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研究.docx
11页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研究 哈斯巴根1,晔薷罕2,赵 晖1(1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植物学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OL0022;2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草原勘察设计所,内蒙占呼和浩特010051)摘要:选择当地牧民作为信息报告人,运用访谈和证据标本采集鉴定等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民间野生食用植物共有29种和2变种;食用部位包括全株、地上部位、根、茎、鳞茎、叶、花、果和种子,其中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部位民间食用方式可分为野生粮食、蔬菜、水果、茶用、调料和零食6种类型其中,蔬菜用野生植物最多,其次为茶用和调料用植物当地民间对野生食用植物通常采取生食和熟食两种方法采用腌制或干燥是当地民间对野生食用植物原料或加工品进行保存的主要方法羊肉、牛肉、鲜奶和酸奶是当地蒙古族用野生植物烹饪各种食物和调制奶茶时的必用原料,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关键词: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Q 949.9:A:2095-0845(2011)02-239-08传统知识( Traditional Knowledge.TK)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所使用的传统知识类型包括农业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生态知识、医药知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语言元素以及其他未固定的文化财产( WIPO,2001)《生物多样性公约》(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明确提出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尊重、保存和合理应用问题薛达元和郭泺( 2009)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的传统知识范畴内,把传统知识分为传统利用农业生物及遗传资源的知识、传统利用药用生物资源的知识、生物资源利用的传统技术创新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习俗、传统地理标志产品等5个主要类型野生植物的食用知识是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传统农业知识和生物多样性知识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饮食直接相关的野生植物一直是国内外民族植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对不同民族传统利用野生食用植物的调查编目、野生食用植物的引种驯化以及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裴盛基和淮虎银,2007)。
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野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其中,近年来在尼泊尔(Shrestha和Dhillion,2006)、巴勒斯坦(Ali-Shtayeh等,2008)、菲律宾(Langenberger等,2009)、巴基斯坦(Bar-katullah等,2009)、土耳其(Kargio glu等,2008)、西班牙(Pardo-de-Santayana等,2005;Tardio等,2005,2006;Rivera等,2007)、意大利(Pieroni等,2005;Nebel等,2006;Guarrera等,2006;Lentini和Venza,2007;Nebel和Hein-rich,2009)、塞浦路斯(Della等,2006)、波黑( Redzic:,2006)、波兰(Luczaj和Szymanski,2007)、地中海地区(Hadjichambis等,2008)、埃塞俄比亚(Balemie和Kebebew,2006;Fen-tahun和Hager,2009)、乌干达(Muhwezi等,2009)、尼加拉瓜(Coe,2008)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研究工作较为突出,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云南和内蒙古地区(哈斯巴根等,2005;潘玉梅等,2006;方利英等,2006;刘怡涛和龙春林,2007;李秦晋等,2007;满良等,2007;淮虎银等,200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的民族植物学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鄂尔多斯市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民族植物学( Regional Ethnobotany)的研究工作,对当地蒙古族民间食用野生植物进行丫编目(哈斯巴根等,2005;满良等,2007;Khasbagan等,2000)另外,分析测定了蒙古韭、小叶茶藤(Ribe.s pulchellum,)、楔叶茶藤(Ribe.s diacan-thum)、蓝锭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var. edu,-2is)、草麻黄等特色植物食用部位的营养成分,探索开发特色食品和饮料的可能性(恩和巴雅尔等,2002;哈斯巴根等,2006,2007;斯琴巴特尔和刘新民,2002;Khasbagan和Soyolt,2007)典型草原( typical steppe)是内蒙古最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阴山南麓及鄂尔多斯东部(马毓泉,1998;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1985)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是蒙古族长期生息繁衍的典型地区之一,该地区蒙古族较好地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传统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其中就包括当地牧民关于认识和利用草原野生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
