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学中药对比汇编.docx
21页中药学中药对比 解表药 共同点:均能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及风疹瘙痒 不同点:荆芥还能透疹消疮,炒炭止血,用于麻疹,疮疡初起,吐衄下血等防风还有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的功效,用于痹证,破伤风,腹痛泄泻等证 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遏之喘咳证及风水水肿等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共同点:质轻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窍,常相须为用治疗鼻渊头痛均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辛夷专治鼻渊 苍耳子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辛夷入煎剂宜包煎 共同点:都有轻清发散,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都可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及肝阳眩晕、目赤昏花等症 不同点:桑叶—清肺润肺力强,常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少痰兼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轻症。
菊花—清肝平肝力优,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兼解毒,治疮毒等 共同点:均为发散风热药,具有升阳举陷功效,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及中气下陷之证 不同点:柴胡退热作用较强,能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要药,并善疏肝解郁,清胆截疟,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及疟疾等;升麻长于透疹,用于麻疹疹出不畅之证,并善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 发表、升阳,治风热表证 柴胡—善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要药升阳举陷,配补中气药治中气下陷证又能疏肝解郁,为治肝郁气滞主药 升麻—善解肌肤风热、热毒,治疹毒不透善升脾胃清阳以治中气下陷证又能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 葛根—善解肌肤之邪,治疗项背强痛善升脾胃清阳以止泻生津,治泄泻、口渴又能透疹,治麻疹不透 清热药 清热生津用于热病伤津烦渴、肺热咳嗽 芦根:善于清肺胃、气分之热,可祛痰排脓,清胃止呕 天花粉:善于清肺胃之热而养胃阴、润肺燥,养阴生津之力较好兼有消肿排脓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同治肺、胃气分实热证 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内清肺胃热,外解肌肤高热)泻火力较强,但只治实热证。
故以肺热实喘,胃火牙痛多用 知母—苦甘寒,重在清润(清热滋阴润燥),泻火力较弱,虚实两清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骨蒸潮热、消渴等证 共同点: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疗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如泻痢、黄疸、疮痈、湿疹、湿疮等 不同点: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热,并可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黄连:药力较强长于清中焦湿热,并可清心、胃之火而除烦止呕,解热 黄柏:苦寒下达,长于清下焦湿热,泻肾火,退虚热 共同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同治痈肿疮毒,外感风热及温病邪在卫气营血等证 金银花—甘寒不伤胃,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 连翘—苦寒,偏清泄里热,并可消痈散结,用于瘰疬痰核连翘心尤长于清心泻火,善治热陷心包,高热神昏等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毒发斑,咽痛痄腮,火毒疮疡,丹毒等 大青叶——偏凉血消斑,多用于高热斑疹 板蓝根——偏解毒利咽散结,多用于咽痛痄腮、大头瘟等 (大青叶也板蓝根:长于清解心、胃实火热毒,并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青黛——长于清肝泻火,定惊,用于肝火犯肺的咳嗽、咯血及惊风抽搐等。
共同点: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治疗热入营血及阴虚火旺证 地黄—偏于凉血养阴,多用于热病伤阴证及血热妄行血证 玄参—偏于降火解毒散结,多用于营血热毒证 共同点:能凉血散瘀,对血热、血瘀所致之证常相须为用 丹皮—清热凉血之力较强,常治虚热骨蒸无汗等证 赤芍—祛瘀止痛较好,兼泻肝火 凉血退蒸 地骨皮—味甘,偏退有汗骨蒸,又能清肺降火 牡丹皮—味辛,偏退无汗骨蒸,又能凉血祛瘀 清虚热、除疳热治疗虚热骨蒸、盗汗及小儿疳热 银柴胡—为小儿疳热要药 胡黄连—清下焦湿热. 共同点:均有解热作用,用于热证 不同点:银柴胡:无升散之性,偏于退有汗骨蒸,又能清泄肺热,为退虚热、消疳热之品,主治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等证 柴胡:具升散之性,为透表泄热之品,偏治外感发热或邪在少阳证,并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肝气郁滞及阳气下陷之证 共同点:性味皆苦寒,均有清热燥湿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等证 不同点:胡黄连:长于退虚、消疳热,多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等证。
