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鼓的制作工艺.docx
2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水鼓的制作工艺水鼓,又称抬鼓,是傣族;德昂族的棰击膜鸣乐器傣语称梅藏嘎德昂语称格楞当,为大鼓之意历史悠久,早在五百多年前,傣族、德昂族民间就流传这种大鼓了明代李思聪《百夷传》载:“其乡间饮宴,则击大鼓,吹芦笙,舞(盾)牌为乐”说明它广泛用于盛大节日和民间娱乐场合中,几百年来,大鼓在傣乡盛传不衰在陇川的傣族地区,平时将鼓泡在水里,使用前再把鼓捞起,将鼓腔中的水由圆孔倒出;在陇川的德昂族地区,鼓则不泡在水里,平时置于小乘佛教寺院,而是在使用前,要从圆孔灌入一定数量的水或酒润湿鼓身,以获得较好的音响效果,故此而有水鼓之称制作流程:1.鼓身以百年松木、杉木为首选材料,按照所需的鼓面直径大小取材,尺身小的鼓,往往可以用原木直接凿成鼓桶,共鸣效果很好如果是鼓面较大的鼓桶,则先将木片加工成为内圆斜小、外宽较大的弯木,然后用剩余的碎牛皮熬成水牛胶,用以完成鼓身的粘贴,再由几个制鼓师傅合力扎成圆桶这种扎桶的方法,是自古便传下来的,不用一根钉子,就可以扎成密不通风没有缝隙的鼓桶了2.鼓身熏烤:旧时制鼓身以自然风干为主现在为了防止鼓桶的木材被虫蛀或腐蚀,扎好的鼓身必须先送进熏烟室熏一个星期,这也可以将木材的水份蒸干,防止鼓身断裂。
3.鼓身熏烤完之后,必须用圆规画出正确的圆弧度,并用电动刨刀将多余的鼓身刨除当然电动刨刀只能做初步的削平动作,比较细腻的修圆工作还是要靠制鼓师傅用小刨刀一刀一刀地修圆4.在鼓膜的制作上,两面都蒙以牛皮、麂皮或其它兽皮金杯鼓的师傅们经长期研制对比,确认唯有南方水牛皮特有的韧性最适合虽说这样投入成本高,却有别于其他鼓铺制皮师傅将收购回来的牛皮摊在地上,依着所需鼓皮的尺寸大小剪裁剪裁好了之后,则要将牛皮浸在滚烫的热水中浸泡,再捞出来放入冷水中,便于剔除牛毛通常,冬天摊在地上晾晒,夏天则披在墙上使其自然晾干5.一个鼓的好坏,通常在处理牛皮时就已经决定了生牛皮内面有一层厚厚的脂肪,要进行削脂牛皮要削得均匀,而且厚度要在1公分左右,中间薄而四周厚,音色才会准确制鼓师傅削牛皮的手法看似很熟练,好像很简单,这可要累积几十年的功夫,如果是新手削得厚薄不一,鼓皮很容易破掉,用不了多久的牛皮削好得趁湿在鼓边上用铁制的副眼打洞,以便串上麻绳,在鼓桶上绞紧,待完全晒干透之后,鼓膜才算完成6.蒙鼓也叫绷鼓、套皮蒙鼓是制鼓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因为要绷得好,鼓才能打得响亮耐用制鼓师傅将晒干的鼓皮用钉锤将原来的洞眼变大,以便串上麻绳、短棍。
将鼓膜绷紧的同时,制鼓师傅不时用鼓槌槌打鼓面,或者用水使牛皮软化,使干硬的鼓膜变松弛、变柔韧,同时也绷得更密实有时一些较大的鼓,还要制鼓师傅爬到鼓面上跳鼓,制鼓师傅跳着一定的步伐与节奏,用脚的力道及全身的力量,使鼓面更柔韧7.一面鼓通常有上下两面鼓膜,当上层鼓膜绷好、调音完毕之后,制鼓师傅用铁钉将鼓膜固定在鼓身上,然后将多余的鼓膜和麻绳割除并检查鼓身是否完全平滑,鼓身在绷鼓时是否失去其准度然后,制鼓师傅将鼓身的铁环装好,再绷下层鼓膜8.绷鼓完毕之后,在鼓身上不同颜色的漆,上漆时还要做补土的工作,这样上完漆之后,鼓身才会又滑又亮,最后装上铜钉装饰,鼓的制作就算完成了生产出的大鼓出厂时还要有专人到鼓面上用脚踩磨,这样能尽量拉开牛皮,使用一段时间后,仍能保持音色不变,使用寿命也相对较长现在流行的“电光水鼓”是在传统的民族乐器基础上改造制作而成的,融合了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表演效果优美动听鼓面有水,能打出水花四溅的效果,鼓身是透明的里面带灯的,会根据音乐的变化来改变灯的颜色和频闪的速度,光与水交相辉映的特制乐器!这种鼓是目前舞台效果最好的,现在演出用的最多的声光电的又新形式,将传统打击乐与现代电子技术结合, 适合各种演出活动、开业庆典、文艺晚会、企业年会、客户答谢会、各种酒会、展览展示会、新产品发布会、婚礼宴会、联欢会、终端会、开幕式、闭幕式、文化节等各类活动和现场创意节目。
专心---专注---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