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行为学(二)专题四版.ppt
113页第一节 领导理论 第二节 领导风格 第三节 经验主义著作 第四节 妇女与领导,一、管理与领导 (一)管理 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领导 领导:是管理过程中的一项职能,是指引导和影响团队成员致力于从事与任务相关活动的过程领导的四方面的含义: (1)领导涉及领导者以外其他人-员工或追随者 (2)领导涉及领导者本身和团体成员间权力的不平等分配 (3)领导表现出使用不同权力以多种方式影响追随者的能力 (4)领导具有较大权力,能对下属施加影响,真正的领导者应有正确的价值标准,以身作则,为大众谋利三)管理者和领导者 1. 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区别和联系 (1)管理者是被任命的,拥有进行奖励和处罚的合法权力,其影响力在于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领导者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2)在理想的情况下,所有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但并非所有领导者具备完成其领导职能的潜力,因此不应该所有的领导者都处在管理岗位上一个人能够影响他人这一事实并不表明他同样能够计划、组织和控制 (3)有效的领导者是“权力”和“威信”的统一体。
2. 管理者的角色 明茨伯格研究的经理人的职能3类10种 第一类角色,人际关系方面: (1)挂名首脑; (2)领导者; (3)联络者 第二类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 (4)监督人; (5)信息传播人; (6)发言人第三类角色,决策方面的角色: (7)企业家 (8)故障排除者 (9)资源分配者 (10)谈判者 以上10种角色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如果某一个角色表现不佳,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致使其他角色的业绩也有所下降二、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职能 (一)领导者职能 领导者职能:又称领导职能,指为使群体高效运作,领导者或其他人必须完成的群体完成活动和与任务相关的活动,是各类领导者的主要责任及工作内容在理论上的概括包括: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 1. 领导者的一般职能 (1)完成任务职能(问题解决职能):分配任务、安排工作、配备人员等活动 (2)群体维持职能(社会职能):协调内部冲突、确保群体对成员的尊重等活动使群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和高昂的士气2. 领导者的具体职能 (1)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 主要包括:确定企业经营目标、制定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经营计划 (2)强化组织管理 主要包括:确定体制、确定机构和部门、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
(3)选好用好干部 主要包括:选拔干部、使用干部、培养干部二)管理者职能 管理者职能: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所应当做的事情,也称管理职能法约尔提出了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还有三要素之说本文仅讨论管理四要素 管理四职能说: 1. 计划职能(干什么,确立目标) 是确立企业目标及实现企业目标和方法的活动,是管理过程的起点包括:预测、决策、编制计划方案2. 组织职能(谁来干) 是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各种要素及人们于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进行组合和配置的活动包括:建立机构、配备人员、明确纵横关系、明确责权利3. 指挥职能(怎么干) 指管理者或者管理机构,通过各种信息(命令、指使、工作意见等),来调度和引导下级实现计划的活动 指挥应符合如下要求: (1)统一性三层含义: 只有一个管理者处于指挥位置上; 命令统一; 一个下级只服从一个上级指挥2)权威性; (3)科学性; (4)明确性; (5)指挥的强制性必须同说服教育相结合; (6)指挥的示范性以身作则4. 控制职能(纠正偏差) 是纠正偏差、保证目标实现的活动 (1)控制的必要性保证实现目标要考虑执行是否符合计划、计划是否符合实际如产生偏差要及时纠正。
(2)产生偏差的原因:计划的制定不符合实际;计划虽符合实际但出现新情况;计划虽符合实际没有新情况,但组织指挥出了问题 (3)控制的分类 预先控制,对象是计划; 现场控制,对象是执行; 反馈控制,对象是结果5. 管理四职能间的关系 (1)通过计划职能,确立企业目标; (2)通过组织、指挥,落实企业目标; (3)通过控制职能保证目标的实现三、领导理论的发展阶段 三个阶段:领导特质理论阶段、领导行为理论阶段、领导权变理论阶段 (一)特质理论阶段 20世纪初到30年代,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注重领导者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称为特质理论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身体特征、个性特征、才智特征 结果:没有发现普遍适用的领导特质标准,即有效的领导者并不具备一组与众不同的特质二)行为理论阶段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后期,领导理论的研究以研究领导行为为主,称为行为理论阶段 主要研究:领导者的风格和领导应起的作用 研究思路:分离有效领导者的个人行为;将领导者的行为划分为不同的领导类型;分析各类领导行为的特点、优缺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有代表性的理论: (1)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 (2)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该阶段研究的特点: (1)在指导思想上摆脱了天赋论的约束认为领导行为可以后天培养组织发展训练、敏感性训练) (2)推动了领导问题的定量研究问卷调查) (3)把领导行为划分为以工作为中心和以员工为中心的两类职能三)权变理论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重点研究在不同条件下领导行为的有效性的问题,称为领导权变理论研究阶段 1. 发现:领导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追随者的交互作用,实现某一特定目的的过程 2. 领导三角:领导者、追随者和环境 3. 代表性的理论: (1)坦南鲍姆和施米特的领导统一体理论; (2)菲德勒的情景领导理论; (3)弗鲁姆和耶顿的领导-参与理论权变领导理论的成就: (1)将领导行为的研究置于系统观和权变观的指导之下,对影响领导行为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还依赖于追随者的条件和环境 (3)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行为模式,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在于学会各种领导方式、以便针对不同的追随者、不同的环境,采取相应的领导方式,从而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四、“特质”理论 假设:领导者在个人品质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特质,发现此种特质的人,请他做领导。
