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doc
7页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 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务必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技巧,闻一多主张的“三美”来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略作分析 1923 年徐志摩与闻一多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不仅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徐志摩的白话诗技巧探索创新还是很有成就的徐志摩也写过一些淳朴感人、乡情浓郁的抒情诗歌面对恶毒的红尘世界,诗人也抱以利刃,感情奔放,多用口语,也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艺术特色关键词】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徐志摩浙江海宁县人, 生于徐门长孙独子 自幼过着舒适优俗的公子哥生活他曾与闻一多等人创办了新月社,也是新月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志摩是 20 世纪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他的诗歌收集在以下集子中:《徐志摩的诗》这部诗集的大体内容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探讨生活哲理;以及写景抒情诗《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个诗集,这部诗集可看作是记叙当时他和陆小曼之间的感情波折, 他的热烈感情和无法摆脱的痛苦 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后,作者还出过两本诗集,一是由他自己编选的《猛虎集》另一个是他人编写的《云游》这两个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多数是徐志摩后期的作品。
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 大部份与现实脱离, 抒写他自己“微妙的灵魂和秘密”有的诗歌无呻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情调而且,他的思想立场与进步的革命朝流抗衡本文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一.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描写贫富悬殊,人类苦难,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深切关怀的诗篇 这类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某一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如《先生!先生!》《谁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该》等一些作品就深刻记录了诗人这时的思想轨迹 他清楚地看到: “可怜我快饿死了, 发财的爷! ”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在玉杯:《叫化活该》面对形容惨淡的底层民众,目睹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诗人精神感到十分压抑愤满,他要呐喊“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精暴的嗓音 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诗人要鼓励读者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疼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服的,懦怯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灵魂的呻吟由于理想的狂热,爱的深沉,随之而来的失望的痛苦也就是特别强烈这使得徐志摩在直面人生,用 " 半干的墨水 " 移情寄慨时,总是同情多于批判,伤感多于愤怒,忧叹多于呐喊,颓唐多于昂奋,诗稿多呈" 残破的花样 " 。
在他眼里, " 民族的破产,道德,政治,社会,宗教,文艺,一切都是破产了的 " 绝望、残毁、荒唐、沉沦、惆怅、凄冷、徘徊、破碎这些字眼大量出现于他的笔下他伤心 " 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 " ;他诅咒 " 谁敢说人生有自由,星光在天外冷眼瞅,人生是浪花里的浮沤 " ;他忽而高呼,要用 " 自剖的一把钢刀 " ," 劈去生活的余渣,为要生命的精华 " ,忽而又流露出厌世遁世的情绪,宣扬 "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 " ,都将 "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 " ,"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 散见于徐志摩诗集里的这些 " 残破的花样 " ,反映了诗人头脑中的矛盾,思想上的混乱对处在三座大山重压下的祖国和民众,他怀有怜悯心这些诗歌都是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 徐志摩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 ① 二)构思精巧,意境优美,情感纯真的抒情诗如《沙扬娜拉》、《车眺》、《再别康桥》这部分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文字清雅秀丽,意境幽谧恬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请看: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道一声珍重 , 道一声珍重 ,/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扬娜拉! / 《沙扬娜拉》 寥寥四句,使人恍若身临其境。
