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宁夏泾源县回民史.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40586538
  • 上传时间:2024-04-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宁夏泾源县回民史泾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全县人口近10万,其中回族占全县总人口97%,是全国回族人口占比例最高的县泾源县原名化平县,隶甘肃省管辖1950年9月18日,经甘肃省政府批准,以泾河发源地之故,改化平县为泾源县,归甘肃省平凉专署管辖1953年5月11日成立泾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又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县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划归宁夏管辖,并改名为泾源县   泾源何以形成回族如此集中的县,应追溯到同治年间西北爆发的回民起义清同治十年(1871年)以前,当时的化平川并无回族居住,只有为数不多的汉族零星散居同治元年,陕西爆发了大规模回民起义,起义由清地方团练血洗陕西华县秦家村开始,接着大荔、渭南、凤翔等地回民一呼百应,举起反清大旗各地回民组织起来,号称十八大营1864年,回民军退居甘肃庆阳董志塬1867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镇压回民起义左宗棠率军向董志塬压来,回民军损失惨重1869年2月,陈林、阎兴春等保护起义军家眷撤到金积堡,与马化龙联合抗击清军白彦虎、禹得彦等率陕西回民军主力奔向河西1870年底,金积堡粮草奇缺,七八千陕回老弱妇女儿童饥饿垂毙,为了保住回民军数千名家眷性命,同治九年(1870年)十一月初十日,陈林、阎兴春等几位主要头领经商议决定向清军求抚。

      陈林就抚后,前往河西余彦禄一股闻之返回金积堡缴械乞抚在金积堡就抚的还有蓝明泰、冶士俊等部,男妇大小共11000余名,其中老弱妇女近9000名 一、左宗棠安插陕回于化平川   陕西回民军在金积堡就抚后,如何安置,成为统治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有人建议将他们遣回原籍陕西,但考虑到本乡产业早已毁灭,又怕与汉民再起衅端,认为不便放他们回去;也有人建议将他们迁往南方各省,以发达的汉文化同化他们最后左宗棠决定在甘肃选择一些荒绝地亩安插陕回,地方官互相推诿,不认真办理安插陕西回民,左宗棠拟定三条原则:⑴要选择有水可资灌溉的荒绝地方;⑵要自成片断,可使聚族而居,不致与汉民相杂;⑶是一片平原,无大山大河之险,距大道不远也不近,以便管理的地方左宗棠亲临勘察,最后看中隆德、固原、平凉、华亭四州县交界之化平川左宗棠在给皇帝奏稿中称:“臣勘得平凉、华亭交界之化平川,宽六七里,长三十余里,窑洞三百余,土沃水甘,人迹断绝,可安插万余丁口俟并向清廷奏请设立化平川直隶厅通判将当地为数不多的土著汉民强行迁移相邻的平凉、华亭、固原等地,并放火烧掉汉族居住过的村庄院落,以彻底断绝他们回乡的念头,“明清住室经同治兵燹,无一存者汉民存者百不及一”。

      左宗棠做完安插前准备工作后,将这批陕回约11000余口从灵州金积堡解往平凉时值寒冬腊月,这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陕回还没到达终点,有的被饿死、冻死,有的因病而亡其中有570余口老弱妇女及“无亲属夫男”者病饿不能行走,留养广武营(今宁夏青铜峡水库区),等养好伤后另行发配行至固原境内,又收集零散掉队的陕回约500余口押解到平凉后,又有前安插平凉陕回认领亲眷500余口左宗棠又从这批陕回中挑出400名青壮年交由蓝明泰、安杰带领“随军征剿”,其余9500余口全部迁往化平川安插陕回之就抚者,北路官军所收纳及东西两山之众,悉解抵平凉左宗棠亲临点验,为数一万有奇,中有前安插平凉回民亲眷者,听其认领,尚实存男女九千四百余,安插华亭县西北七十里化平川”解往化平川安插的陕回具体人数据史料记载“陈林一起男妇大小1564名口,马振江一起男妇大小848名口,赫青选(黑青泉)一起383名口,马化凤一起1278名口,余彦禄、阎兴春、余兆临、拜万江、安杰等各起男妇大小5550名口”   化平川在平凉府所属华亭县西北约70里处,东距平凉约60里,“东连崆峒,西北均阻高阜,岩壑环峙,两水环绕,一为化平川,一为圣女川,合流汇白面河,川中横宽五、六里,长三十余里”。

