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优质.docx
7页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1 孟子有一次和弟子们一起探讨怎样才能在斗争中获胜的问题 有一个弟子说:“我认为,要想打胜仗,必需要顺应天时,即抓住有利的季节和天气不行 另一个弟子立刻反对说:“我认为天时并不重要,地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高墙深池,并凭借山川险阻,这样才会攻必克守必固 说完,他看着孟子,认为孟子肯定会赞扬他的看法 孟子听了他们的话,用手敲着大腿,渐渐说道:“你们俩说的都是次要的因素,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抓住从斗争全局来看,抓住天时不如占据有利地形,地形有利不如全军将士上下同心这是个很简洁的道理 “比如有一座地形有利的城池,在围攻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合适的战机,但最终没能攻克,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还有一座城池,地理形势险要,城墙高且坚实,粮草足够,但军心涣散,一听到敌人来进攻,都弃城不战而逃,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 “历史上这样的战例是许多的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用来治国,为什么这样说呢?保卫国家不必靠山川险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强兵利器实行仁政的人,老百姓就会支持他不实行仁政的人,就不会有百姓支持他,最终连亲戚挚友都要背叛他,那他的江山也就完了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听了孟子的话,学生们都佩服不已 哲理点拨:“天时”在今日看来应当是历史潮流或机遇,“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人和”指的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这三者缺一不行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2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曾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挂六国相印他在年轻时就已经是一个雄辩之士,并常常周游列国求仕,但却始终不为人所赏识 在贫困潦倒之际,他无奈只好返回家乡他的嫂嫂见到他一副神色枯槁的样子,便对他说:“做一般百姓或去经商,都可以赚到钱来糊口,可你呢?终日游荡,无所事事,难怪落到今日这般地步 一顿讽刺之后,他嫂嫂也不下厨给他做饭吃 苏秦受到自家嫂嫂的.如此冷眼相看,更加发奋学习,后来最终出人头地,衣锦还乡 哲理点拨:人不能安于现状,满意于现状,命运是可以变更的,时运和命运只能困住凡夫俗子,却困不住适时而变、主动进取的人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3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常常发生斗争,斗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于是许多国家聚在一起协商停战为了让大家遵守停战协定,国与国之间通常都会交换太子相互作为人质 魏国和赵国达成了停战协议,魏国派遣大臣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走之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假如现在有一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信任吗?” 魏王摇了摇头,说:“街上怎么会有老虎呢?我当然不会信任。
庞葱又说:“但是,假如现在有其次个人也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信任吗?” 魏王想了想,说:“或许我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庞葱接着说:“假如这时又有第三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老虎,那么大王会信任吗?” 魏王确定地说:“三个人都这样说,我当然会信任 庞葱说:“街上根本就不会有老虎,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假如有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那么许多人就会信任现在,我去了赵国,我想,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人确定不止三个希望大王能够保持醒悟,不要轻信别人的谗言 魏王点头同意了庞葱走后没有多久,果真有许多人在魏王面前说庞葱的坏话一起先,魏王不信任这些谗言然而,时间久了,魏王就信任了那些人的话后来庞葱陪太子回到魏国,但魏王不再信任庞葱,所以再也没有召见他 其实庞葱根本没有做对不起魏国的事情,但魏王最终还是听信了谗言我们做事、看问题要有主见,千万不要盲从 在冀州(在今河北境内)的南边,黄河的北岸,有两座很高的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大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已经九十多岁了由于大山挡在愚公家门前,所以每次出门和回家都要绕很远的路,特别不便利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移走这两座大山家人都表示赞同,但他妻子提出了疑问:“凭你的力气怎么可能移得走那么大的山呢?况且山上的泥土和石头又运到哪里去呢?”家人说:“可以把这些东西运到渤海边。
其次天,愚公就带领他的子孙们起先挖泥土、凿石头,其他人就用簸箕把泥土运到渤海边上有的邻居看到这个情形,也赶来帮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看到他们劳碌的身影,讪笑愚公说:“愚公啊!你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你年纪一大把了,还能再活几年呢?你还想移走大山,我看你想砍倒山上的一棵树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把山夷为平地了 听了智叟的话,愚公感叹地说:“你的思想真顽固!没错,我的力气很有限但我还有那么多儿子和孙子,他们将来也会有儿子、孙子子孙的繁衍是不会停止的,因此我们的力气会越来越强大可是山却不会增高,我就不信不能把山铲平智叟摇了摇头,他虽然不理解愚公的行为,但也无法反对后来,天帝听说了愚公移山的事情,被他的精神和诚意所感动,于是派了两个神仙将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一家的出行一下子变得特别便利了 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但他的观念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有他那种坚决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那么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都能做到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4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将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消遣,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接着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惊奇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急,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消遣,你想想,假如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常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爱护自己了 人生哲理:做事应当有备无患,居安思危,这样在危急突然驾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溢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埋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常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实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懊悔莫及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5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国重兵进犯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大将曹刿与鲁庄公坐一辆战车来到长勺迎战,到了长勺安营扎寨 其次天,探子回报:齐军旌旗森严,刀戟如林,一派杀气腾腾,打算厮杀的样子 果真,齐将首先下令进军刹那间,鼓声动地,杀声四起鲁庄公正打算擂鼓出营迎战,曹刿挡住说:“主公且稍安勿躁,时机未到 齐军数万大军冲到鲁营寨前,见鲁营没有反应,似乎没有要出兵的意思,于是便安静下来稍过一阵,齐军又战鼓大作,可是曹刿仍阻挡鲁军出战 待齐军三鼓擂过,曹刿才回头对庄公说:“时机已到,可以出击!” 庄公下令擂战鼓出寨迎敌,方才鲁国兵将只见齐军骄横的气焰,早就憋着义愤填膺,此时一听战鼓擂响,便犹如下山猛虎一般,呼喊着掩杀过去。
齐军猝不及防,忽然大乱,漫山遍野地溃逃 鲁庄公大喜,便下令追击,曹刿又挡住说:“不行 说完后他跳下战车,细致视察着泥地上齐军的脚印和车辙,又站在车栏上远眺一番,随后说:“可以追击了!”战役结束,鲁国大获全胜 班师回朝的路上,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得胜的缘由 曹刿回答:“打仗依靠士兵的志气,齐军擂一鼓的时候,士气正旺,其次鼓有所低落,第三鼓则精疲力竭,而我军严阵以待,士气却渐渐充盈,所以能够战胜齐军同时,齐国是大国,其将领狡诈多端,我们要防备他们佯装败走,埋下伏兵,因此我要视察一番,发觉齐军车辙狼藉,旌旗靡乱,这是真正败逃的迹象,所以才下令追击,一举击溃 哲理点拨: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我们首先要相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看清对手的弱点,然后再实行致命一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