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与技术的博弈-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表演.docx
12页人与技术的博弈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表演 提要:电影表演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以来,在与电影制作技术相互推动、从不断对抗至走向和谐的过程中确立了其独特的形态电影表演与技术如同博弈的两位棋手,技术进步一次次将表演统摄在技术表现范围内,表演则一次次使技术从奇观展示转化为情感表达的媒介而今,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电影制作技术的历次进步相似,电影表演与数字媒体技术两者,仍然是相互推动、从对抗到和谐的博弈关系在与技术的博弈中,知己知彼方能立于不败,电影表演既要有的放矢地适应技术,也要利用技术增强表现力,充分发挥技术带给表演的无限可能性,同时坚守真实细腻的情感追求Keys:电影表演数字媒体技术电影表演序近年来国产电影的制作实力日渐雄厚,票房屡创新高,出现了《西游·降魔篇》《捉妖记》《鬼吹灯之寻龙诀》《九层妖塔》《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视觉效果奇幻、特效场面众多的电影计算机技术对电影制作的新一轮技术冲击已经近在眼前相比之下,国外的影片《魔戒》系列、《阿凡达》《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等已经将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不断消除着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数字媒体技术让我们再一次审视电影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之辩。
电影作为唯一一种以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始终随着制作技术的进步一次次有所革新电影发展的历史,就是技术与艺术相互推动、不断对抗与走向和谐的历史从表演的角度看,电影表演的历史,则是电影拍摄、制作技术与表演艺术相互推动、不断对抗与走向和谐的历史一、电影表演的历史:与技术博弈的历史电影诞生的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活动影像技术,以黑白和无声的形式在最低限度上满足了人们记录生活图景、体验影像奇观的需求那时镜头前的人,或像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火车进站》《工厂大门》中那样进行日常活动,或像爱迪生的影片机里那样卖弄杂耍,与传统戏剧舞台上的表演艺术毫不相关电影表演是在电影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电影艺术性的确立和丰富而逐渐确立和丰富起来的首先是摄影技术的发展法国的梅里爱发明了“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叠印”“倒放”等多种拍摄技法,并尝试给胶片上色,他的《月球旅行记》展现出一个上天入地、色彩斑斓的想象世界,使人们看到了电影叙事的无限可能与尚待挖掘的丰富表现力电影成为“可以按照创作者的意志来观察、解释以及歪曲现实的新方法”接着是剪辑技术的出现美国人鲍特在《火车大劫案》等影片中,发明了“镜头剪辑”“多机位多景别拍摄”等技术手段,拓展了电影的时空转换能力。
格里菲斯则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技术探索,运用在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从此确立了镜头作为基本的叙事单位,创造了“平行蒙太奇”剪辑技术,促使电影语言基本形成而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更是将镜头的剪切、组接发展为表达思想和隐喻的形式,使蒙太奇拥有了无限表意的潜力此后,在世界各地电影制作者的实践中,电影通过对活动影像的有目的的拍摄、剪辑,形成了一套叙事表意的电影语言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逐渐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迎来了辉煌的默片时代这一时期,与电影讲故事的能力相适应,演员开始在镜头前扮演人物,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表达人物的思想和情绪电影表演在借鉴传统戏剧舞台表演与适应电影制作技术的平衡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非连续性、片段化的表演,这是由电影的非即时性、非现场性决定的,也与剪辑有关;二是只有肢体动作、缺少语言的表演,动作的幅度、强度也根据镜头表现的需要有所侧重;三是剧场性、展示性,相比戏剧表演更为夸张尽管此时的电影表演不像戏剧表演那