黄连:长于泄心胃之火,清热解毒力强,用于心胃火热炽盛以及血分热毒诸证 泻下药 相同点:都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结便秘,痈疮肿毒 不同点:大黄:清降力强,治火热上炎证并有止血、活血、清泄湿热之功,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各种瘀血证湿热淋证,湿热泻痢及烧烫伤等 芒硝:尚具咸味,长于软坚润燥通便,尤宜于燥屎坚结难下或热结旁流者外用还可治目赤肿痛、喉痹口疮及回乳等 相同点:都有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肠燥便秘 不同点:火麻仁:兼能滋养补虚,适用于老人、产后、体弱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 郁李仁:兼能行气,多用于肠燥便秘而有大肠气滞者并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相同点:均有泻水逐饮之功,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常相须为用如十枣汤 不同点:甘遂:泻水逐饮力强,还能逐痰、消肿散结,用于风痰癫痫、痈疮肿毒 京大戟:泻水逐饮力次之,也能消肿散结,用于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芫花:泻水逐饮力更逊,长于泻胸胁水饮,兼能祛痰止咳,用于胸胁停饮之喘咳痰多;还能杀虫疗疮,用于痈疽肿毒、秃疮、顽癣。
祛风湿药 共同点:都有祛风湿、止痹痛、解表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疼痛及外感风寒表证夹湿 不同点:独活:长于治疗下半身风寒湿痹疼痛,辛散解表力弱 羌活:长于治疗上半身风寒湿痹疼痛,辛散解表力强 故有“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游风,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之说 共同点:木瓜与蚕沙皆性温,均有舒筋活络、化湿和胃之功,用治湿痹拘挛;湿浊中阻,升降失常所致的呕吐泄泻、腹痛转筋 不同点:木瓜:味酸,长于舒筋活络,为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之要药;并可治脚气肿痛兼能消食、生津止渴,可用于消化不良、津伤口渴 蚕沙:尚有和缓的祛风除湿作用,凡风湿痹证,无论风重、湿重均可使用并能祛风湿止痒,用治风疹、湿疹,遍身瘙痒 共同点:祛风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痒①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中风不遂;②急慢惊风、破伤风之抽搐;③麻风,疥癣,皮肤瘙痒等 不同点:蕲蛇—有毒力强,为风湿顽痹要药久痹,顽癣,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多用 乌梢蛇—无毒力缓,风湿痹证多用 祛风湿,强筋骨: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筋骨无力。
千年健→多泡酒服 鹿衔草:调经止血:崩漏经多补肺止咳:肺痨咳嗽,肺虚久咳 雪莲花:温肾阳:肾虚阳痿活血通经: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 化湿药 化湿、解表,治湿浊中阻之证及暑湿、湿温 广藿香:长于和中止呕,湿浊中阻之恶心呕吐尤宜 佩兰:长于化里湿,善于除中焦秽浊陈腐之气,为口臭、口甜的要药 共同点:苦温燥湿湿阻中焦) 苍术:兼可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厚朴:兼可行气、消积、平喘 共同点: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胃寒呕吐 不同点:白豆蔻:力稍弱 砂仁:力稍强,兼止泻、安胎 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均为姜科植物,均有化湿行气之功 化湿力: 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 利湿药 共同点: 均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之功,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及脾虚湿盛泄泻 不同点: 茯苓:健脾作用较强,兼宁心安神,用于脾虚心悸、失眠等 薏苡仁:渗湿作用较强,又可清热排脓除痹,用于肺痈、肠痈及湿痹拘挛等。
共同点: 均能利水渗湿,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 不同点: 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又能健脾安神,治脾虚诸证及心悸失眠 猪苓:功专利水,其利水作用强于茯苓,以水湿滞留实证为宜 茯苓不同部位的作用: 茯苓皮:偏于利水消肿 赤茯苓:偏于泻热行水 白茯苓:偏于健脾 茯神:偏于宁心安神 温里药 共同点: 附子与干姜均为辛热之品,有回阳、温中散寒之功,用于亡阳证和脾胃有寒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附子:走而不守,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并可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用于阳虚证及寒湿痹证 干姜:能走能守,回阳救逆之功逊于附子,长于温中散寒,兼能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冷泻及寒饮喘咳等证 共同点: 干姜与生姜均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温肺止咳作用,用治胃寒呕吐及肺寒咳嗽 不同点: 生姜:性微温,长于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证;又善温中降逆止呕,为“呕家圣药”,用治多种呕吐,尤以胃寒呕吐最宜 干姜:辛散之性稍逊,温燥之性更强,长于温中散寒,偏治里寒证,主治脾胃寒证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并可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治亡阳证及寒饮伏肺喘咳等证。
共同点: 附子与肉桂均性味辛热,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作用,用治肾阳虚、命门火衰之畏寒 肢冷、腰膝冷痛;脾阳不足之脘腹冷痛;胸阳痹阻之胸痹心痛及寒湿痹痛 不同点: 附子:大热,功擅回阳救逆,为治亡阳证之主药 肉桂:作用较附子缓和,以温补命门火为主,又能引火归源,善治下元虚冷诸证及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等;并善温经通脉,治寒凝血滞之痛经、闭经、寒疝腹痛等证;且能助 阳补虚、散寒通脉,以治阴疽 相同点:均味辛甘温,具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的作用,用治寒凝血滞之风湿痹痛、痛经及胸痹心痛等证 不同点: 桂枝:主散外寒而长于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无论表实表虚都可;又通阳化气而治水肿、心阳不振等 肉桂:温性较强,主散里寒,善补火助阳,温补命门之火;又能引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