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改革家思想家谭嗣同.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正**
  • 文档编号:42128056
  • 上传时间:2018-06-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改革家思想家谭嗣同改革家思想家谭嗣同 第一节为维新改革而献身第一节为维新改革而献身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寥天一阁主等,湖南浏 阳人同治四年二月十三日(1865 年 3 月 10 日)生于北京宣武城南烂眠胡同谭嗣同出身于 封建官僚家庭,其父继洵(字敬甫) ,官至湖北巡抚他幼年随父在京读书,师从浏阳学者欧阳 中鹄欧阳甚为推崇王船山的学术和气节,嗣同后来亦十分敬仰王船山,当受其影响光绪二年(1876)北京发生流疫,谭嗣同被染,昏死三日,后又苏醒,所以取号复生在 这次流疫中,他母亲和姐姐、哥哥等相继染疾而逝其母死后,谭嗣同备受庶母虐待,亦遭其 父歧视,心灵上受到极大创痛,后来他曾追述:“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 非生人所能任受 ”①他憎恨封建伦理,勇于为理想献身等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与他早年的遭遇 不无关系谭嗣同早年就在京城结交了专以“锄强扶弱为事”的义侠王五(世称大刀王五,名正谊, 回族) ,向他学习拳击和剑术,后来“于文事之暇,喜欢技击,会骑马,会舞剑”①,即由此奠 定了基础王五虽为正统的封建士大夫所不屑,谭嗣同却与之始终保持了密切的友谊。

      王五那 种桀骜不驯,英勇慷慨,以及对世俗的反抗精神,对谭嗣同当然也有影响光绪三年(1877) ,其父由京官外放,补授甘肃巩秦阶道此后谭嗣同曾多次来往并居住于 其父兰州任所,继续读书求学他还常与父亲的役属奔驰于西北原野,穿山爬岭,踏沙涉水, 打野生充饥,吃雪块解渴晚间则架起帐篷,点起篝火,斗酒纵横,奏琴高歌这种豪放不羁 的生活与勇敢坚毅的精神,促使其喜“为驰骋不羁之文” ,好“讲霸王经世之略”①谭嗣同作为一个封建达官之子,其父迫切期望他通过科举道路,步入当时的统治集团而 就其个人说来,要施展自己的“经世之略” ,也难以抛弃科举之道因此,他从光绪十年起至二 十年止,10 年之间,曾往来南北各地,主要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不料,却屡屡败北但由此, 往来南北各地,遍观社会风土,广览“形势胜迹” ,又目睹哀鸿遍野,灾民流离之状,大大加深 了他对社会的了解,对下层苦难群众的同情,不禁产生了“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廓犹是, 人民复非”的感慨,誓志做一些有利于振兴祖国的事业,因自号“壮飞” 光绪二十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丧权辱国的清朝统治者,又于次年和日本签订了 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消息传来,举国愤慨,康有为联合各省赴京应试举人,发动了有名的 “公车上书” ,揭开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深重的民族灾难,使谭嗣同受到极大刺激, 以致悲愤高歌:“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② 爱国主义激情促使他的思想起了急剧变化,他在给其密友唐才常的信中说:“三十之年适在甲 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 ”①他追悔自己“三十年前之精力,弊于所谓考据辞章, 垂垂尽矣,勉于世,无一当焉”②,痛感到再不能抱残守阙,决心弃旧图新,走维新变法的道 路此间,他写了一系列论文,阐发其维新变法的观点和主张,脚踏实地地开始具体的改革活 动,从“开风气” 、 “育人材”出发,联合有识之士,从本县、本省着手,筹办和创立算学格致 馆、 《湘学报》 、时务学堂等正当谭嗣同积极地在湖南、湖北等地从事维新活动之际,他的父亲却为之捐资取得候补知 府的官衔,且一再催促其到南京候补为此,他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离开武昌,北游 访学他先到了上海,访见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看到了万年化石、爱克斯光照相,还购买了一 批西书,引起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再到天津,看到那里的机厂、轮船、船坞、火车、铁桥、电 线、炮台,还参观了唐山的煤矿和漠河的金矿,认为“无一不规模宏远,至精至当” ,反映了他 对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向往。

