法及密植间苗等措施提高产量等等2.对工商业的态度(不排斥,不忽视相当重视),①政治制度 ②社会职业的划分 ③鼓励商业活动的政策 ④市场管理制度,①政治制度,主管工事的叫司空,司空在金文中皆为司工司空官位列于六卿,而主管农事之官反由掌教化的司徒兼管,未独立位列六卿,由此可见对手工业的重视②社会职业的划分,“五曰百工,饰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对工商业的社会职能加以认可八材即珠、象、玉、石、木、金、革、羽等的制造从《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工艺水平来看,当时的手工业水平是相当高的③鼓励商业活动的政策,在大荒年景以商业政策来解决困难,对商业活动加以鼓励周文王的“告四方游旅”P314;P146) “币租轻,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资贵贱,以均游旅。
使无滞意即铸造重币与轻币同时流通,叫做母币辅助子币通行,以便金额不同的交易能顺利进行,使客商们的货物不会滞销(叶世昌先生指出,周初并无铸币,这是后人伪托之作 为求市邑繁荣,令县鄙商旅迁居城市,规定“能来三室者,与之一室之禄”(《逸周书·大聚》),④市场管理制度,A.设置固定市场 西周每次建都,都会在王宫的北面设立市场每天有三次大的交易活动:“大市,日仄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天官·冢宰》) 除了王城里的市,在交通要道上,每隔五十里也有固定的商品交换市场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周礼·逸人》),④.市场管理制度,B.设置完整的市场管理制度 根据《周礼·地官·司徒下》的记载,市场设以下官职:司市——总负责人;质人——各种货物的供求;廛人——征收商业税;贾师——价格核定及平议;胥师——管理交易活动,取缔不法商人做伪等活动;司虣 ——维持市场治安 市场管理具体内容及范围:对上市商品的限制;对商品出入市场的管理,必须评通行证入市;对价格的管理,贾师负责核定价格,胥师负责执行价格法令;对“质剂”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规范,“质剂”为交易契约,所有权转移的凭证,日后有纠纷,以此作为诉讼凭证。
二、春秋至战国前期农、工、商并重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一)背景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一)背景,1.生产力的发展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 2.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①农业,A.铁制工具、牛耕的广泛使用 春秋初期,齐国已有铁农具用于生产,春秋中期冶铁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叔夷钟》铭文记载,齐灵工一次就赏给叔夷四千冶铁工奴 春秋中期发明了冶铸生铁技术,这一发明比欧洲早1900年 春秋末期,我国已掌握了较高的生铁冶铸技术,春秋战国之际还有了生铁柔化技术 人名也可印证: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牛字子耕;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可见牛耕已非常普遍 铁器和牛耕为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提供了有力的生产工具中下层奴隶主组织奴隶和平民大量开垦私田,这些私田不受王室和诸侯的干预,也不用纳税,因而发展迅速同时,“公田不治”,奴隶消极怠工与逃亡,使得大量公田荒芜P29,《诗经》“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公田已经野草丛生了井田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①农业,B.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 芍陂是古代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今称水库),位于安徽省寿县安丰城南,又叫安丰塘,是公元前六世纪末由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筑的芍陂的设计很巧妙它恰当地利用当地东、南、西三面较高而北面低洼的地形特点修筑,“陂有五门,吐纳川流”。
陂周约百里,灌田近万顷,民得其利 漳水十二渠是大型农田灌溉渠道,由魏国邮令西门豹主持修建各渠设有调节水量的水门,郦道元说是“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②手工业,出现了独立的自由手工业者阶层;手工业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工商食官”的传统被打破,在官营手工业之外,出现了私营手工业宋国的个体手工业者,有固定的住址、常来的顾客、操着世袭的职业鲁班(公输班)即为春秋战国之际的个体手工业者,他以精湛的技艺闻名遐迩,被奉为木匠的祖师今天不少城市评定最佳建筑工程时,还设置“鲁班奖”) 冶铸业中,铁器代替了铜器的地位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乐器,更讲究富丽美观,技艺更加炉火纯青铁器除用于乐器外,还广泛用于各生产部门③商业,城市规模扩大:如吴国都城周围长达四十七里有余,齐国的都城临淄有四五万人,兵车八百乘;贸易分工更加细致,出现独立的专业肆,如羊肆、马肆等;富商大贾(商业资本)出现,且活动范围广泛,在各国之间进行贸易;专业的自由商人大量涌现,成为一个新兴的阶层;货币流通有了很大发展,贵金属成为通行诸侯间往来和大宗商品贸易的通用货币,铜铸币在全国范围广泛使用 私商开始出现:孔子的学生子贡,周游列国做生意,能与诸侯们“分庭抗礼”,孔子的影响和周游列国的资金都离不开子贡的作用。
范蠡“三致千金”,号称陶朱公,被后世商人称为楷模陶朱公成为富商大贾的代名词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财神”范蠡的计然之策:“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的待乏原则、“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价格思想、“无息币”、“无敢居贵”的积蓄之理大商人白圭主要靠经营粮食和手工业商品起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