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竞争性”与“政治化”:货币发行的两种理念刍议.doc
9页竞争性”与“政治化”:货币发行的两种理念刍议4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科版)2012年2月则是在确保货币权力的运行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其侵害性降到最低,使人民的财产权更有保障.当然,货币宪法首先不是在文本上表现为一部宪法典,而应当是在现有法律文本的基础上.归纳出一套规范货币权力运行的法律规则,这也是我国宪法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思路.参考文献:[1]苏永钦.部门宪法——宪法释义学的新路径?[A].苏永钦.部门宪法[C].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2]洪镰德.结构功能论的法律社会学——帕森思法律观的析评[A].苏永钦.部门宪法[c].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3]SeeLB,Yeager.InSearchofaMonetaryConstitu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2.[4]许育典.教育宪法与教育改革[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5][澳]杰弗瑞?布伦南,[美]詹姆斯?M.布坎南.宪政经济学(译者的话)[M].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周刚志.财政宪法学初论[J].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刘蓉,刘为民.宪政视角下的税制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0][英]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M].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11]张维迎.理解经济危机[J].读书,2009,(5)."竞争性''与"政治化":货币发行的两种理念刍议吴乐乐(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1)一,问题的发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金融海啸的灾难性打击导致全球金融机构出现系统性崩溃,经济严重衰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为了化解"银行危机",刺激经济复苏,接连推出积极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结合,通过扩大公共财政支出与结构性减税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但是,这些举措往往易于使政府陷入"财政两难",即"一方面,各国必须更多地为应对实体经济或虚拟经济的危机'买单'而增税存钱;另一方面,为了救企业,增活力,还必须不断以让渡财税收入,降低税负来刺激经济行为主体,挽救经济"¨.宽松货币政策的核心是增加货币供应量,即通过增发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举措以刺激经济繁荣和抵抗衰退.但是,肆意的开启印钞机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的"毒树之果".而正如人们所预料的,也是不愿意看到的,在次贷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也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而且这种膨胀的经济不会只是一时,展望未来,它仍将持续"儿'.鉴于恣意的货币发行极易导致通货膨胀的频发,而"通货膨胀是一种疾病,一种危险的,有时是致命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医治,它可以毁掉一个社会"I3¨嘲.再加之,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有鉴于此,是否应当对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旅以适当的约束与规范就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考察视角,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学术观点,构建了形态迥异的政策制度.二,货币的吸引力:理性政府的理性选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作为一种经济财货出现以来,利益与权力就成为其与生俱来的潜属性.历史事实表明,统治者历来将垄断货币发行权(铸币权)视为拥有统治权力的象征.基于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政府可以在获得不尽之财源的同时,达到巩固统治与强化集权的终极目的.孟德斯鸠曾经指出:"一条永恒的经验是:任何掌权者都倾向于滥用权力;他会一直如此行使,直到受到限制."[4](正是基于拥有发行货币的垄断性权力,所以,政府亦能够利用而且也一直在利用增发第28卷第1期苗连营,等:货币宪法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货币的方式作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当代表着贵重金属索取权的纸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以来,通过增发货币的手段获得源源不断的财源更是理性政府的不二选择.布坎南教授在《宪政经济学》一书中曾经经典地指出,授予政府发行不兑换货币(fiatmoney,即法定货币)的垄断权,使它能够以接近于零的成本创造具有经济价值的财产'm".同时,当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理论由"学院"成功打入"议会"之时,国家就将"预算平衡"这一古典财政原则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场",赤字财政理论日益成为政府青睐的对象.这不仅为日益增长的政府财政赤字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与逻辑基础,而且也为政府提供了一个弥补赤字的"最优"方式,即增发货币.所以,布坎南教授明确指出,"可以'相信'政府仁慈地根据效率和平等原则分配税收负担份额,但是无法同样相信这个政府把货币印制维持在可欲的限度之内"[5]'铋.三,货币的非国家化:哈耶克的"美丽新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教授指出,"在纸币(或其他代币券)被置于政治控制之下后,这种垄断就变成了一场无可救药的灾难"¨'.为了挽救这场"无可救药的灾难",哈氏设计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理论构想,即剥夺政府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实现"货币的非国家化".1976年,哈耶克在伦敦经济事务研究所完成的着作《选择货币》与《货币的非国家化》中,严厉地抨击了政府滥用公民委托其生产,供应具有最高品质的,价值稳定的货币的崇高权力,建议发起了一场"自由货币运动".