      在天津,他还加入了当地民间的秘密结社组织——在理教继2而,又到了北京,谒见了帝党要员翁同龢七月,谭嗣同到南京候补,在官场往来答拜中,他 深察官场的黑暗与腐败此间,他与精通佛学的杨文会“时相往还” ,潜心研究佛学同时,又 到上海与梁启超、汪康年、吴雁舟等相交往梁向他介绍了其师康有为的思想,使正在追求新 知识的谭嗣同对康十分钦佩;梁启超也向康有为称赞谭嗣同“才识明达,魄力绝伦,所见未有 其比,..公子之中,此为最矣”③和梁启超的结识,使谭嗣同在官场的“空寂”中找到知音 因于这段时间,他多次往来南京、上海,一方面从事维新活动;另一方面与梁启超研讨学问, 探讨变法理论,着手撰写其代表性著作《仁学》 当维新变法运动日益发展起来之后,热心于维新事业的黄遵宪、徐仁铸、江标等先后到湖 南任职,湖南巡抚陈宝箴也“一意振兴新学” 加之,当地的维新之士唐才常、毕永年、易鼐、 樊锥等,也迫切盼望谭嗣同回湖南共谋维新事业因此,谭嗣同应陈宝箴之邀,于光绪二十四 年(1898)正月毅然弃官,回归湖南,全身心地参加筹划湖南的维新之举:兴矿务、建铁路、 创学会、办报纸,使湖南的维新活动大大向前推进此间,谭嗣同尤为致力于《湘报》 、时务学 堂、南学会。

      如为《湘报》撰写《湘报后叙》近 20 篇文章,竭力使《湘报》成为维新事业的喉 舌,为变法革新、提倡民权制造舆论再如南学会成立后,谭嗣同亲任主讲,每到会“必讲爱 国之理,求救亡之法” ,畅论当时中国情势之危急,激发听讲者的爱国主义热忱当时,在南学 会听讲的毕永年深有感受地说:“闻复生先生讲义,声情激越,洵足兴顽起懦 ”①谭嗣同期望 通过南学会等阵地, “群湖南者智湖南,又以智湖南者智中国 ”②尔后,湖南各地的学会,如 雨后春笋,纷纷建立正由于谭嗣同等人的努力,使湖南的新学、新政广为推行,风气大变 曾有人评论说:“全省风气大开,君(指谭嗣同)之功居多 ”①湖南因“大行改革,全省移风” ,当地的顽固士绅、守旧党徒对此“疾之特甚” ① 严复:《与熊纯如书(八十一) 》 , 《严复集》第 3 册,第 696—697 页① 《仁学·自叙》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下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289 页① 欧阳予倩:《上欧阳瓣■师书序》 ,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下册,第 536 页② 《报刘淞芙书一》 ,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上册,第 8 页① 《有感一首》 ,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下册,第 540 页。

      ② 《与唐绂丞书》 ,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上册,第 259 页③ 《莽苍苍斋自序》 ,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上册,第 154 页① 叶德辉:《觉迷安录》卷 4② 见《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下册,第 408 页王先谦、叶德辉等气焰嚣张,或“屡遣人至京参劾” ,或直接攻击维新党人“首倡邪说” , “背叛圣教” , “乃无父无君之乱党”②,甚至施展种种阴谋手段, “閧散南学会,殴打《湘报》 主笔,谋毁时务学堂”③,还扬言要杀谭嗣同张之洞也针对《湘学报》 、 《湘报》经常发表阐 述民主、民权思想的文章,横加指责:“《湘学报》中可议处已时有之,至近日新出《湘报》 其偏尤甚” , “此等文字,远近煽播,必至匪人邪士,倡为乱阶” 面对顽固劣绅、达官权贵的破 坏和威胁,谭嗣同义无反顾,毫不动摇在反动势力的打击迫害下,当时时务学堂的教习,有 的被解聘,有的因畏惧而离去,同时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对此,谭嗣同毅然表示:“平日互相 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岂临小小利害而变其初心乎!”④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诏定国是” ,明令变法维新谭嗣同因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保荐, 被擢为四品军机章京,至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参与维新,时号“军机四卿” 。

