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筋墙施工标准.doc
16页. 5.1 总则5.1.1 适用围本施工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配筋砌体的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5.1.2 参考标准与规(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 50203—20025.2 术语、符号5.2.1 术语(1)配筋砌体结构(reinforced masonry structure) 由配置钢筋的砌体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是网状配筋砖砌体柱、水平配筋砌体墙、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组合砌体柱(墙)、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和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统称2)芯柱(core column) 在砌块部空腔中插入竖向钢筋并浇灌混凝土后形成的砌体部的钢筋混凝土小柱5.2.2 符号(1)MU—表示砌筑块材的强度等级2)M—表示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3)Mb—表示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5.3 基本规定5.3.1 砌体工程所用的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块材、水泥、钢筋、外加剂等尚应有材料主要性能的进场复验报告严禁使用国家或本地区明令淘汰的材料。
5.3.2 砌筑基础前,应校核放线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3.2 的规定5.3.3 砌筑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底标高不同时,应从低处砌起,并应由高处向低处搭砌当设计无要求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基础扩大部分的高度2)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当不能同时砌筑时,应按规定留槎、接槎5.3.4 在墙上留置临时施工洞口,其侧边离交接处墙面不应小于500mm ,洞口净宽度不应超过lm,抗震设防烈度为9 度的地区建筑物的临时施工洞口位置,应会同设计单位确定临时施工洞口应做好补砌5.3.5 不得在下列墙体或部位设置脚手眼:(1)120mm 厚墙、清水墙和独立柱;(2)过梁上与过梁成60°角的三角形围与过梁净跨度1/2 的高度围;(3)宽度小于lm 的窗间墙;(4)砌体门窗洞口两侧200mm( 石砌体为300mm)和转角处450mm( 石砌体为600mm)围;(5)梁或梁垫下与其左右500mm 围;(6)设计不允许设置脚手眼的部位5.3.6 施工脚手眼补砌时,灰缝应填满砂浆,不得用于砖填塞5.3.7 设计要求的洞口、管道、沟槽应于砌筑时正确留出或预埋,未经设计同意,不得打凿墙体和在墙体上开凿水平沟槽。
宽度超过300mm 的洞口上部,应设置过梁5.3.8 尚未施工楼板或屋面的墙或柱,当可能遇到大风时,其允许自由高度不得超过表5.3.8 的规定如超过表中限值时,必须采用临时支撑等有效措施5.3.9 搁置预制梁、板的砌体顶面应找平,安装时应坐浆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采用1: 2.5 的水泥砂浆5.3.10 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应分为三级,宜达到B 级以上水平,并符合规的规定5.3.11 设置在潮湿环境或有化学浸蚀介质的环境中的砌体灰缝的钢筋应采取防腐措施5.3.12 砌体施工时,楼面和屋面堆载不得超过楼板的允许载荷值施工层进料口楼板下,宜采取临时加撑措施5.3.13 分项工程的验收应在检验批验收合格后的基础上进行检验批的确定可根据施工段划分5.3.14 砌体工程检验批验收时,其主控项目应全部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一般项目应有80 %与以上的抽检处符合本规的规定,或偏差值在允许偏差围以5.4 配筋砖砌体工程5.4.1 施工准备5.4.1.1 技术准备(1) 根据设计施工图纸(已会审)与标准规编制配筋砖砌体的施工方案并经相关单位批准通过2)根据现场条件,完成工程测量控制点的定位、移交、复核工作3)编制工程材料、机具、劳动力的需求计划。
4)完成进场材料的见证取样复检与砌筑砂浆、浇筑混凝土的试配工作5)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质量、安全、环境交底5.4.1.2 材料要求(1)砌筑砂浆与浇筑混凝土砌筑砂浆和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配筋砖砌体宜用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51)水泥:一般采用32.5 级或4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各强度等级水泥的强度数值见表2.4.1.2-12)砂:一般宜用中砂并不得含有有害物质,勾缝宜用细砂3)水:应使用自来水或天然洁净可供饮用的水4)塑化材料:有石灰膏、磨细石灰粉、电石膏和粉煤灰等,石灰膏的熟化时间不少于7d,严禁使用冻结和脱水硬化的石灰膏5)石子:构造柱、圈梁用粒径5~40mm 卵石或碎石,组合砖砌体用5~20mm 细卵石或碎石,含泥量小于1%6)混凝土外加剂:根据要求选用减水剂或早强剂,应有出厂合格质量证明,掺用时应通过试验确定掺加量2)砖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应规格一致,有出厂合格证与试验单配筋砖砌体宜用烧结普通砖3)钢筋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进场后要见证取样送检,合格后才能使用5.4.1.3 主要机具(1)机械设备:砂浆搅拌机、混凝土搅拌机、插入式振动器、垂直运输机械等。
2) 主要工具:瓦刀、大铁锹、刨锛、手锤、钢凿、勾缝刀、灰板、筛子、铁锹、手推车、砖夹、砖笼等3)检测工具:水准仪、经纬仪、钢卷尺、卷尺、锤线球、水平尺、皮数杆、磅秤、砂浆与混凝土试模等5.4.1.4 作业条件(1)办完基础工程隐检验收2)弹好轴线、墙身线,弹出门窗洞口位置线3)按设计标高要求立好皮数杆,皮数杆的间距以15~20m 为宜4)砂浆、混凝土由试验室做好试配,准备好砂浆、混凝土试模,材料准备到位5)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已完成,并通过了质检员的验收6)脚手架应随砌随搭设,运输通道通畅,各类机具应准备就绪5.4.1.5 施工组织与人员准备(1)健全现场各项管理制度,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并进行了技术、安全交底;(2)班组砌筑工人要求中、高级工不少于70%,并应具有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5.4.2 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控制要点5.4.2.1 材料的关键要求(1)砖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应规格一致,有出厂合格证与试验单,严格检验手续,对不合格品坚决退场2)水泥进场使用前,应分批对其强度、安定性进行复验;检验批应以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编号为一批;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3 个月时,应复查试验,并按其结果使用;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