样流畅自然、人物形象也不那么完整,但却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电影明星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留声机、电气录音技术及三级真空管的发明使有声电影成为可能,电影的有声时代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标志着有声电影出现的《爵士歌王》,其中的对白和演唱是录在唱片上,不久,胶片光学声带出现,接着磁性录音取代了光学录音声音可以录制在磁带上,和画面印在同一胶片上而后,录音设备更轻便,演员可以在表演范围内自由行动,语言正式成为电影表演的重要部分声音的引入使电影表演更接近戏剧表演事实上,确实是戏剧演员取代了默片明星,取得了电影表演的成功但电影的技术基础所决定的拍摄、制作、观看方式,其目标是追求巴赞强调的“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它对真实情境的再现和处理时空的自由是戏剧舞台难以实现的,决定了电影表演去剧场性、重生活化的特性;而摄影机拍摄、银幕观看的方式,则使电影表演必须始终限定在摄影机的视野范围内,有一定的方向性、选择性和非连续性在声音技术进入电影并不断成熟后,电影表演生活化的追求得以实现,与传统的戏剧表演分离,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态随着电影彩色技术的发明并不断改进,电影胶片质量的提升,电影复现真实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字摄录、存储使得电影的传输、放映更加便利;摄影设备不断轻便、智能化,使得电影场面的调度更加多样,镜头移动更加灵活自由电影表演从戏剧表演中脱胎而出,在与技术的博弈中确立了自身的艺术特征,不断地化技术为手段,创造出了无数细腻丰满、打动人心的形象。
二、数字媒体技术与电影表演:新博弈时代的到来电影技术美学的特殊性在于,它一方面可以让观众通过视觉技术看到“世界”,另一方面,则借助于“世界”的呈现,让观众震撼于“技术的视觉”数字媒体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与成熟,使数字技术进入了剧本的编写、故事板的绘制、影像合成与特效处理等电影创作的各个阶段数字媒体技术一方面日益精确地再现现实:制作出了现实中难以搭建的场景、绝对逼真的自然景观,降低了实景拍摄的成本;一方面不断拓展着空间的广度和深度,把对虚拟空间的想象纳入到电影真实性表达中,电影中出现了灾难、奇幻梦境、魔法世界、科幻太空等场面,对观众形成了“超真实”的奇观召唤,电影画面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数字媒体技术进入电影,是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又一次互动,电影表演迎来与技术博弈的新时代尤其是计算机抠像合成——绿幕技术与动态捕捉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电影表演的空间,甚至影响了电影表演的形态绿幕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影片的场景,与实拍的人物动作合成形成最终画面演员只需要在蓝幕或绿幕前进行无实物的表演,通过抠像技术就能使他们置身于任何剧情需要的场景;动态捕捉技术是演员穿上用于动作捕捉的服装,戴上用于面部捕捉的头盔进行表演,由数字设备将其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数据记录下来,经过处理合成到虚拟的角色形象中,形成完整的人物表演。
不难发现,数字媒体技术时代的电影表演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表演主体的变化无论戏剧表演还是电影表演,或是广义上的一切表演艺术,都是以人为核心的人是表演艺术的主角,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去诠释一个角色、创造一个人物,其自身集创作者、创作材料与创作成果于一体,通常称之为“三位一体”而当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到电影表演中,这一特征被颠覆了,影片中的角色不仅仅是人,还包含了许多非生命的虚拟形象、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难以完成表演的动物,如《捉妖记》(2015)中的小妖王胡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中的老虎理查德·帕克、《魔戒》系列中的咕噜、《金刚》(2005)中的金刚这些角色有的需要与真人演员进行交流互动,有的则是影片的主角,承担着影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从观众的角度看,演员的表演始终是他们凝视银幕的关注点,表演主体形象的虚拟化,使得观众只能部分地欣赏到演员的表演,即他的语言、神态、情绪等细微形态,而肢体动作则被隐藏在虚拟的形象之下,演员的表演降为电影表演的素材即使是真人与虚拟角色互动的表演,演员的表演也脱离了完全真实自然的场景,观众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人与虚拟形象如何交流互动、默契配合,无法像观看纯真实表演的电影那样凝视着演员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