      这批陕回被安插到化平川后,冯邦栋带随员前往化平川点验,“按口发给赈粮,丈量地亩,按户分拨房屋、窑洞”,并“购给附近该处土宜籽种,酌发耕牛骡驴,督其开垦播种”据报“察看回众情形,于九九之中得此生路,其不敢再萌异志,固在意中”这是第一批安插于化平川的陕西回民根据史料所记述的地理范围,主要安插在今泾源县香水镇、园子乡、兴盛乡和白面镇等地   陕西回民在化平川安置停当后,左宗棠又派冯邦栋传知陈林、阎兴春,要他们前往西宁,劝崔伟、白彦虎等投降陈林与阎兴春于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十八日起程,行时20天,于十一月初八日到达西宁到西宁后立即前往大南川回民军营,“始知崔三已带其党史伙数千,九日内由扁都口一带出窜肃州……陈林等行至大南川一带察看情形,见陕回老幼约数千户,所言皆同闻陈林等至,无不喜其来而恨其晚也陈林等因崔三(崔伟)等未归无从议抚”陈林没等着崔伟,先返回西宁同治十一年十月,陕西回民军在大小峡阻击战中失利,清军进占西宁,崔伟、毕大才、禹得彦等率部众20000余人就抚,其中崔伟一起10000余人被解往张家川一带安插;禹得彦一起7200余口被清军马队押往平凉择地安插阎兴春、陈林随军护送,返回化平川。

      禹得彦及部众被押解到平凉后,约有1000多名陕回被拨入化平川安插,其余6000余口被安插在华亭十二堡子、策底、石嘴、新民及平凉大小芦河1956年11月22日,将甘肃华亭山寨区所辖十二堡子、石嘴、新民等地划归泾源回族自治县管辖,即现今泾源县所辖新民乡禹得彦部下约有3000人被安插在泾源县,这是第二次安插泾源县的陕回禹得彦连同家眷被安插在十二堡子,其后裔今尚在   今泾源县黄花、惠台二乡境内甘回和陕回杂居,二乡地处该县北部,与固原、平凉接界据考察,二乡境内甘回多属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大多数自称是从莲花城(今甘肃秦安县境内)迁来据史料记载,左宗棠在处理金积堡善后期间,曾指定原在张家川一带率领回民起义就抚后的李得仓,会同地方官,把莲花城、清水一带的“南八营”回民按照宁夏的办法进行安置,于是将秦安、莲花城部分回民迁至黄花乡的庙湾、上下胭、罗家滩、华兴一带及惠台乡的一些地方,将平凉小部分甘回迁至黄花乡的平凉庄,将金积堡马化龙胞弟马化凤为首的1278口甘回迁至黄花乡的店堡及惠台乡的一些地方因此泾源县黄花、惠台二乡陕回和甘回杂居,而甘回又来自莲花城、金积堡和平凉三地区   据粗略估计,同治年间安插于泾源县的陕回和甘回共计约16000人,其中陕回占70%以上。

      分布在化平川(包括香水镇和园子乡)、圣女川(今兴盛乡)和白面镇,约10000人,是第一次安置的分布在黄花乡和惠台乡的甘回和陕回约3500人,分几批从不同几个地区迁来安置在新民乡(当时属甘肃华亭县辖)禹得彦部约2000人   陕西回民军在金积堡就抚后,刘锦棠从中挑选400名丁壮,交由蓝明泰、安杰统领“随军征剿”,并授以军功衔,被清军驱赶,去攻打回民军,后又与西宁投降的禹得彦、崔伟及张家川的李得仓回民军,组成五营,称“旌善五旗”,又因都是骑兵,又称“旌善马队”,听从刘锦棠调遣,前往甘肃、新疆等地镇压回民起义,做了些对回民有害的事 二、安插化平川的几位十八大营元帅及事迹  十八大营元帅是陕西回民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是西北回民起义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及反清事迹在左宗棠上呈皇帝的奏折及地方文献中频繁出现,起义失败后他们的命运及下落成为人们所关心的一大问题当时安插在化平川的陕西回民中,有五位担任过十八营首领,他们是陈林、禹得彦、余彦禄、阎兴春、蓝明泰其他几位:马振江、冶士俊、赫青选、金兆麟、拜万江、金明堂、安杰等也都在起义军中担任过首领,他们的职位仅次于十八营元帅而马化凤是金积堡宁夏回民起义的一位重要人物,连同陕西回民一起被迁往化平川。

