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椎病的表现特征以及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案.docx
8页颈椎病的介绍以及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以下文档由圣手丹医大健康整理归纳,转载请先联系1)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 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 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 障碍的临床综合征2)表现: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 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 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3) 分类: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 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4) 体征表现: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 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有逐渐年 轻化趋向5)易发人群:A) 长时间低头看书、坐办公室人员:长期保持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B) 头颈部外伤人员:头颈部外伤并不直接引起颈椎病,但却往往是颈椎病产生症状的 加重因素,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造成颈椎管处于狭 窄临界状态中,外加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甚至瘫痪发生。
在不适当的颈部按摩也常 有瘫痪发生的报道C) 不良姿势: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 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D) 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也是发病基础颈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小者 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6)主要表现特征:A) 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B) 一侧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 自觉的握物落地C)其严重的典型表现是: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D)最严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E) 常伴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F) 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G) 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 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 状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7)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本处仅讲非手术中医治疗方法)A) 手法按摩推拿疗法:这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 措施。
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 粘连来缓解症状,脊髓型颈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 截瘫,即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般也推荐手术治疗B) 颈椎牵引疗法:这是颈椎病较为有效并且应用较广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适用于除 脊髓型外各类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C) 理疗: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一般认为,急性期可行普长因离子 透入、超声波,紫外线或间动电流等;疼痛减轻后用超声波、碘离子透入,感应电或其他热 疗D) 温热敷:此种治疗可改善血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肿胀以减轻症状,有助于手 法治疗后使患椎稳定本法可用热毛巾和热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药熏洗方来热敷急 性期病人疼痛症状较重时不宜作温热敷治疗E) 自我运动疗法:① 颈部运动:头向前倾十次,向后仰十次,向左倾十次,向右倾十次然后缓慢摇头, 左转十次,右转十次② 摇动上肢:左臂摇动二十次,再右臂摇动二十次③ 抓空练指;两臂平伸,双手五指作屈伸运动,可作五十次颈椎病④ 局部按摩: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 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
⑤ 远道点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于此反应点施点穴按⑥ 擦掌摩腰:将两手掌合并擦热,随即双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动,作五十次⑦ 掐捏踝筋: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⑧ 用拇、食指掐揉人中穴⑨ 提揉两耳;用手提拉双耳,然后搓揉,待耳发热为止F)中医药物治疗方法:① 中医辨证类:寒湿阻络型:(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 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 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 通络止痛方药: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 赤芍 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通络;葛根解痉,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② 中医辨证类:气血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 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 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 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③ 中医辨证类:气阴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 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 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 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 芍、丹参、地龙、夜交藤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 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④ 中医辨证类:脾肾阳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 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 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方药:熟地、枣皮、炮 干姜、龟板胶、鹿角胶、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 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补肾养血;鹿角胶、龟板胶填精益髓,强筋健骨;枣皮补肝肾, 收涩止遗;川桂枝、肉桂温经和阳;炮干姜、淮山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温阳益气; 白芥子祛痰散结;炮甲珠软坚散结,通经活络⑤ 生化药物治疗:采用从猪的四肢骨或牛的胎骨提取出的骨肽制剂骨肽片、骨肽注射液 等治疗颈椎病,有临床研究表明,口服骨肽片3周(2 片, tid),对神经根型、脊椎型、椎动 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74%、68%、90%和75%H)中医穴位治疗:▲体针:a) 取穴,主穴:分2组1、夹脊颈4〜7;2、哑1〜4、风池、天柱、大椎配穴:神经根型加肩井、胛缝、曲池、合谷、后溪、养老;椎动脉型加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 三阴交、太溪、行间;交感型加百会、四神聪、心俞、肝俞、胆俞、太冲;脊髓型加足三里、 太阳、外关、委中、阳陵泉、环跳 哑1〜4位置:哑1与哑2、哑4均位于督脉上,哑1为第2、3颈椎棘突间(哑门下1寸)、哑2为第3、4颈椎棘突间,哑4为第6、7颈椎 棘突间(大椎上1寸)哑3在哑2旁开05.寸(双侧)胛缝穴位置:肩胛骨内缘压痛点b) 治法:主穴每次选1组,可轮流选用其中第1组穴,一般取夹脊颈5〜6,如颈肩 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组穴每次仅选哑(1〜4)中之1穴,余穴选1〜2穴。
配穴据不同症 型,取2〜4穴夹脊穴操作:取28〜30号1.5〜2寸之毫针,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 或旁开夹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采用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促 使针感传导疼痛重者紧提慢插,肢体麻凉甚者紧插慢提一般则用平补平泻法哑1、2、4穴,均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转,哑3进针法同夹脊穴要求取穴准确,得气后 轻提插3〜5分钟或捣针2〜3分钟,要求哑3针感为上肢触电感余穴应达到四肢触电感针感宜由弱到强,逐步获得,不可乱捣猛刺如针感不满意,可调整方向,如仍无上述 针感,则不必强求缓慢出针,出针后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进针,缓慢送针至1.5 寸深进针时针尖略朝上,得气后针尖略朝下,然后以拇食指夹持针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转, 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脉下行,继而改为自上而下有节奏捻转(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针), 运针半分钟退针至皮下,复将针尖指向患侧,提插捻转1分钟,使酸麻达到肩臂,不留 针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1.5寸左右,使针感向头颈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针感向 颈部放散为宜,均用平补平泻之法配穴,进针得气后亦用平补平泻法,其中,胛缝穴进针 3〜5分,有局部酸胀为宜;养老穴取穴时手掌朝胸前,针尖向内关方向刺入,针感应向肩、 肘、腕放射。
以上穴位,除不留针者外,均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 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电针a) 取穴,主穴:夹脊颈2〜7配穴:养老、天柱、大椎、肾俞、大肠俞、曲池、外关、 合谷、阳陵泉、秩边b) 治法:主穴,根据增生部位,选择相应夹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 毫针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运针至针感出现传导,配穴进针得气平补平泻1分钟, 然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连续波,频率120〜250次/分,电流强度以 病人感到舒适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疗程 间隔4〜5天▲拔罐a) 取穴,主穴:分2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风门配穴:天宗、肩井、肩贞 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b) 治法:主穴第一组为刺络拔罐法,第二组为竹罐法每次一组,可交替选用如仅用 主穴疗效不显,改用或加用1〜2个配穴刺络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铍针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针后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 不超过5毫升),亦可以皮肤针局部叩刺至皮肤微出血针后加火罐,留罐15分钟,去罐后 作局部按摩及头部作旋转运动,3〜5天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竹罐法:将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药水锅内煮2〜3分钟,取出并甩尽药水,然后迅 速置于穴位上使吸住皮肤,7〜10分钟后取下,以出现瘀斑或充血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药液制备:艾叶、杜仲、防风、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 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穴位注射a) 取穴主穴:新设、阿是穴、大椎、天宗配穴:神经根型加天鼎,椎动脉型及交感型加风池新设穴位置:风池穴直下方,后发际下1.5寸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b) 治法:药液:混合注射液(丹参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野木瓜 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主穴每次选1穴,据症选1配穴阿是穴多在颈椎周围,须仔 细探找,如能发现条索状或结节性痛点更佳在注入药液之前,应略作提插,使得气感明显,天鼎穴应使针感到达病臂及手指为佳,然后缓缓注入,每穴任选上述药液一种,注入1毫 升(阿是穴可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挑治a) 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即反应点多出现在颈、背部,为党参花样的皮损改变一般为圆形或椭 圆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边缘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以大及颈椎 增生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