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两种不同教学方法.docx
5页浅谈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产牛于当时的历史背景, 各自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局限;但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并向教育提 出更高的要求时,这对看似矛盾对立的教学原则,实则可以通过扬优避劣的改造 而统一于一种新的现代教育思想一一素质教育思想之中,并在实践中获得有益的 探索一、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历史上,一种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的确立和变化,总是与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把孔子的教学经验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就是“因材施教” 一语的由来虽然孔子并没有对“因材施教”予以理论阐述, 但却很好地实践了这一教学原则,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记》中“知 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以及“长善救失”等,都包含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 说,从孔子兴办私学到汉以后的书院以至唐宋甚至明清时期的私塾,其教学都在 一脉相传的实践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中国儿千年的封建教育中,这一教学 原则几乎独步天下,尽管呈现出不同形式很显然,这一原则是与封建社会低下 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或者说是总体水平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制约了教学方式,以 农业经济为主要特征、以手工业生产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只能产生以因材施教为主 体的教育思想。
二) 面向全体的历史背景随着牛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牛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要求 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必须满足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于是就逐渐产生了 与工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在大批量培养人才方面能够显示出极大优越性的 教学组织形式一一班级授课制毫无疑问,班级授课制的岀现,最大限度地提高 了学校的教育能力,使教学效率空前提升,使大面积培养人才成为可能这种教 学形式彻底改变了手工业时代的“因材施教”,使教师同时面向数十位甚至更多 的学生成为现实三) 而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优劣比较因材施教的显著特征是个别教学,面向全体则是集中教学在生产力低下的 社会,任何形式的教学在方向、目标、内容等方面都难以有统一而规范的要求, 教师和学牛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对一或一对几的运作方式,尽管这种个別教 学既为教师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智力、志趣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自主学习、 个性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但这一原则的彻底执行则导致了教学进步的缓慢甚至 教学结果的低效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耍求教育批量“生产”人才时,教师面对 的不再是一个或儿个学生,而是儿十个甚至近百个学生,班级授课制为教师在统 一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利用统一的时间和空间,使用统一的教材,面向一个班的 全体学生进行集中教学,提供了合适的组织形式,也为学生在教育起点、教育过 程、教育结果上享受“教育机会均等”提供了合理的途径。
但是,从班级授课制 走过的300余年的历程看,这种集体教学却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自由竞争时代允 许学牛因智力、天赋等条件不同而造成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原则,因为这种操作是 以学生的平均水平(即我们现今流行的说法一一教学基调)为施教依据的,它追 求的是教学总效率的提高和最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因而不得不牺牲一小部分人一—优生和差生一一的利益教学中如果过于考虑个别教学,因为某个个体的重要而改变统一的教学计 划,则可能延误大批人才的顺利发展,延误教育过程的周期,从而造成教育资源 的浪费这种最小值与最人值的比例相对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进步速度,可谓得 不偿失二、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现实要求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时,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必须随之 发牛嫗变,完成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迅速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否则,教育就会制 约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把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还从来没有像 今天这样迫切,而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确立,为科学地解决历史上存在的面向全 体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信息科技的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牛产方式、生活方式 以及文化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人类进入了工业化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一一信息 化时代。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又呈现新的变化,越來越重要的知识 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的明显特征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 的创造性应用与知识广泛传播和发展的经济这种时代特征,体现在教育上则是 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凝聚和组织大批优秀 人才,培养岀适应社会飞速发展需要的产业大军、科技人才和社会精英;否则, 就难以满足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因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 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 质量和数量而要完成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现代教育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教育 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素质教育思想包含的教学原则不论人们对素质教育这一观念的提出持何种意见,但有一点则是共通并确定 无疑的,即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冇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如同农业经济 时代产生了以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因材施教”思想,工业经济时代产生了“班 级授课制”一样,知识经济时代产牛了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而发展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要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既耍面向全体 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 木权利,又要尊重具体学牛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使每个学牛能够牛动活泼、 积极主动、富有个性特长地发展。