他坚信在依赖特殊利益集团的民主制度背景下,由于货币供应量常常被用于满足特定的政治目标,所以,不可能拥有健全的国家货币.他认为,不论是重新返回金本位制的货币体制,还是采取某种固定汇率制度,均不能获得一个"价值稳定"的货币,而且也不能有效地限制政府滥用货币发行权的固有倾向.当然,如果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不可避免的话,金本位制则是一种最优的选择.他进一步指出:健全的货币只能出自于自利,而不会出自于仁慈."¨'在自由的货币体系中,只有当我们所持有的货币来自发行机构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之时,才可能出现"价值稳定"的货币.有鉴于此,只有实行"货币的非国家化",即"剥夺政府在货币供应方面的垄断权力",在货币发行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同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也可以有效地限制政府膨胀货币供应的冲动.只有"让私人发行的货币流通起来","将能够防止过去六十多年困扰整个世界的严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一次又一次的发作","它也是医治某种更为根深蒂固的疾病的一剂猛药:即周期性的萧条与失业,它曾经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内在的,致命的缺陷."'附'''.但是,哈耶克试图建立"一种自由市场的货币体系"的理论设想,自其提出以来就成为了争议的焦点与热点.很多学者认为哈耶克的构想完全是一种纯乌托邦式的理论构建,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美丽新世界".然而,哈耶克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私人发行的货币流通起来的"幻想"早已有之.在公元前4世纪的印度,一位叫做Kautilya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在他的一篇名为《TheArthashastra))的文章中对私人发行货币进行了相关的论述.文中对于私人生产,发行和回收钱币以及国王作为"保证人"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文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该专门设立一个特殊的"钱币检验官";对于私人发行的每一个钱币,政府相应地提取钱币面值额的8%作为管理费用.同时,除非经过"钱币检验官"的认证,否则钱币就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和交易;反之,如果使用未经认证的钱币,将被国王处以死刑作为惩罚.四,货币的政治化:"御用经济学家"的真理正如后凯恩斯学派的分支——主权货币理论者所持之观点,政府应当而且必须享有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力,因为"货币是主权国家的内在创造"[8](.国家可以而且应当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保障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存在内在的自我均衡力,即使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市场体系,也无法回避"市场失灵".国家政策的核心在于确保高水平的产出和充分就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几乎不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率.有鉴于此,任何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供给都需要必要的政府干预,而且必须在市场上形成强制的政府控制和管理.政府最理想的政策措施就是通过直接制造预算赤字并且通过货币创造的融资方式实现平衡赤字的目的.当时代的车轮驶入代议制民主的历史驿站时,以多元主义和政党竞争为特征的民主政治成功地造就了"理性的统治者".政府(实质上是职业政治家与官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逐渐将供给公共产品与服务视为满足其特定的政治需求的"筹6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科版)2012年2月码".在实践运作中,在某些关键时期政府必然通过扩大公共开支,结构性减税等举措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以营造暂时性的经济荣景取悦于选民,进而为获得执政地位,赢得连任机会或者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等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但是,这必然导致政府面临"财政两难"的困境.而这正是凯恩斯主义的"灵丹妙药"发挥功效的最佳时刻.政府通过随意地开启印钞机,通过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实现冲抵赤字和降低债务的良好"疗效".而且,相对于增税与发行公债这两种融资手段来说,增发货币的融资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在不增加纳税人"税痛"的同时获取充足的财源,另一方面,其还可以使纳税人产生公共债务不断减少的"幻觉".而这些都可以在无形中减轻政府的政治压力.这也是在依赖特殊利益集团的民主机制中,政府最乐意看到的现象.综合考虑上述情况,为了既能保持国民经济繁荣和促进充分就业,又能减少政府的政治压力,进而实现扩张性统治的连续性与稳固性,货币的政治化发行就成为"御用经济学家"的真理.五,余论任何一种理论与制度构建,无论是矫枉过正还是中规中矩,其都是学者关注社会,改良社会的良好夙愿,都是学者知识理性的"灵光闪现".对于文中所提及的货币发行的两种理念,是两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对立观点,多少都具有偏激之嫌.对于它们是否具有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这些均需要实践来加以检验.但是,它们却都是学者基于不同的考量维度,所作出的逻辑推论.因此,都值得我们仔细的研读与领会.参考文献:[1]邓力平.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的主权运用与国际协调[J].税务研究.2009,(11).[2]陶红亮.中国式通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澳]杰弗瑞?布伦南,[美]詹姆斯?M.布坎南.宪政经济学[M].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英]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M].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