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台传统舞狮狮阵文化研究.docx
5页闽台传统舞狮一一“狮阵“文化研究莫菲27杨广波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建厦门361005福建自古多山,复杂的地理条件和特殊的宗教信仰与闽南地域文化的奇妙结合产生了各种各 样的狮文化,如闽南的风狮爷、闽南舞狮等等闽南传统舞狮——“闽南狮阵”泛指福建以南,主 要包括厦门、漳州、泉州以及台湾一带的民间舞狮活动是人们根据对狮子的认识、喜好、象征对 狮子形态、动作的一种模仿创新最初的舞狮活动大都是出现在各种大型的祭祀和傩仪中,在闽南 民间的一些祭祖、应神、驱傩的活动中常见舞狮表演的场面n3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需要,闽南 舞狮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民俗体育是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普 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的传统体育文化,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业1闽南传统 舞狮——“狮阵”体现了闽南一带的民俗精神、民俗品格,通过对闽南舞狮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使 我们进一步认识闽南文化,以及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为闽台之间民俗体育活动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有力的渠道1闽南狮阵闽南一带的舞狮活动与我国其它地方的舞狮活动有很大区别,舞狮不是单独的一项民俗活动, 而是和军旅阵法变化相结合在一起,并且融入大量的武术技术与技法,形式特点独特,当地人称为 “狮阵”。
据传,“狮阵”起源于宋明时期的军旅阵法,”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在对士兵的训 练中引入藤牌兵鸳鸯阵以应用于实战,在对抗倭寇的斗争中所向披靡,这种军旅阵法和武艺训练再 后来又融入‘杀狮技击’即人与狮子的盘练打斗,形成了以阵法操练,武术表演,弄狮盘打的三位合一的‘狮阵武术’演练形式,也成为闽南及台湾地区民俗活动的独特形式∞3“狮阵武术”在 明末清初成熟定型并融入闽南民众的生活,在节庆酬神的民俗活动中常有表演并流传至今,并且狮 阵活动有一定的程序性,内容丰富,参与人数众多,是当地群众极为重视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 2闽南狮阵的特点及分类:“文狮”、“武狮”27作者简介:莫菲(1981一),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向舞狮活动在闽南地区俗称“狮阵”、“弄狮”(闽南方言即“舞狮”)、“狮团”,其种类繁多,形式 各异所用“狮子”外在形态的制作上比较单调,头部一般用竹木编制,覆以布或纸,外加装饰而 成,脑凸鼻凹,整个五官基本上是固定在一起的在狮子的面谱造型上有青鼻、红鼻之分根据其 头部形态又可分为:“闭口狮”与“开口狮”闭口狮又称“鸡笼狮”,由于它的整头部像农家罩鸡用 的鸡笼,故名鸡笼狮。
开口狮由于上下两排牙齿中间有缺口,狮子的嘴巴可以上下活动,也称“笼 子狮”、“筛子狮”这两;f中狮的形态表情一般比较凶猛并有长长的牙齿外露狮披~般由青、红、黄、 蓝、绿等各色的粗布缝制而成,做工比较简单,整个狮子从外在形态上看起来并不是太美观除了 根据狮头的外形和颜色区分狮子的种类外,根据武艺的高低和演练难度又可分为“青狮自眉”、“青 狮”和“乌狮”三个等级其中以“青狮白眉”的狮子最难舞,民间流传“青狮白目眉,要打任你 来”,一般的狮队都不敢舞青狮在表演与写意方面,闽南狮有“文”、“武”之分文狮”多是开 口狮,红鼻狮,舞狮表演情节以“驯狮”逗乐为主,其动作细腻,注重形意、神态;“武狮”多为闭 口狮,青鼻狮,在表演上以“杀狮”、“狮阵”为主,重威武,动作勇猛有些地方“文”、“武”的 区别以有没有武术的成份为依据,在舞狮过程“只舞不杀”的称“文狮”,其中有夹杂武术器械与狮 子对打或武术阵法的“切舞切杀”的舞狮活动称为“武狮”同其他舞狮形式一样,闽南狮的演练过程中也配合锣鼓的节奏,狮子根据锣鼓节奏的或急或缓 变换各种动作,演示狮子的各种形态和表情在动作技术上以福建南拳为基础,动作紧凑,步法稳 健,多马步、虚步和大小三角步。