3)砂浆、混凝土用砂不得含有有害物质与草根等杂物,配制M5 以上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5%;M5 以下砂浆,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10%;配制混凝土所用砂的含泥量应小于5%;并应通过5mm 筛孔进行筛选4)石灰膏的熟化时间不应少于7d,严禁使用脱水硬化和冻结的石灰膏5)构造柱、圈梁用粒径5~40mm 卵石或碎石,组合砖砌体用5~20mm 细卵石或碎石,含泥量小于1%6)混凝土根据要求选用减水剂或早强剂,应有出厂合格质量证明,掺用时应通过试验确定掺加量7)预埋木砖、金属件必须防腐处理5.4.2.2 技术的关键要求(1)拌制砂浆与混凝土1)砂浆、混凝土配合比应采用重量比,并由试验室确定2) 宜用机械搅拌砂浆投料顺序为砂→水泥→掺合料→水,搅拌时间不少于2min;混凝土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掺合料→砂子→水,搅拌时间不少于2min,坍落度控制在5~7cm3)砂浆应随拌随用,一般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须在拌成后3~4h 使用完,不允许使用过夜砂浆;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灌完毕的延续时间,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与其以下,气温高于25℃时不得大于90min 2)配筋砖砌体的构造形式1)配筋砖柱的组砌方式砖柱主要断面形式有方形、矩形、多角型、圆形等。
砖柱组砌方法应正确,一般采用满丁满条,里外咬槎,上下层错缝,采用“三一”砌砖法(即一铁锹灰,一块砖,一挤揉), 常见的矩形柱砌法见图2.2.2.2-1,圆柱砌法见图2.2.2.2-22)配筋砖墙体的组砌方式墙体一般采用一顺一丁(满丁满条)、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砌法,不采用五顺一丁砌法墙体组砌形式见图2.5.2.2-1组砌形式确定后,接头形式也随之而定,采用一顺一丁形式组砌的砌墙的接头形式组砌平面见图2.5.2.2-2 所示,其余的接头形式依次类推3)网状配筋砖柱(墙)的构造网状配筋砖柱(墙)是用烧结普通砖与砂浆砌成的,在砖柱(墙)的水平灰缝中配有钢筋网片所用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 ,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钢筋网片有方格网和连弯网两种形式方格网宜采用直径3~4mm 的钢筋连弯网宜采用直径不大于8mm 的钢筋钢筋网中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20mm,并不应小于30mm 钢筋网的间距不应大于5 皮砖,并不应大于400mm构造做法见图5.4.2.2-1图5.4.2.2-1 网状配筋砖柱(墙)构造做法4)组合砖砌体的构造组合砖砌体是由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组成,有组合砖柱、组合砖壁柱与组合砖墙等。
砖砌体所用砖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5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采用C15 或C20面层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7.5砂浆面层厚度可采用30~45mm 当面层厚度大于45mm 时,其面层宜采用混凝土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钢筋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 构造做法见图5.4.2.2-2图5.4.2.2-2 组合砖砌体构造做法5)钢筋混凝土填心墙构造钢筋混凝土填心墙是将采用烧结普通砖和砂浆砌好的两个独立墙片,用拉结钢筋连接在一起,在两片之间设置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而成所用砖强度等级不低于MU7.5,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墙厚至少为115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15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与间距按设计计算而定,其直径不应小于l0mm 水平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垂直方向间距不应大于500mm 拉结钢筋直径可用4~6mm,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间距均不应大于500mm ,并不应小于120mm 构造做法见图5.4.2.2-3图5.4.2.2-3 钢筋混凝土填心墙构造做法6)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墙体,宜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U7.5 的普通黏土砖与强度等级不低于M2.5 砂浆砌筑。
构造柱截面不应小于240mm×l80mm( 实际应用最小截面为240mm×240mm)钢筋一般采用Ⅰ级(HPB235) 钢筋,竖砖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每隔500mm 设置纵向受力钢筋,一般采用4 根, 直径为12mm 箍筋采用直径4~6mm, 其间距不宜大于250mm 2 根直径6mm 的水平拉结钢筋,拉结钢筋两边伸入墙不应少于lm拉结钢筋穿过构造柱部位与受力钢筋绑牢当墙上门窗洞边到构造柱边的长度小于lm 时,拉结钢筋伸到洞口边为止在外墙转角处,如纵横墙均为一砖半墙,则水平拉结钢筋应用3 根构造做法见图2.5.3.2-35.4.2.3 质量关键要求(1)原材料必须逐车过磅,计量准确,搅拌时间要达到规定的要求,砂浆试块应有专人负责制作与养护2)基础砖撂底要正确,收退大放角两边要相等,退到墙身之前要检查轴线和边线是否正确,如偏差较小可在基础部位纠正,不得在防潮层以上退台或出沿3)排砖时必须把立缝排匀,砌完一步架高度,每隔两皮砖在丁砖立楞处用托线板吊直弹线,二步架往上继续吊直弹粉线,由底往上所有七分头的长度应保持一致,留设上层窗口必须同下层窗口保持垂直4)立皮数杆要保持标高一致,盘角时灰缝要掌握均匀,砌砖时准线要拉紧,防止一层线松,一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