      他应诏入京师, 天真地认为“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 ,决心“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⑤,致力于变 法维新然而,随着维新改革的推进,新旧斗争愈演愈烈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下,手无3实权的光绪帝感到“朕位几不保” ,密诏谭嗣同等设法营救紧急无策之中,谭嗣同对袁世凯作 了错误估计,深夜贸然私访,请其出兵营救阴险奸诈的袁世凯,虚与应付之后,即叛卖告密 一场宫廷政变终于爆发,光绪帝被废禁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在此千钧一发之际, 谭嗣同的密友义侠王五愿作保镖,护送其出京日本公使馆也派人会见谭氏,愿设法保护在 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谭嗣同大义凛然地表示:“大丈夫不做事则已,做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亦 何足惜!”①,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 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②旋,被执入狱他在狱中犹题诗于壁:“望门投止思张 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③在刑场上,他不顾监斩官刚毅的 拦阻,临终犹自呼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④八月十三日(9 月 28 日) ,谭嗣同被杀害,死时,年仅 34 岁谭嗣同的论著主要有:《寥天一阁文》 、 《莽苍苍斋诗》 、 《远遗堂集外文》 、 《石菊影庐笔识》 、 《兴算学议》 、 《思纬■■台短书》 、 《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 、 《壮飞楼治事十篇》 、 《仁学》 ,以及 大量书信与报章论文等。

      今人辑有《谭嗣同全集》 ① 《群萌学会叙》 ,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下册,第 430 页② 梁启超:《谭嗣同传》 ,见《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下册,第 546 页③ 苏舆:《翼教丛编》卷 5④ 梁启超:《戊戌政变纪》卷 3,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 71 页⑤ 《上欧阳中鹄书(二十一) 》 ,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下册,第 474 页① 《致李闰》 , 《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下册,第 531 页②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国闻报》 , 《戊戌变法》第 3 册,第 423 页③ 梁启超:《谭嗣同传》 ,见《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下册,第 546 页④ 《狱中题壁》 , 《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上册,第 287 页第二节激进的社会政治思想第二节激进的社会政治思想 谭嗣同作为戊戌维新运动中激进派的代表,其思想中最有积极影响的是他的进步的社会政 治思想由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的衰败腐朽也进一步暴露,中 国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 “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的社会经 济,使它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帝国主义的对立物,造成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⑤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伴随着出现了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在政治思想上的代表人物谭嗣同的思想,正是作 为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上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同时又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潮走向 高潮的产物谭嗣同进步社会思想中最主要、最深刻的内容,是鲜明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 对封建君主专制与纲常名教的猛烈批判的激进的民主思想爱国主义是谭嗣同进步社会政治思想产生的基础和出发点他之所以走上维新变法道路, 就是在甲午战争民族危亡的形势下,为救亡图强而弃旧图新他在甲午战后所写的一系列文章 中,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总结回顾过去,深深地探索、思考救国救民的方案从爱国主 义出发,他愤怒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和约(指《马关条约》 )中通商各条,将兵 权利权商务税务一网打尽” ;“自古取人之国,无此酷毒者” ①为了使国家摆脱奴役地位,谭 嗣同主张对帝国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侵略,都必须针锋相对“以相抵御” ,而清朝统治者却 一味割地赔款,屈膝求和他们不仅不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将“中国之生死命脉, 惟恐不尽授之于人”①谭嗣同还敏锐地看到,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步步紧 逼, “台湾沦为日之版图,东三省又入俄之笼网,广西为法所涎,云南为英所睨。

      迩者胶州海湾 之强取,山东铁路之包办,德又逐逐焉”②中国实在是面临着“瓜分豆剖”的局面,因此, 他在南学会的讲演,鼓动性很强:“诸君当知此堂堂七尺之躯,不是与人当奴仆、当牛马的4诸君诸君!我辈不好自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