此外,由于闽南狮披较长,在演练过程中狮头、狮尾之间的配合 没有直接的联系和严格固定的套路,这一点与“北狮”和“广东狮”有明显不同2.1搿文狮”“文狮”主要流传闽南漳州一带,在表演过程中有两人披皮戴头扮演狮子,另有一“狮囝”(“大 安头”(闽南语),也有传是“法师”)一手持芭蕉扇,一手持灵芝草(桂枝)在一旁“斗狮”、“驯狮”, 狮囝”采用“洞宾醉酒”的特殊步法,似醉非醉,上肢配合身法和脚法不断吞吐浮沉狮子在“狮 囝”的引导下时而舔毛,时而咬尾,欲欲向前其旁还有一人头戴面具扮演猴子(有的地方也称“狮 鬼”),左右窜蹦跳跃,配合“狮囝”的动作,取悦于人明代的《漳州府志》中有记载:“舞狮伎: 假面小鬼、假狮子,篾雕为头麻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弄头耍尾真默契,奋迅毛衣摆双耳其中 所描述的狮子的做工和舞动形态与现在的文狮非常相似,其中舞狮过程中伴有带面具的“小鬼”漳 州“文狮”整个表演过程,前半部分以“驯狮”为主,表演通过“狮童”、“金猴”与“狮王”的 相互配合,演绎了一段珠缘法师驯服狮子使其成为自己坐骑,并带领金猴上山采药行医救人的动人563故事后半部分猴子和法师退场,舞狮活动开始与八卦阵相结合,进行跑阵的活动,伴随着阵阵锣 鼓声,狮阵中分别由龙虎旗手开始进行旗帜指挥,随后便开始了一场独具特色的跑阵表演。
在跑阵 过程中,狮子紧跟在旗手后面,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技术以吸引观众由于八 卦阵法的变换复杂,时间较长,对狮头、狮尾操持者的体能要求较高,在演练过程中为保证狮子的 活力,一般都会安排专门候补人员进行替换2“武狮”“武狮”也称“杀狮”、“台IJ(闽南方言”杀“)狮”,在泉州、厦门、台湾一带流传较为广泛, 是~种与武术技法、武术训练结合十分紧密的舞狮活动在清嘉庆15年所著的《西山杂志》中有记 载“嘉庆间,蔡骞从一片寺僧性空学武也,故能飞跃于碧波千航之中性空即了凡之徒也,有徒百人,皆高技绝伦,散居沿海,授馆村里,此即达摩拳杀狮技击者在清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 于清朝统治者对“拳棒一事,严于禁止,如有仍前白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H1因此各 地习武之人为逃避官府的追究,纷纷成立狮馆,以练习舞狮作为掩护,名为练狮娱乐,实为练武, 在舞狮时教习武功,把武术中的一些身法、步法融入到舞狮的套路之中,形成了特殊的一种舞狮形 式,并自成体系武狮”在演练过程与“文狮”不同,先是配合阵法,在鼓乐的指挥下狮子在阵法 的变换中奔腾跳跃,不断变换舞狮的动作和技巧阵法结束后,开始进行弄狮盘打阵中的武士持 器械轮番与狮子搏杀盘打。
在搏杀过程中武士充分展示武术的实战打法,而狮子则时而左躲右闪, 跌扑翻滚逃避搏击,时而腾空跳跃攻击对手整个演练配合紧凑,惊险逼真,演练过程大概需要卜2 个小时武狮”表面是舞狮,其实是功夫的较量在张心泰的《粤游小志》中曾提到同治年间的舞 狮:“随行十余少年,手戈盾叉棒之属,红巾结束,鸣锣杂沓于正月朔日至各村庄人家家庙参谒, 谓之‘狮参’是日参拜而已,不使拳棍至初二日以后来者,则沙和尚与狮交战,战毕出竹架,令 小鬼跳之,为小鬼跳架,再弄拳棒则诸少年齐至广场,各逞武艺始交拳技,继以戈盾叉棒,最后 则攒刀:设大桌,尖刀矗其前,矫捷少年超逾桌,刀尖摩腹,危若剖分,观者心怖气砻盖即古傩 礼意然习俗相传则日‘狮者师也’,乡人岁晚无事,习武艺,习必延师指示,借狮戏为名”旧1由 此可见当时的舞狮活动目的同闽南“武狮”一样,不仅是为了取悦于人,而且假借舞狮之名行习武 之实,舞狮活动的开展为当地武术技术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台湾一带的传统狮阵活动 舞狮也是台湾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是台湾人民在节庆、庙会和庆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节目有关台湾最早的舞狮记载见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高拱干纂的《台湾府志》“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此时的舞狮只作为一种节庆的娱乐, 流传于市民之中。