用 " 水莲花" 比附素以贤惠闻名于世的日本女子,美丽动人,形神贴切;用 " 不胜凉风 " 来描绘告别之际躬身还礼的日本女郎, 更增添了这形象的温柔和娇羞之态 那一声声轻柔甜润的 " 珍重 " ,悱恻动人地蕴藉着友人们(或许是情人)因愉快的相会,而带来的依依惜别之情小诗没有正面塑造人物形象,没有具体叙述活动场面,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故事内容,仅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普通的告别语,就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确实不同凡响最后,诗人摹日语 " 再见 " 之音道了一声 "沙扬娜拉 " ,再度渲染了这似水的柔情,吟咏出一个意蕴幽深的回音那轻轻的我走了, / 正如我轻轻的来; 悄悄的我走了, / 正如我悄悄的来; /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也是一首流传很广、久唱不衰的抒情歌谣美丽的康桥(即剑桥),曾在诗人的生活中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创作欲望都是在这里形成的爱情诗等:如《猛虎集》第一首《我等候你》,描绘的是一个痴情的男子等候情侣赴约时的内心活动,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你这不来于我是致命的一击,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阳春,叫坚实如矿里的铁的黑暗,迸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他在诗中尽情地表述着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表达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正是这种坦荡率真的情感,使徐志摩的诗总是显得那样自然天成,绝少人为的斧凿之痕, 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生命水”般的活力,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那些怀人念旧的诗篇 ② 因为作者记忆中那些美好和心灵深处的那一份情感,所以那些景物都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康桥曾见证过往昔的美好时光,可如今物似人非、人去楼空,这里藏着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人生遗憾!这里每一片风景都浸染着情感,情与景融合无间,才可能表现出那一份“志摩式”的洒脱和无奈 其次,看似信手拈来的物象,实则是苦心孤诣地构成的意象又有着一些非常个性化的方法和效果这些形象,都是人们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在英国浪漫派诗人的诗作中似曾相识的,但经过诗人徐志摩感情的孕育,又具有了独特而新颖的特色二、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一)徐志摩的诗歌多以口语化的词语入诗如:《残诗》怨谁?怨谁?这不是青天里打雷?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土!别瞧这白石台阶儿光润,赶明儿,唉,石缝里长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霉!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要不了三五天谁翻着白肚鼓着眼,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顶可怜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萧唱歌,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现在,你叫去!就剩空院子给你答话!《残诗》写于清朝末代皇帝被逐出皇宫的时候。
《残诗》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语言上,全诗用口语写成,这在作者的全部诗作中也是相当突出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社会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来描绘满清上层阶级的败落景象本来卑下与高贵在昔日有着森严的界限, 但时过境迁, 今非昔比, 原先强盛的现已残败,作者用市井语言去写显贵宫庭的败落, 脱尽了宫庭的脂粉气,还原了世俗的纯朴自然,在语境和情调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这是仅用书面语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当然,《残诗》中的日常口语, 经过了作者精心提炼, 已经没有日常口语的零乱芜杂,可说是“珠圆玉润”在诗的句法与章法的安排上,《残诗》也有独到之处,它不象徐志摩的其他许多新诗那样,在句法和章法上注重排比和对称,相反,这里追求的是句子结构的错杂,力避句子结构的类同, 虽然整首诗在外在形象上齐整得象块豆腐干,但句子结构极其灵活多变,句子与句子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自由的流动关系,加之作者不断地变化句子语气,用疑问、反诘、感叹、否定语气来避免过多的直陈句,表达出一种变幻不定的思绪,增强了诗内在的张力和弹性即用铺叙的手法展现昔日的豪华显贵、借以感慨今日的冷落残败),直白石台阶、凤尾鱼、鹦鹉,这些意象本身就能让人联想到宫庭昔日的豪华显贵;他也直接从表现“今天”着手,预示昔日的一切都将褪去原有的色彩、将消隐原有的存在:瓷花砖上将堆积灰尘、白石台阶也要长草和生苔、珍贵的凤尾鱼将要饿死、聪明而刁钻的鹦鹉不再有人理会,展示出一幅由盛而衰的封建帝王没落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鹦鹉这一意象的选择在深化意境、渲染情调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鹦鹉出现前,满清废宫的败落景象被统一在一种无声的寂静的视觉画面中, 鹦鹉的声音打破了这种寂静,出现了听觉喧闹,但随即这种听觉的喧闹又与“空院子”一同归于沉寂 以有声衬托无声,就显得更加寂静了,废宫的景象也就愈显得败落,语言的精练是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古往今来的诗人大多致力于诗歌语言的锤炼 ③(二)象征,比喻,反复是徐志摩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你看他那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她那少妇的安详,柔和,端丽现在在剧烈的阵痛里变形成不可信的丑恶: 从徐志摩的这些自白中, 我们不难看到两点: 第一,《婴儿》不是对真实的人的诞生的描写,它是象征性的,是一个凝聚了作者情感和愿望的诗歌意象,寄托着诗人对“一个更光荣的将来”的期待;第二,它是站在绝望的边沿唱出的希望理解了这两点之后,我们会进一步明白,作品中的“婴儿”与产妇的关系, 也是理想与时代环境关系的一种象征 或许可以说,难产的“婴儿”象征着民主自由的社会理想,在“生产的床上受罪”的产妇,则是当时正受着帝国④主义和国内封建军阀双重压迫的中华民族。
三)徐志摩诗歌中的“三美”闻一多先生提出了新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建筑美指的是节与节的匀称和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词藻如:《为要寻一颗明星》、《沙扬娜拉》、《沪杭车中》、《再别康桥》、这些诗歌中三美都有体现,特别是《再别康桥》就是“三美”最好的文学形式的体现《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全诗 7 节,每节 4 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 1、 3 行稍短, 2、4 行稍长,每行 6 至 8 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 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