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烈推荐~!!】医学寄生虫学:蠕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 复习总结.doc
4页蠕虫:线虫蛔虫(似蚓蛔线虫)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蛲虫(蠕形住肠线虫)丝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形态虫体呈圆柱形或线形雌雄异体,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面卷曲或膨大呈伞状;雌虫粗大,尾部尖直雄虫为单管型,雌虫多为双管型虫卵多椭圆形,卵壳三层: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1、成虫:虫体长圆柱型,前端较钝,后端尖细,形似蚯蚓;活时呈淡红色或微黄色,死后灰白色品字型唇瓣雌虫尾端尖直,雄虫尾部向腹面弯曲2、虫卵:受精卵呈短椭圆形,卵壳厚,分三层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内含屈光颗粒1、成虫:虫体细长,雌虫尾端呈圆锥状,雄虫尾端膨大成交合伞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口囊发达:①十二指肠钩虫:两对钩齿 ②美洲钩虫:一对板齿2、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的虫卵内含 2—8 个细胞1、成虫:细小,乳白色雌虫 8—13mm, 尾端长而尖细,雄虫 2—5mm,尾端向腹面弯曲2、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两侧不对称,卵内有一卷曲的幼虫1、成虫:丝线状,乳白色雌虫尾端略向腹面弯曲, 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 2—3 圈 2、幼虫:微丝蚴——卵胎生幼虫,头端钝圆,尾端尖细,状如小蛇,外被鞘膜,体内有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区别班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头间隙、体核、尾核生活史1、直接型2、间接型1、 、寄生部位:人小肠2、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3、感染方式:经口感染4、成虫寿命:一年1、寄生部位:小肠2、感染阶段:丝状蚴3、感染方式:①丝状蚴从皮肤钻入人体②经口感染4、成虫寿命:十二指肠钩虫7 年,美洲钩虫 13~15 年1、寄生部位:回盲部2、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3、感染方式:经口感染(夜间在肛周产卵,6 小时为感染性卵)4、成虫寿命:2—4 周两个阶段 : ①幼虫:蚊体内②成虫:人体内 1、成虫寄生部位:淋巴系统①班氏丝虫:浅部和深部淋巴系统②马来丝虫: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2、终宿主:人 ;中间宿主:蚊3、感染阶段:丝状蚴4、感染方式:蚊虫叮咬5、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微丝蚴出现在外周血液循环中,夜间数量多,白天数量少的现象致病1·、幼虫:损伤肺部,胸痛,咳嗽,吐痰2、成虫:①掠夺营养;②损伤肠粘膜导致消化吸收障碍③并发症:虫体乱窜(窜扰、钻孔、打结的特性)1、幼虫:①钩蚴性皮炎②呼吸道症状:肺部炎症2、成虫:(1)贫血——原因:①成虫吸血,且边吸边排②分泌抗凝素,使伤口流血不止③不断更换吸血部位,使新旧伤口同时流血(2)消化道症状(3)异嗜症1、肛周及会阴皮肤瘙痒、炎症2、异位寄生及损害主要为成虫对淋巴系统的损害1、急性炎症和过敏反应期①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样皮炎②班氏丝虫:急性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2、慢性阻塞期①象皮肿:局部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增生❀马来丝虫:下肢多见❀班氏丝虫:常见于下肢和阴囊②乳糜尿③睾丸鞘膜积液实验诊断直接涂片法1、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漂浮法3、钩蚴培养法1、查虫卵:肛周拭子法①透明胶纸法②棉签拭子法(清晨便前)2、查成虫:宿主入睡后 2—3小时血液检查采血时间:晚 9 时至次晨 2 时①厚血膜法②鲜血片法流行与防治原则1、分布: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2、流行因素:传染源:粪便中含有大量受精卵的蛔虫感染者❤流行广、感染高的原因:①产卵量大②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③生活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3、防治原则:加强粪管和卫生宣传教育1、分布: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广泛;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2、流行原因:①有传染源存在(患者和带虫者)②病人粪便污染土壤③人与土壤接触3、防治原则:普查普治,加强粪管及个人保护1、分布:世界各地,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2、流行因素:①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②生活史简单③感染方式简单(肛门-手-口) ,机会多④虫卵抵抗力强3、防治原则:①以预防为主: 注意公共卫生、家庭卫生及个人卫生②治疗病人和带虫者1、分布: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班氏丝虫:世界性分布,以亚洲及非洲较严重※马来丝虫:仅限于亚洲2、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库蚊※马来丝虫:按蚊3、防治原则:①普查普治——首选药物:海群生②灭蚊防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