至清末时期台湾舞狮活动中开始出现“狮阵”,光绪二十年间的《安平县杂记》 中就有“杀狮阵”的有关记载,其形式和内容与福建泉州一带的“台U狮”、“狮阵”十分相像,其 产生时间也十分接近从理论上推论,当时台湾的“杀狮阵”应该是从福建一带传入,并依托当地 武术组织,成为武术活动传承发展的一种手段据台南体育大学蔡宗信教授讲述“台湾清代早期地 方除了常三年-d,反五年一大与反山贼盗匪层出不穷外,福建移民与广东移民,也常为了水源和土 地发生打斗,其通常就是以寺庙当作城寨,武馆武师当作精兵,火并起来但台湾清代中期以后, 各地域渐已被开发与治安渐安定,可抵御外侮的乡勇组织已不那么迫切需求,已有软化现象但尚须 存在的必要,遂渐与同样在庙宇操练的舞狮活动融合为一体使得这样的狮阵更加具有武术的基础 因此它与台湾清代早期的狮阵文献,均出现在元旦到元宵的日子中,以舞狮技艺的表演为主,增添 热闹气氛有所不同在台湾,“狮阵”的活动中杀狮者与扮狮者皆学有武艺,前者执大刀挥舞扑杀,后者则避其锋锐, 上下前后左右跳跃飞舞,十分精彩狮阵中通常由一头或数头狮子,队伍其他人数不限,一般多大 五、六十人队员以当地国术馆的子弟为主,多在出阵表演前一、二个月加以集训。
在表演舞狮过 程中,多有十八般武器相互搭配一般表演程序是先一段舞狮,然后狮子与武器对招,接下来再有 一段武术表演常见的舞法套路以“打狮节”为主,其顺序为:狮敬礼,太祖拳弄狮,白步敲镰打 狮,徒手打狮,狮弄球,徒手弄狮等在动作套路中武狮以:1.狮咬脚、2.狮咬虱、3.睡狮、4.狮 翻身、5.踏七星、6.踩八卦、7.狮过桥、8.台狮、9.救狮、10.桌上工夫、11.桌上探井、12.狮切血、 13.咬水果、14.抢金钱、15.咬青、16.狮接礼、17.拜庙、18.四门到底共十八节套路这些主要用 在表演及拜神之时,一般还会看场合或需要而选择性演出5结语闽南传统舞狮活动作为闽南民俗文化的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的生命力,蕴含着深层 次的人文价值它是闽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创造的产物,体现了闽南地区的民族精神和 民族性格从闽台两岸的传统舞狮活动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岸文化同源同流,台湾的民间信 仰、民间习俗相深受闽南文化影响如今,民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的认同性和归属性,使得民俗体 育在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闽台传统的舞狮活动不但是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闽台人民所共同拥有的宝贵民间文化遗产。
所以应该重视闽南舞狮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使闽南舞 狮文化能够很好的继续传承下去,以发挥它应有的文化价值S65参考文献:[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一民俗志[M].方志出版社出版塑!生:坠2垒Z [2]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2009.11. [3]卢义荣等编.狮阵史略~石狮市卢厝狮阵武术历史传承[M].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11年(前言) [4]王先谦.东华录[M].雍正五年冬十一月上谕. [5]清张心泰.粤游小志.[M].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