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高考政治精选好题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26页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但并不是认识世界就能改造世界,因而“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说法错误,①错误②③: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因水以为师,这说明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也说明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人们可以在尊重、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④错误故本题选C2. 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
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人③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④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这说明新的学说与经济现实并不完全同步,反映了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符合题意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不仅能追溯事物的过去,复制事物的当前,还能预测事物的未来,因此“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说法错误,②排除③:实践决定认识,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因此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马克思主义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这表明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③符合题意④:来源于现实的理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不一定都具有真理性,④排除故本题选B3.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晃就过去了”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们对待时间态度的统一性④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但其仍然具有客观的评判标准,①错误。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此,若要科学利用时间,首先要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②符合题意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时间规律也具有普遍性,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但并不是所有人对待时间的态度都是一致的,③错误④: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题意知,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识到了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因此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4. 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将已发现的化学元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依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预言“类铝”(镓)、“类硼”(钪)等当时尚未发现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断和预言后来在实验中被逐一证实这表明①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②科学原理对探索和发现客观真理具有指导作用③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④科学原理——科学预测——实践检验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学发现来源于实践,①错误。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由题意知,门捷列夫依据元素周期表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预言一些尚未发现元素的存在,在这一科学原理的指导下,他展开了科学研究并在实验中逐一证实了他的推断和预言,这体现了科学原理对探索和发现客观真理具有指导作用,②符合题意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题意知,门捷列夫展开了科学研究并在实验中逐一证实了他的推断和预言,这表明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③符合题意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错误故本题选C5.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这告诉我们的是①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都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 ②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和检验真理的标准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④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③:由题意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这揭示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脱离实际,脱离实践,没有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不属于真理,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说法有误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不以正确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④说法有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6.新冠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有醒目的抗疫方针,有简洁的防疫要领,也有幽默的防疫注意事项它们都表达了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爱,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说明①意识可以指导实践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①:根据材料中“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信息可见意识可以指导实践,①符合题意②: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材料没有体现意识是怎样产生的,②不符合题意③:“新冠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符合题意④:材料主要强调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体现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7.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来阐述问题,注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比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协调、坚持调查研究等上述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应正确的是A.坚持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B.坚持问题导向——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C.坚持全面协调——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D.坚持调查研究——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答案】A【解析】A:实事求是的意思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A正确B:坚持问题导向,体现的是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承认矛盾,排除BC:坚持全面协调,体现的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排除CD:坚持调查研究,体现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D排除故本题选A8.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针对农业耕作中出现的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这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②正确。
③④:材料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来源,没体现实践水平制约人的认识,也没体现主体的知识水平制约人的认识,③④排除故本题选A9.漫画《意外收获》(作者:吉俊明)针砭时弊,富含哲理从所含哲理看,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最接近的是A.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花自凋零水自流,月自独行我自愁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答案】D【解析】漫画表明,某人通过对枯死的树浇水,出现了想要收获苹果,却意外收获了蘑菇的情况,这体现了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A:该选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这与材料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AB:该选项的大意是“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艳的小山村”,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BC:该选项的大意是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月亮也在独自运行着,我孤独的忧愁也涌上心头,这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CD:该选项的大意是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可见,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这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一致,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0.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从此“小康”被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重要阶段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过程体现了A.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B.认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C.真理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 D.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答案】D【解析】A: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A说法错误B: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B说法错误C:真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而不是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C说法错误D: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表明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深化和发展,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1. “乡野路,田地旁,帮扶队员不辞忙;东家奔,西家访,不落一个送芳香。
这一民谣成为某地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由此可以看出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发展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④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①:材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没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①排除②:材料强调,在某地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深入基层,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说明发展必须对人民群众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