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哲史孟子哲学.ppt
30页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孟子哲學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 廖曉煒xwliao@•授課內容:•1、孟子性善說之真實意涵•2、孟子性命之辨•關於《孟子》的成書:•A、孟子自己寫成;•B、《孟子》乃編集者集合若干弟子對孟子言論和問答的記錄而成•補充閱讀文獻:•趙岐、孫奭:《孟子注疏》;朱熹:《四書章句集注》•1、牟宗三:《圓善論》•2、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4、劉殿爵:《采掇英華——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集》•5、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6、黃俊傑:《孟子》•7、倪梁康:《心的秩序——一種現象學心學研究的可能性》•8、[德]羅哲海:《軸心時期的儒家倫理》•9、李景林:《教養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10、Shu-Hsien Liu(劉述先):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Classical and Sung-Ming•11、Kwong-Loi Shun(信廣來):Mencius and Early Chinese Thought性善VS.性恶前372-289前298-238「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荀子·非十二子》)」性善?性恶?•孟子与荀子是孔子以后,先秦儒学的两位大师,都认为自己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且对各种异见提出激烈的批评,然而在人性问题上,二家却有着极为不同的看法:孟子主性善而荀子则主性恶然而:•孟子与荀子的主张是绝然对立的吗?•表面看来二者的观点针锋相对,我们应当选择何种观点?•选择之前,我们似乎不能对对一些前提性的问题加以重新考察:究竟何谓性?何谓善、恶?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的真正意涵是什么?一、孟子的性善说•1、导言•A、从孔子到孟子•孔子所标举的「仁」,乃是人无条件地感通关怀他者的道德情感或道德能力,是每一个体成就自我的内在根据,人人生而本有,为仁与否乃是每一个体能够自作主宰的•循此,「仁」是否即是人性中善良的种子(使善的行为得以可能的根据)?「仁」是否即是「人心」本有的能力?•是以有学者认为孟子的性善说或心性论,为孔子之说典立了人性论的基础•B、孟子在傳統儒學中的地位:道統說的意涵•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唐代韩愈续道统,正本于此•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朱子:孟子「于篇终,历序群圣之统,而终之以此,所以明其传之有在,而又以俟后圣于无穷也,其指深哉!」•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道统之确立:唐宋以后,「周孔」并称变而为「孔孟」并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C、中國哲學獨特的表達方式:類比的思維方式與哲學論辯•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2、孟告之辩(1)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孟子:「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2、孟告之辩(2)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2、孟告之辩(3) :•告子:「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总结而言,孟子的主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A、所谓人之性者,乃是人区别与其它物类的根本之点;•B、顺人之性,即可自然为善;•C、现实中人之行为非全为善,其不善之根本原因在于「势」使之然•3、孟子对人性意涵的界定:•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性也」•由此可知,孟子所谓之人性涵括两方面内容:•同于一般动物者与不同于动物者•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几希:无几也•那么此不同于动物,而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者为何?•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知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点在于此四端之心•所在,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孟子乃是「即心言性」,换言之,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乃是人人生而本有的「四端之心」。
•关于「心」,孟子有不同的说法:•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此之谓失其本心」•道德心或道德主体的内在结构:为什么是四端而不是三端或五端?(思考作业)•怵惕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与义、礼、智的关系•4、孟子所谓性善的真实意涵:•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筭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的性善说所包含的几个问题:•A、良知的先验论证:•以数学学习为例,我们能够学习数学演算,表面上是从学习中得来,然而学习计算只是一必要条件,仅仅有老师的教导,并不能完全使我们学会数学运算。
因此,我们还必须考虑另外一个条件:抽象的运算能力具体来讲,对于小动物、智障儿童,我们是没有办法通过各种教化的手段使其获得运算的能力•这里抽象的运算能力就是一种先验能力,它是心灵具有的一种潜能,必须通过努力培养开拓才能完全的实现出来这不同于本能,本能随现实机缘触发便一成永成,如手被火烧不假思索便缩回,这是不学而能的;从生物学上来讲,本能乃是生来就有的,是条件反射•同样孟子所谓的「四端之心」或者「良知」也是一种先验的能力,也是心灵的一种潜能我们的各种价值判断自然包含有种种经验性的内容,并且常常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发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则不可能是由学习得来的,必定有其先验的根据•父母的确教导我们关心他人,老师的确教导我们要有诚信,可是,我们之关心别人、信守承诺,并非全然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教化只是助缘,教化不可能让一只小猫(自觉地)关心其他动物、爱护地球、信守承诺•所以孟子以上说话的真实意涵乃是,心灵本有的道德能力(「四端」),乃是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所以可能的本质条件•B、良知作为一种道德能力,是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不同于心理活动:•一般的心理活动乃是随感而自然发生的,精神活动则是经自觉的有价值的理想所引导的。
•比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十分无聊,一邊浏览街景,一邊念头迭起,这些都是心随境迁的心理活动•而精神活动乃是要投入精神的,它是一种消耗,是要花精神的就本能而言,人都是好逸恶劳的,然而当我们自觉地投入到求知、道德、艺术、宗教等精神活动中的时候,我们却能突破本能的要求而表现出一种强大的意志力•当然,一旦这些精神活动没有自觉意识地参与,它们也就变成了一般的心理活动:上课时心不在焉,只不过在笔记本上随意记下几句老师讲授的内容,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时,随意东看西看,拍拍照片,在教堂内随众起立、坐下,心中却想着下午的节目•简单一句,是否「心不在焉」乃是区分心理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键•有良知参与其中的道德活动显然是一种自觉的,并且是冲破本能之惰性的精神活动,尤其是在生命与正义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性善说的根本意涵可概括如下:「性由心显,仁义内在」•孟告之辩(4):•「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无以异同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心之放失与陷溺:•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然而,现实中人毕竟不能如尧舜般皆为圣人,原因何在?•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谓放心,并非人心之泯灭,不过是说,心处于非自觉的状态或者说,人心为物欲所陷溺•大体小体、天爵人爵:•「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人爵以要天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如果说人性为善,「恶」何以会出现?孟子如何解释「恶」的问题?•5、性命之辨•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对「命」的界定:•「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君子行法以俟命」•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性也」•6、修养工夫:•「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 」•尽心、存心、养性、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扩而充之(「熟之而已矣」):•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熟之而已矣」•「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