      马振江是陕西十八大营元帅之一马振河(正和)的胞弟,马振河是长安人,曾率领西安市郊63坊回民起义,起义军转战至董志塬合并为四大营后,由白彦虎、崔伟、禹得彦、马振河担任四大元帅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二十日,在距固原黑城子南30里何家沟战役中,马振河头部受枪伤牺牲,部众由其弟马振江统帅笔者曾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在泾源县实地考察所得,对安插在泾源县的陕西回民军几位主要首领在陕西原籍及泾源安插地进行考证:   陈林,渭南六村九社人,起义前在大荔县伍家村任开学阿訇,被安插在泾源县泾河源乡涝池村,仍在当时化平川的园子村伍家清真寺任开学阿訇,这座清真寺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是经陈林向地方官奏请准建的,也是泾源县至今保存最早的一座清真寺,该寺大梁记有“修建军功五品花翎阿訇陈霖既化霖抹阁社仝立”,“大清同治拾有叁年岁次甲戍季夏月毂旦”,清真寺大殿正门两傍木柱上刻有左宗棠亲笔所提对联:“敬长爱亲自求多福,型仁讲让同我太平”,署名“恪靖伯”据当地群众讲,左宗棠还为该寺书写门匾,但文革中被毁,所题字句无人知晓现在问起陈林阿訇,许多老年人都知道,据南坳村一老人讲,陈林阿訇在化平川伍家清真寺开学时,伍家村有个叫伍七的年青人要在清真寺旁开窑烧砖瓦,被陈林阿訇力阻,此人对陈阿訇怀恨在心。

      一次陈阿訇被邻村请去过“圣纪”,被伍七跟踪,在返回经老虎坡时,被伍七杀害这一说法与50年代马长寿教授在泾源的调查基本吻合   禹得彦,同州府大荔西南禹家村人,被安置在泾源县新民乡的十二堡起义前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兼大商人,在西安、三原、大荔、四川等地开有商店和当铺禹得彦被安插于十二堡以后,不久就成了大地主,占领五百亩土地死后,因子孙不务正业,大半土地出卖了,但土改时还是地主成分”禹得彦坟墓在村东北的一个小山坡上,当年马长寿一行调查时还参观了这位回民领导人物的坟墓   余彦禄,大荔县王阁村人,曾率领王阁村十三营回民起义,在董志塬被推举为十八大营元帅之一,其部下分红、黄、兰、白、黑五旗在董志塬战斗中受重伤,枪弹“自腮下穿入,右耳旁透出”,“余彦禄前次带伤未死,验视两颊洞穿,舌烂音涩,亦垂毙矣”这是左宗棠给皇帝奏稿中的话,据余彦禄后人讲,余彦禄在金积堡投降后,被刘锦棠背信弃义于同治十年正月初十日杀害,其部下被安置在泾源县兴盛乡王阁村一带,有“王阁十三村”之称   阎兴春,渭南孝义镇人,起义前在渭南六村九社任开学阿訇,起义时九社的回民成为他的部下投诚后被安置在泾河源乡的上九社村,仍在当地任开学阿訇,在其主持下,于1875年为该村建清真寺一座,因与陈林曾前往西宁劝崔伟投降,被授以军功衔,左宗棠为该寺亲笔题“崇道揆文”匾额和“义凛遵王夷涂共履,心存善迁福域长登”对联一副,署名“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题,恪靖伯加一等轻车都尉左宗棠书”。

      听说阎兴春阿訇活到九十岁善终   蓝明泰,渭南蓝大庄人,投诚后被安置在泾源县泾河源乡的蓝大庄   另外,马振刚,大荔沙苑杨家村人,家属及部下被安置在园子乡沙园村和车杨树冶土俊原籍不清,被安置在泾河源乡冶家村赫明堂是陕西回民起义最早领导人,十八大营元帅之一,陕西大荔县赫冶家人,人称“赫冶古阿訇”,咸丰年间去云南开学,回陕后宣传杜文秀起义回民军转战至固原时,在固原城东门外被孙玉宝杀死,其家眷及部分军队被陈林收留,被安置在泾源   陕西回民被安插到泾源县后,可能出于对陕西故乡的思念,沿用了许多陕西时所用的村庄名称如陕西华县秦家村是陕西回民起义的最早发起点,今泾河源乡上、下秦家村村名就源于此,这个村的回民也是团练火烧华县秦家村的劫后余生者陕西东部回民起义的几个中心如王阁村、乔天、沙苑、庞阁庄等地名,至今在泾源县仍保留泾源县村名沿用陕西村名的还有九社、园子、沙南、者伍、杨家、车村、蓝大庄、南傲等,以上村名原属陕西大荔、渭南、华县等地今泾河源乡的九社村回民原居住在陕西渭南的六村九社,曾随阎兴春阿訇起义,迁居化平后仍沿用“九社”村名据考证“社”为元代遗留下来的一种建制名称蒙·元时一支名为“探马赤军”的军队,在征服中西亚战争中吸收许多穆斯林青壮年补充兵源,这些穆斯林士兵又随“探马赤军”回到中原。

      元统一全国,战事结束后,这支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