研究方法: (1)将已成为领导者的一些人的特质与没有成为领导者的一些人的特质相比较; (2)将有效领导者的特质与无效领导者的特质相比较一)领导者与非领导者 没有普遍适用的领导特质领导职务可能使人更为果断、更为自信领导者特质的因素可能是领导经历的结果,而不是领导才能的原因 (二)有效的领导者和无效的领导者 研究没有得出高质量的结论发现:有效的领导并不依赖于某组特别的特质,而是依赖于这些特质在多大程度上能与环境的要求相适应 (三)领导者的六种特质 P187 领导者的六种特质:进取心、领导愿望、正直与诚实、自信、智慧、工作相关知识五、人际关系学说 又称为前期的行为科学 (一)人际关系学说(前期行为科学) 1. 行为科学:研究企业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的问题 (1)前期行为科学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阶段; (2)后期行为科学阶段:1949年之后 2. 人际关系学说开创性研究是霍桑试验,主要代表人物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二)后期行为科学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研究内容:行为与动机的关系人的行为是由动机驱使的,动机又是由需要决定的,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见专题6) 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研究内容:需要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分为两类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见专题6) 3.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研究内容:人的成就需要及如何满足成就需要 (见专题6),4.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假设:人的行为是对目标的追求,行为的激励水平决定于目标效价的高低和期望概率的大小见专题6) 激励水平=目标效价×期望概率 5. 目标理论 (1) 研究内容:目标与行为的关系 (2)假设:行为是为了实现目标、满足需求 (3)两类行动: ① 目标导向行动: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准备行动 ② 目标行动:直接实现目标的行动 这两类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6. 挫折理论 人遇到挫折后的6种行为:坚持、合理解释、对抗、放弃、改变方法、改变目标 7.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研究内容:控制对人的行为塑造的影响 (2)正强化和负强化见专题6) 8. 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对人性假设见专题4),9. 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1)研究:人的个性与组织的关系 (2)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最后发展为健康个性正式组织具有先天性禁止人们成熟的功能,正式组织的劳动分工、权力等级、统一指挥和组织控制等不能适应健康个性的需要,妨碍人的成熟和自我实现。
3)人的个性从不成熟到成熟发展的7种变化 P191 ① 从被动到主动; ② 从依赖到独立; ③ 从少量的行为到多种行为; ④ 从错误而浅薄的兴趣到意义较深的兴趣; ⑤ 从目光短浅到目光比较远大; ⑥ 从附属的地位到同等或优越的地位; ⑦ 从不明白自我到明白自我和控制自我4)使个性与组织之间协调的方法 P191 ① 扩大员工的工作范围,使员工从事多种工作,工作扩大化; ② 采用参与式的、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③ 加强员工的责任; ④ 更多地依靠员工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5)一个人从成熟发展到成熟的决定因素是经验和知识,管理人员应善于促进员工成熟,从而促进员工能力的发挥和工作绩效的提高10. 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 研究群体的一种理论见专题3 卢因的“群体动力学”) 11. 敏感性训练 这是训练行为的一种方法(见本专题“敏感性训练”) 12. 信息沟通理论 信息沟通理论是研究企业组织内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互相传达思想、交换信息的一种理论(见本专题“信息沟通理论”),13. 布朗的冲突调节理论 研究:组织中的冲突行为 主要观点: (1)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差异性—分歧—冲突 (2)冲突并非都是坏事。
两类冲突: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由于双方目标不一致产生的冲突建设性冲突:双方目标一致,但实现手段不同产生的冲突 (3)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冲突防止和制止破坏性冲突,适当调节建设性冲突14. 行为效果理论 研究:人的行为的有效性 发展人的行为有效性的3个条件: (1)工作中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一致; (2)有明确和正确的工作目标; (3)有一套有效管理系统15.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该理论是研究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见本专题“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 16. 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 支持关系理论是主张采用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见本专题“支持关系理论”) 17. 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该理论是用方格来表示和研究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见本专题“管理方格理论”) 18. 威廉·大内的 该理论是研究日本和美国的管理组织及其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见本专题“”),(三)行为科学的发展趋势 行为科学作为西方国家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许多方面 如: 目标管理、参与管理、工作再设计、改革工资福利制度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均是行为科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应用。
发展趋势: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企业中,在医疗卫生、法律、公共行政、教育、国际事务等领域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六、X理论—Y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美)提出的管理理论,是后期行为科学的经典理论 他对传统管理理论中关于人的本性的看法提出疑问,1957年11月,发表的《企业的人性方面》论文他围绕着“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范及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