内蒙古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在过去一直未能在这一关键地区开展研究工作本研究是调查该地区蒙古族传统植物学知识整体结果中的食用野生植物知识部分1研究地区与民族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东经111025 7~119059’和北纬41 002’~46045’之间,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1098 km;西与内蒙占乌兰察布市交界,南与河北省比邻,东与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相连锡林郭勒盟东西长700多公里,南北宽500多公里,总面积202 580 km2一般认为,锡林郭勒盟范围内的典型草原地区位于东经1 12030’,即苏尼特左旗人民政府所在地贝勒镇以西50 km至东经117 030’,即东乌珠穆沁旗沙巴尔吐河之间本研究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域范围内选择了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巴音德力格尔嘎查、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二队、阿巴嘎旗那仁宝拉格苏木巴音图呼木嘎查和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巴音高勒嘎查为定点调查点在蒙古族部族构成上,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的原住蒙古族人群为阿巴哈纳尔部、阿巴噶部和浩齐特部该地区的蒙古族一直从事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经济,较好地保留着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是开展区域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的理想地区。
2研究方法2.1植物标本的采集鉴定采集、鉴定和制作当地主要野生植物标本,把植物标本用于访谈调查2.2访谈调查选择研究区域内的牧民作为信息报告人( inform-ants)或访谈对象,采用随机访谈(open-encled inter-views)、半结构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和结构访谈( structured interviews)方法共访谈牧民148人,记录当地人对当地野生植物的食用知识和经验具体方法包括使用采集制作的当地野生植物标本进行访谈,记录植物的民间名称和饮食相关的信息;通过半结构访谈而获得的其他植物,则邀请当地人一起到野外寻找和采集相关植物的证据标本后再作分类鉴定,作证据标本( voucher specimnens)保存3 研究结果及其分析3.1 民间食用野生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编目对证据标本的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蒙古族民间饮食相关的野生植物共有29种,2变种为便于分析评价,本文以民族植物学编目形式进行了归纳编目内容包括植物的学名、民间蒙古名、汉名、食用部位、食用方式和食用方法(表1)其中,民间蒙古名只列出了当地使用最广泛的一个名称,用英文字母拼写。
3.2 民间食用野生植物知识的分析3.2.1 植物种类的选择3.2.1.1植物分类群的组成根据对证据标本的鉴定分类结果,该地区蒙古族民间选择用于饮食的野生植物共有29种,2变种,隶属13个科其中,裸子植物有1科1种,其余均为被子植物在被子植物中,百合科植物有10种和1变种,蔷薇科5种,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表2)在植物属的等级上,葱属(Altium L.)植物共有7种,是当地蒙古族优先选择的野生食用植物类群3.2.1.2野生食用植物重点种类 选择了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巴音德力格尔嘎查(1号样地,访谈42人)、阿巴嘎旗那仁宝拉格苏木巴音都呼木嘎查(2号样地,访谈35人)、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二队(3号样地,访谈36人)和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巴音高勒嘎查(4号样地,访谈35人)共4个样地或定点调查点,开展了结构访谈( structured interviews)工作,旨在了解当地蒙古族重点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考虑到当地人常见并能够识别的野生植物,在野生蔬菜的用途类型上让当地人自由列举( free list-ing)认为最重要的5种结果表明,在4个调查点上的148名信息报告人共列举出8种蔬菜用野生植物(表3)。
其中,有5种为葱属植物,黄花葱、野韭和山韭的相对显著度指数最高,可认为是当地最重要的野生蔬菜地梢瓜和沙芥的相对显著度指数最低,其主要原因是这两种植物主要生于草原地区的沙地,分别只出现在3号和4号样地范围内,其他样地范围内不分布除野生蔬菜植物外,水果用植物草麻黄和地梢瓜、调料用植物碱韭和亚洲百里香、粮食用植物沙蓬、茶用植物山荆子和叉分蓼等较为重要3.2.2食用部位的多样性当地民间对野生植物食用部位的选择有着显著的多样性特征据统计,食用部位除了有全株和地上部位等整体部位外,多数种类食用部位选择了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植物器官及器官组合或鳞茎、树皮等特定部位全部种类所涉及的食用部位数共有42个,其中叶的出现次数最多,频次最高,可认为植物的叶子是本地区蒙古族民间当作食品或饮料的最多的一个植物器官民间选择的野生植物主要食用部位依次为叶>果实>茎>花(表4)3.2.3 食用方式的多样性当地民间对野生植物食用方式也有着显著的多样性特征按照利用目的和形式的不同,当地民间食用植物可分为野生粮食、野生蔬菜、野生水果、野生饮料(或荼用)、调料和零食6种类型对不同方式所对应的相关植物43种次,多于当地食用全部植物种类数,是由部分同种植物有着不同的食用方式所致(表5)。
可以看出,在当地民间有把一种植物以不同方式食用的经验,这是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特性在民间知识中的具体表现当地牧民在野外放牧时少量采集有斑百合和山丹的鳞茎、瓦松和钝叶瓦松的嫩叶以及又分蓼的嫩茎用于应急性充饥或解渴因此类食用方式与一日三餐无关,本文称其为“零食”3.2.4食用方法及其特色3.2.4.1 生食与熟食生食是指不经过烹饪过程而在新鲜状态下直接食用或调制食用的方法民间作新鲜水果食用的龙须菜、山荆子、稠李、山刺玫的成熟果实以及地梢瓜未成熟嫩果实,作为零食的山丹和有斑百合的鲜鳞茎、瓦松和钝叶瓦松的肉质嫩叶、叉分蓼的嫩茎,以及用野韭花序调制的野韭菜花酱等属于生食类型熟食是指经过烹饪过程,即对食物原料进行热加工后食用的方法民间用于炒菜、做馅、做汤、水焯后凉拌的野生蔬菜类和烹饪过程中所用的调料用植物应属于熟食类型民间用野生植物原料熬奶茶实际上也经过了煎煮的过程,所以从生或熟的角度也应看作经过了烹饪过程3.2.4.2原料处理与保存 当地民间对多数植物的饮食利用是不经过特殊的加工过程而直接用鲜品于生食品或熟食品的烹饪或调制处理品是指对原料采取一定的加工处理措施后才用于食品或饮料的制备民间对藜属(ChEnopodmmL-)两种植物采取两轮去毒处理措施。
首先把它们的嫩茎叶用沸水焯后用凉水浸泡;其次,凉拌或做馅食用时加入酸奶,认为酸奶具有调味和去毒双重意义当地民间对食用植物的处理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