素质教育思想为我们贯彻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 教的教学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三)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现实可能性知识经济时代是对工业化社会的扬弃这种扬弃反映在教育上,则是一方面 还必须继承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面向全体的优势; 另一方面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其有所变革和创新,在面向全体和因材施 教上寻找最佳结合点,使之有机地统一起来,产生教育合力,满足当今社会对多 种人才的需求找到最佳结合点,形成合力,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也 是可能的其现实可能性有:1. 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提高和统一了教育工作者 的认识;2. 教育体系和结构的调整,拓宽了人才成长的渠道;3. 高考制度、招生制度和评估制度的改革,为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4. 课程标准、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为其提供了条件;5. 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为其提 供了辅助手段;6. 对多种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的鼓励及课堂教学的改革,为其提供了 借鉴等等二、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实践探索所谓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就是要做到学生符合一般要求与生动活泼、积 极主动发展的统一。
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 观,并以此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从教育评价、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 方面探索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建立和完善符合要求的评估体系,为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 提供科学规范的评价指向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有利于贯彻面 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其中,素质学分制和学习成绩等级制等是 较为合理的评估方法中科院院士路甬祥认为,“学分制对于学员和学校都保持 一定的选择和调控权,学分结构调整也具有充分的柔性”,是统一面向全体和因 材施教两者关系的最好方法全国名校之一的华中师人一附中实施的“素质学分 制”,是以学分为单位全面衡量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的一项教育管理制度, 旨在建立涵盖徳智体美内容的课程体系和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全面素质 的评价体系,实施三年后已引起全国教育界的关注其总学分主要由合格学分和 特长学分构成合格学分体现了对全体学牛的一般要求,特长学分则充分考虑了 学生个性的差异,这就为贯彻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提供了明确的指向性而山东 省潍坊市奎文区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以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和有关现行政 策法规为依据,按年级、学期、学科提炼出主要的,能体现其基本特征的“三级 评价指标”系统,则同样为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发挥了导向激励和调 控改善功能。
像一些小学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实行等级制(共分为优秀、优良、良 好、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则淡化了百分制所体现出來的层级差别,让学生 在没有压力或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去培养兴趣,发挥特长,也同样体现了对学生的 一般要求和因材施教的相统一二)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为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提 供重要保证八 任何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体系,都是通过学校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教 材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离开了这个核心,素质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实践证明,调整和改革基础教冇课程教材,是落实素质教冇的直接而有力的举措, 为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保证早在1988年就开始的上海课程方案改 革就是一个有益尝试该方案将学科类和活动类两类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 程、活动课程等三个板块课程结构,就很好地把面向全体的要求和为学生提供自 主发展的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必修课程侧重于对全体学生共同慕础学力 的培养,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侧重于对学生个性爱好特长的发展这个方案与过去的教学计划相比,增加了选修课的课时;将过去的课外活动 列入学校课程,称之为活动课程,强调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和学生全员有选择 地参加,有倾向地自主活动。
这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对此, 全国名校湖北黄冈中学的实践,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实证该校较早就构建并实施 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型同步的课程教材体系,并使开课门类达到20余 种;实行五天工作制后,该校又迅即推出了周末活动5432方案,即举行5个学 科的竞赛训练,开放4室(微机室、语咅室、图书室、实验室),开展科技活动、 社会实践和小型体育比赛3种活动,进行2个欣赏(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这 种课程结构和周末活动方案,较好地体现了基本要求和特长发展、一般发展和特 殊发展的统一,因而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业绩:不仅高考升学率年均 90%以上,居全国前列,而且数理化等学科的国际奥赛成绩也蜚声海内外而名 不见经传的广州市南沙第二中学近年尝试在常规教学之外放开每天的最后一节 课,进行有指向的、有选择的、有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后,也于近期在区内外、 市内外的各级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开始引起社会关注三)建立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提 供主阵地课堂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贯彻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当然也应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那种教师讲、学生听,以全班 学生学力水平的平均值为教学对象的单一而机械的教学模式,是与素质教育不相 适应而有违于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的反之,与之相适应的则有分层 教学模式,既强调对全体学生的基木要求,又满足了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充分 发挥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过程在育人上的作用上海市闸北八中从 1994年即开始进行这一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该校的分层教学, 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依据,有区别地制 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授方式,确定评估体系,从 而使每个学牛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其分层特点是“三维度 两型态”,三维度是知识点分层、能力分层、学生分层;其中,学生分层又层现 两种形态,即显形分层和隐性分层显形就是公开分类建组,将学生分成A、B、 C三组,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设问、练习作业全部分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 得在原有的共同的。