而且,有虚拟角色的电影往往存在奇幻的故事场景设定,多数电影画面经过数字特效处理,技术已经超越了欣赏表演的媒介功能而更大程度上成为观众欣赏的对象演员不再是电影表演的绝对主体,进一步丧失了对表演效果的主宰二)角色形象多元化由于传统的表演艺术“三位一体”的特点,使得演员经常饰演与自身形象气质相近的人物,即使有化妆术的修饰,也无法完全打破这种限制但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演员可以饰演任何被赋予思想、情感的生物,甚至非生物,想象中的精灵、妖魔、超级英雄等,而不必担心形象的真实可信度电影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造出了更多元化的银幕形象,如电影《魔戒》系列中,真人演员演绎了哈比人、矮人、人类、精灵、巫师等各种形象鲜明、迥异的角色,没有数字技术只靠演员的表演是无法实现的;而电影《阿凡达》(2010)中潘多拉星人的浪漫、灵性、自由的形象更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在与真实空间高科技设备拥挤的对立中更为突出;漫威电影则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创造出了雷神、金刚狼、绿巨人、蚁人等各具特色的超级英雄借助技术,演员穿墙而过、腾空飞起、消失、变形,做到了现实条件下难以做到的事,不断突破着身体的极限对演员来说,与技术合作创造的人物形象,固然有着令人炫目的魅力,但也意味着他的表演已不能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原型,而是需要在与技术的配合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创造。
电影角色形象多元化,使演员的创作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而穿戴捕捉设备,做到与技术无缝配合,演员还需要面临表演过程中更多更复杂的干扰因素三)人物情感的间离“间离效果”与传统戏剧中的“感情共鸣”针锋相对,可以表述为“陌生化效果”“离情作用”,是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叙述体戏剧——提出的舞台艺术表现方法,正如他所言,间离是“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观众“获得一种立场,这种立场是他作为这个世纪的人面对自然所应当具有的”,从而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数字媒体技术有力地发挥了剥离事件表象的作用,使电影可以在虚拟图景上展现更本质的真实,通过多元化的虚拟人物的视角审视人性,是制造间离效果的有效途径;对观众来说,发生在虚拟角色身上的快乐、痛苦、暴力则不如观看真人表演那样感同身受,而是产生距离感,形成与人物情感的间离如电影《捉妖记》中多次出现了人和妖打斗,妖夫妻与捉妖师罗刚的打斗、邪恶的老妖葛千户与天荫争夺小妖王的最后一战等,这些场面削弱了打斗的暴力因素而视觉冲击力不减,观众可以带着游戏化的心态审视;小妖王被厨师煎炒烹炸而毫发未伤,在幽默逗趣的气氛中打败了刽子手厨师。
这种间离效果,与当下观众的观影心态相契合,情感的剥离也更易于引发观众的思考观众对《捉妖记》中的人妖大战没有残酷杀戮的感受,而更易体会到众生平等的理念与博爱、善良、勇敢的人性之美同样,在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2016)中,人鱼面对环境的破坏,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这种视角的引入为视觉奇观创造了发挥的空间,同时让观众在对人鱼的同情与审视之间,对作者的环保思想体会更深这要求演员在表演时,更有分寸地拿捏与角色思想、情感的距离四)表演的假定性增强假定性是一切艺术的基本特质,每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视假为真”在戏剧中,一方面观众接受舞台空间和时间的虚拟,另一方面,演员在真实的服装、道具、布景帮助下进行不间断的、完整的表演,逼真地模仿现实,让观众感到“酷似生活”而电影表演则由于摄影机的规定,有更强的假定性电影演员虽然处于更为真实的场景中,但拍摄现场的环境比银幕上呈现的复杂得多,演员的周围拥挤着很多工作人员,还有灯光、摄影轨道等设备,演员必须在这些干扰下进入表演状态,且表演是被打断的、不连续的;当摄影机运动起来,演员还要在进入角色的同时,注意和摄影机的配合,“既具有有意识地转移和流动自我注意的指向,又能依照角色的思维逻辑去行动、去动作”。
数字媒体技术为电影建立起了虚拟的时空,绿幕前空无一物的空间,成为数字技术可以无限填充想象力的底板电影表演从自然真实的取景地返回了最初的摄影棚对演员来说,不但拍摄现场的复杂程度不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